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室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左室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医科大学》 2015年
左室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
李松
【摘要】:目的:探讨左室起源室性心律失常基本心电图特征及左室不同部位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方法:连续入选2005年3月至2014年10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室性期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并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有临床PVCs/VT发作时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记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成功靶点,最终定位室性心律失常的起源点,分析左室起源PVCs/VT体表心电图QRS波群总体特征以及左室不同起源部位PVCs/VT的体表心电图各QRS波群形态特点。观察指标:PVCs/VT在标准十二导联的形态、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胸导联R波移行指数。结果:227例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消融靶点证实159例起源于右室(159/227,70%);68例起源于左室(68/227,30%)。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19例(27.9%),主动脉瓣下5例(7.3%),左纤维三角1例(1.4%),二尖瓣环前壁2例(2.9%),左前分支3例(4.4%),左前乳头肌2例(2.9%),左后分支30例(44.1%),左后乳头肌4例(5.8%),左室心尖部2例(2.9%)。左室起源的PVCs/VT在V1导联绝大多数呈rsR′或R形(72%),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特点,少部分V1呈rS或RS形(23.5%);胸导联R波移行多在V3导联之前(73.5%),移行在V3导联之后者少见(7.3%),移行在V3导联者为19.1%。其中V3导联移行指数常0者占绝大多数(92.3%)。左室流出道主动脉瓣上(主动脉窦)与主动脉瓣下起源者下壁导联及V5-V6导联均呈高R形(87.5%);主动脉瓣上起源者特点为:V1导联多有S波呈rS/RS或QS形(84.2%),V1导联主波向下(84.2%)。主动脉瓣下起源者V1导联多呈R/rsR′形(80%)无S波,V1导联主波向上呈右束支阻滞图形(80%),主动脉瓣下起源者所有胸前导联均呈高R波(80%)。左纤维三角及二尖瓣环前壁起源者下壁导联呈高R形、V5-V6导联呈Rs形(100%),V1导联呈R/rsR′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100%)。左前分支及左前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上为100%(下壁导联至少有1个导联呈qR形,且I、aVL导联100%呈rS/QS形、V5-V6导联呈Rs形(100%)。左后分支及左后乳头肌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向下(100%呈rS/QS形),且I、aVL导联100%呈qR形、V5-V6导联呈rS/RS形(85.2%)。心尖部起源者下壁导联主波方向向下且均呈rS/QS形、V5-V6导联呈QS形(100%),其中I导联均呈QS形。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胸导联R波移行导联、V3导联移行指数,可以明确PVCs/VT起源于左室;根据下壁导联、I、aVL导联、V1导联、V5-V6导联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PVCs/VT在左室的各起源部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姿 ,李平途;高血压病左室肥厚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附125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5期
2 谢中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占晓玲,陈文备;120例大学生室性心律失常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2年06期
4 张萍;心理因素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J];陕西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5 张涌,李阳,杨柄权,王宪华,王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临床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何顺平;吴伟玲;丘蓉;;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7 范观荣;;心脏以外脏器感染所致室性心律失常[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04期
8 王松宁;;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12期
9 朱晴;刘永刚;;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J];实用心电学杂志;2009年03期
10 于东汇;李中言;;室性心律失常对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猝死的预测[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百鸣;;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与评价[A];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年会暨省级继续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7年
2 屈百鸣;;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查与评价[A];2007年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周建中;袁文娟;周勇;杨大东;王俊;孙鹏;;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蔡广;;心肌病和室性心律失常[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5 冯予春;王露今;张相尧;王洪泉;;97例飞行人员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A];第四届全国心功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6 李珉;王晓明;史丽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血卵磷脂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老年康复学术大会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暨老年康复诊疗提高班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桃;李新新;梁丽梅;劳海燕;;11种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及药物经济学研究[A];2013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C];2013年
8 向晋涛;朱刚艳;朱志先;;心理社会因素与室性心律失常[A];全国心律失常的现代诊疗新进展专题会议资料汇编[C];2010年
9 朱志先;;应激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薛南荣;;血清钾与室性心律失常[A];中国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学会全国第一届心脏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河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郭艺芳;[N];健康报;2014年
2 上官岩;[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3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 陈广平;[N];健康报;2000年
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田颖;[N];健康报;2014年
5 南昌市第三医院 副主任医师 李钦俦;[N];家庭医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冠琪;代谢综合征血小板活化的临床与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何文博;心脏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2年
3 丁旵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评估及其机制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06年
4 张青;肿瘤坏死因子α在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致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于君;正中神经调控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6 陈志坚;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室性心律失常与射频消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陈昭喆;心肌梗死后大鼠心肌白介素-17的表达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朱云涛;心梗后大鼠心肌TNF-α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肖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新型致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抗钙通道自身抗体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刘建国;急性应激对山羊室性心律失常影响及电生理学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婷;扩张型心肌病左室重构与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周平;ILK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3 李松;左室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4 吕文魁;室性心律失常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价值评估[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5 宋忠举;糖尿病对兔心脏交感神经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周素贞;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与钾通道基因的分子遗传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周倩;丹参酮IIA对急性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张俊义;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对兔心脏副交感神经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罗瑶;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室性心律失常的病因学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10 熊力娟;心率变异性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价值及其相关分析[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左室不同起源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3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83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