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脂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

发布时间:2018-04-14 18:11

  本文选题:脓毒症 + 脂多糖 ; 参考:《江苏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背景与目的脓毒症(Sepsis)是指人体在外源性微生物感染时反应失调时全身多器官功能障碍,特别是在宿主重度创伤、休克、烧伤等危重疾病病人身上存在的一个严重性的问题,尽管现代医学的治疗能不断提升,脓毒症的致死率仍居高不下。近些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报告显示,在美国每年约有75万脓毒症患者,其中重症脓毒血症(severe sepsis)患者占9%,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患者占3%,这些患者中有超过21万无法从临床治疗中生还。目前脓毒症病人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最主要的两大因素依然是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感染。而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约占脓毒症总数的90%以上,其中60%是由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感染侵袭所致,大肠埃希氏菌则是重要感染源。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是一种高度酰化的糖脂,主要死由核心多糖、脂类、抗原多糖组成,作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其所致脓毒症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脂多糖经中性粒细胞膜表面的模式识别与Toll4受体结合使细胞活化,活化后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使释放大量炎症介子如IL-6、白细胞三烯B4、活性氧。脓毒症早期大量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在血供丰富的器官中,例如肝脏、脾脏中,在全身感染加重时细菌通过释放促炎因子,可以诱导中性粒细胞无法发挥正常功能,并且使中性粒细胞在诸如肝脏中大量聚集并活化,引起(SIRS)全身性炎症反应。在临床治疗中,大量或不合理的抗生素应用,使得很多致病菌产生强大的耐药性,使得抗生素种种弊端体现而出。因此在临床治疗上,新的抗菌抑菌药物或方法则急需发现与运用,脂多糖刺激的中性粒细胞后增强其吞噬功能,脂多糖对中性粒细胞刺激后吞噬功能增强的调控和机制尚无明确的报道。方法招募健康成年志愿者采集静脉血,采用Fi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健康成年人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脂多糖刺激10分钟组,脂多糖刺激20分钟组,脂多糖刺激30分钟组,抑制剂+脂多糖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骨架蛋白F-actin表达。在透视电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的改变。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中性粒细胞形态,骨架蛋白F-actin表达,以及对25922GFP的吞噬情况。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中性粒细胞胞内蛋白Pi3k、P-Pi3k、AKT、P-Akt。的表达。结果和结论1.脂多糖刺激并激活中性粒细胞后,可见中性粒细胞呈不规则形,中性粒细胞内颗粒减少,胞膜褶皱,有大量伪足生成,中性粒细胞形态发生变化。2.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后,中性粒细胞对细菌吞噬功能得到加强,且呈时间依赖性。3.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后,中性粒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大量增多并且发生极化。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后F-actin的形成与极化增加与吞噬功能的增强有密切关系。4.脂多糖通过对中性粒细胞内pi3k/Akt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中性粒细胞对ATCC 25922GFP的吞噬能力增强。5.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后,细胞内关键蛋白pi3k、Akt的磷酸化水平均发生大程度的上升。实验表明脂多糖刺激中性粒细胞后,其吞噬功能的增强可能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Abstract]:BACKGROUND & OBJECTIVE sepsis refers to the serious problem of systemic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 especially in severe trauma , shock , burn , etc . The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 1 . After stimulation with lipopolysaccharide , neutrophils were stimulat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to stimulate neutrophils .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4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fE;;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及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19期

2 张卫平;张蕾;柳喜洋;;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疗效和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2年06期

3 兰志勋,闵龙秋;麻醉药物对人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8年05期

4 ;中性粒细胞抑制人单个核细胞释放TNF-α及其机制的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08期

5 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6年04期

6 胡乃丰;;人体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测定[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82年02期

7 江志生;;血小板调节中性粒细胞产生超氧阴离子自由基[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1年01期

8 青春;中性粒细胞在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4年01期

9 李钺,李生伟;原发性脾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综合症1例[J];重庆医学;2000年05期

10 尚东;杨岚;党晓敏;;吸烟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新立;黄文荣;丛玉隆;邹德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邓新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中性粒细胞及其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钱申贤;;获得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新认识[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董炜;谢挺;董叫云;金曙雯;花兰女;宋菲;青春;陆树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对中性粒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烧伤救治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邓帆;蔡春青;蔡绍曦;赵海金;董航明;;中性粒细胞异常趋化在COPD分级评估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3第十四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6 余霞;姚志荣;;中性粒细胞在慢性皮肤粘膜念珠菌病发病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谢东北;郝选明;孙焱;雒小恩;;NETs—新发现的中性粒细胞杀菌途径[A];中国生理学会2007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8 任利成;黄晓元;龙剑虹;;琥珀酸对中性粒细胞的抑制作用[A];全国烧伤早期处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柳荣;张丕红;吕春柳;梁鹏飞;曾纪章;任利成;黄晓元;;中性粒细胞体外黏附迁移滞留后蛋白质组变化[A];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学洁;潘国宗;杨晓鸥;;中性粒细胞与上皮细胞间作用促进中性粒细胞聚集和死亡[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七次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张中桥;中性粒细胞引起皮瓣损伤的机制[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唐逸;王平:找到了炎症的新机制[N];北京科技报;2011年

3 张时民;学看化验单[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波;食管麟癌浸润中性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CD8+淋巴细胞比值的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李琳;维甲酸受体激动剂他米巴罗汀协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肿瘤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3 张俊斌;巨噬细胞源性CCL2通过TLR4/CCR2途径招募中性粒细胞促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4 徐丰瀛;衰老相关ATG5缺陷致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形成障碍[D];第二军医大学;2017年

5 杨竹生;中性粒细胞及其FcγRIIA在部分血管炎病发病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6 赵东亮;钙信号参与中性粒细胞极性化过程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袁春华;fMLP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8 王进;中性粒细胞在牛分枝杆菌感染宿主免疫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9 薛庆亮;中性粒细胞内皮质醇与炎症反应关系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10 孙锐;促瘤生长的中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预激活及正常NK细胞存在条件下能有效的抑制肿瘤[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环宇;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调节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2 倪倩;IL-33调节中性粒细胞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作用研究[D];广东药学院;2015年

3 邓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异常极性化及香烟提取物诱导中性粒细胞极性化的机制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晰;肉鸡日粮硒含量调查及缺硒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满姗姗;HBV对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5年

6 马祥;中性粒细胞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肺损伤中的作用[D];东南大学;2015年

7 宋明明;外源性一氧化碳释放分子(CORM-2)对脂多糖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D];江苏大学;2016年

8 许丹;早期浸润心脏的中性粒细胞经由HMGB1/TREM-1通路促进柯萨奇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和机制[D];苏州大学;2016年

9 孙曙;抑制性中性粒细胞亚群与肾移植术后临床状态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10 蒋秋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SLE中的作用[D];川北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750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750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5e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