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InDel用于中国人群个体识别的法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11 13:12

  本文选题:法医遗传学 + 插入—缺失多态性 ; 参考:《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目的:利用插入-缺失多态性(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InDel)遗传标记,建立一套适用于中国人群个体识别鉴定的复合扩增体系,并对插入—缺失多态性遗传标记应用于法医DNA常见现场检材的检验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对基因座的筛选,荧光染料的筛选,引物的设计调整,复合扩增体系的调配优化,反应条件的研究,构建复合扩增体系;从系统稳定性、系统灵敏度、种属特异性、组织同一性、各类案件检材及降解DNA检材的检测验证体系的实用性;最后利用本体系对汉族、苗族、哈萨克族、瑶族及傣族进行群体遗传学调查,进一步验证该体系个体识别效能。结果: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建立起1套包含30个InDel基因座和1个性别鉴定基因座,共计31个基因座的多重复合PCR扩增体系。该体系有较好的系统稳定性,对不同检材有很好的检验灵敏度,并且可以准确、高效的对微量及降解检材进行检测、分型。在群体遗传学调查中,汉族、苗族、哈萨克族、瑶族及傣族的累计个体识别率分别为 0.999999999957、0.999999999875、0.999999999990、0.999999999966、0.999999999974,与Qiagen公司的商品化试剂盒系统效能相当,与之相比,该体系所有扩增试剂、缓冲液,均为国产,降低了检测成本,基因座的选择更适用于中国人群,可以作为STR分型方法的有效补充工具。结论:该体系可用于中国人群的法医DNA个体识别,对不同检材有很好的检验灵敏度,对微量及降解检材具有很好的检测能力。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system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in Chinese population by using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m-InDell genetic markers. The application of insertion-deletion polymorphism genetic markers to the examination of common forensic DNA samples was studied. Methods: through the screening of loci, the screening of fluorescent dyes, the design and adjustment of primers, the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system and the study of reaction conditions, the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system was constructed from the aspects of system stability, system sensitivity and species specificity. The tissue identity,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for all kinds of cases and degraded DNA samples, and the population genetics investigation of Han, Miao, Kazak, Yao and Dai nationalities were carried out by this system.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ystem is further verified. Results: based on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al studies, a multiplex PCR amplification system consisting of 30 InDel loci and 1 sex-identifying locus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with a total of 31 loci. The system has good system stability, good sensitivity to different samples, and can be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for the det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trace and degradation samples. The cumulative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rates of Han, Miao, Kazak, Yao and Dai nationalities were 0.999999999957-0.999999999877V 0.999999999999990 (0.9999999999909 9966) 0.999999999999744.Compared with the commercial kit system of Qiagen Company, all the amplification reagents, buffers, etc. The locus selection is more suitable for Chinese population and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ary tool for STR typing. Conclusion: the system can be used for individual identification of forensic DNA in Chinese population. It has good sensitivity for different samples and good detection ability for trace and degradable samples.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1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花锋,田雪梅,,孙建军,沈旭昆;骨骼个体识别系统的研究[J];法律与医学杂志;1996年02期

2 刘雅诚;王静;唐晖;;第12届人类个体识别国际论坛会议综述[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1年S1期

3 刘雅诚,王静,付建红,铁维朴;第13届国际人类个体识别论坛会议综述[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4 周怀谷,平原,顾丽华,程莉;骨髓移植引出的个体识别问题[J];法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5 邓素平;熊平;徐大宏;;基于三维重建的个体识别[J];中国司法鉴定;2005年06期

6 王静;刘雅诚;;第16届人类个体识别国际大会会议简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7 张立岩;;利用文证材料个体识别1例[J];法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8 张立岩,刘瑞山,邓轲;美容隆鼻术在个体识别中应用的两例报告[J];中国法医学杂志;1995年03期

9 赵蕾;赵兴春;欧元;孙敬;白雪;叶健;;法医个体识别案件中检验意见刍议[J];刑事技术;2013年06期

10 王玉洲;宋利军;张少实;张继宗;;成人外耳形态特征个体识别的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梁红;骆振兴;楼才义;;基于调频指数特征的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A];浙江省信号处理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力;赵媛霞;赵玉东;;人字点骨的观察研究及其应用于个体识别初探[A];中国法医学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精选——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刘力;任嘉诚;徐华;王晓;;咬痕个体识别的综合性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周盛斌;张飚;荣玉山;俞先海;;中国汉族人性别差异及年龄变化规律的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张立岩;赵魏;王联忠;;法医活体检验中的个体识别问题[A];全国第七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孙洋;;一种应予重视的特殊分泌型——矛盾分泌型[A];首届中国法医物证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3年

7 原宝龙;王翠花;王丽红;;阳泉地区汉族人群G1m(3)因子[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刘健;姜成涛;赵兴春;;中国人群D16S539、D75820、D13S317三个STR位点基因频率分布的调查研究[A];第二次全国法医物证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韩国实施牛肉履历追踪制度[N];中国食品报;2010年

2 记者董映璧;个体识别系统让坏人现形[N];科技日报;2002年

3 记者 李刚;30多亿雷管配发“身份证”[N];人民公安报;2006年

4 记者 李斌;成都公安科技强警铸精兵[N];成都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陆满君;通信辐射源个体识别与参数估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唐智灵;通信辐射源非线性个体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晶;基于事件相关电位的跨个体脑—机接口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陈扬;一种数字传输电台的个体识别方法[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玮;InDel用于中国人群个体识别的法医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年

4 王建明;基于参数和转换域的辐射源个体识别[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徐宝福;根据中国恒乳牙交替完全人群数字全颌曲面断层片进行个体识别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9年

6 郭明;基于三维重建模型的第12胸椎性别判定方法的建立及评价[D];吉林大学;2011年

7 秦王民;3D技术在人牙咬痕个体识别的法医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8 顾佳音;东北虎雪地足迹个体识别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9 周文罕;基于ZigBee的奶牛个体识别与定位系统设计[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辉;基于粪便分子生物学的马鹿个体识别、亲缘关系分析及家域确定[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74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1874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e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