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6-12-27 13:04

  本文关键词: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医科大学》 2015年

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

朱枫  

【摘要】:研究背景及目的背景:目前认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 A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阶段认为主要在于免疫功能异常。研究表明,在多数病例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骨髓造血干细胞特异性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再障发病的主要病理学机制。主要表现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细胞出现Thl细胞极化现象,CD4+T细胞在这种调节中的作用突出。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T细胞亚群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Thl7细胞免疫应答已被证实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其与从疾病发生、发展间的关系至今仍不完全清楚。为了解Th17细胞的功能、机制、相关的细胞因子的网络关系,及它们在AA中所起的作用,很多此类研究均已开展。相关研究表明维甲酸相关孤核受体γt (RORγt)mRNA及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与Th17关系密切,可以反映Th17细胞的功能。目的:通过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IL-17、IL-23数值变化,ROR y tmRNA的表达水平,探讨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过程中的关系。研究方法实验组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我院血液科住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的30例患者,正常对照组由同期在北京军区总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的正常人30例组成。采用酶联免疫法(EILSA)检测IL-17、IL-23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转录因子RORγt (RORγtmRNA)表达水平。结果1.移植前AA组血清IL-17、IL-23水平分别为(29.42±1.01)pg/m1、(193.14±9.58)pg/ml,显著高于移植后从组(20.61±2.33)pg/ml、(145.25±7.31)pg/ml及正常对照组(16.23±2.15)pg/ml、(128.57±11.13)p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后AA组血清IL4-17、IL-23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从移植前组血清IL-17、IL-23水平与同期检测的血常规WBC、HGB、PLT计数均呈现负相关(P0.05),移植后AA组及正常对照组均与WBC、HGB、PLT计数无相关性(P0.05)。3.RORγtmRNA表达水平:移植前RORγt mRNA表达水平(6.549±0.528)明显高于移植后AA组(3.741±0.282)及正常对照组(2.637士0.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05)。且移植后AA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再障患者外周血血清中IL-17、IL-23表达均较对照组及移植后AA组高,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后IL-17、IL-23的表达有所降低,且移植前AA组IL-17、IL-23与同期血常呈现负相关性,移植后AA组与同期血常规无相关性,提示在再障的免疫发病机制中IL-17、IL-23发挥了一定的作用。(2)AA患者外周血转录因子RORγt表达水平增高,移植治疗后患者转录因子RORγt表达水平水平下降。(3)Th17细胞可能作为监测AA患者免疫功能异常及评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疗效的指标。(4)通过针对Th17细胞的治疗,可能为治疗AA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56.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新疗法救治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J];医学信息;2000年04期

2 许正锯,李树清;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J];肝脏;2001年04期

3 惠吴函 ,杨岩 ,李舜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一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年05期

4 米秀兰;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5 贾洪顺,孙涛;婴儿骨皮质增生症并发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4年12期

6 冯莉娟,张国平,陈凤英,张桂英,张熙纯,严甲;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5年07期

7 季健玲,刘红,孙超,姜胜华,丁润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6年02期

8 李杨;郭虎;吴鹏;;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一例[J];海南医学;2013年14期

9 焦中华;顾振东;李琰;宋茂美;唐由君;朱海洪;;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10例观察[J];中医杂志;1988年01期

10 辛碧珍;陈志哲;胡建达;林淑屏;梁玉英;;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综合征5例报告[J];福建医药杂志;199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树庆;王安全;马传香;李密密;于清华;;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治疗前后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石清印;;中西医结合以中药为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张水生;王晓莉;陈世林;罗敏智;张胜敏;程洪波;魏宇靖;;再生障碍性贫血CD34+表达研究[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4 徐春丽;刘林;孔佩艳;刘红;陈幸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分析[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范艳玲;王志国;于存国;展昭民;张伯龙;马军;;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6 王树叶;王巍;曹峰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与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负调控因子的检测[A];第十一届全国红细胞疾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7 曹永彬;李晓红;马健;王志红;徐丽昕;高春记;达万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A];中国科协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2008血液肿瘤论坛会议会编[C];2008年

8 周荣富;欧阳建;陈兵;邵晓雁;许景艳;张启国;杨永公;周敏;关朝阳;陶红;张弦;;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24例临床分析[A];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11年

9 邵宗鸿;;再生障碍性贫血[A];2011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成立5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周郁鸿;;再生障碍性贫血(英国治疗指南2010)[A];2011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学术年会暨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血液病研究2011高峰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中西医结合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泡泡;[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李典云;[N];上海中医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宋汉晓;[N];保健时报;2005年

4 张秀花 王港;[N];中国医药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李颖;[N];科技日报;2013年

6 ;[N];家庭医生报;2004年

7 孙燕明;[N];中国消费者报;2007年

8 妇产科主治医师 张锦秀;[N];医药经济报;2011年

9 李立安;[N];中国医药报;2000年

10 吴维海;[N];健康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平;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的系统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2 赵秀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3 傅晋翔;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致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4 岳寒;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成脂分化异常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5 唐旭东;中西医结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选择预测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6 孙谕;LIGHT信号分子在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14年

7 马夫天;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对造血的影响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8 童金生;β_2-肾上腺素受体在再生障碍性贫血Th1/Th2失衡中的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张涛;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T淋巴细胞克隆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10 于媛;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体外共刺激信号阻断作用的研究及染色体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秋连;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以及其临床结局分析[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宣翔虎;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各证型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朱枫;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4 翟小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高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安全性初步观察[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袁成录;同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D];青岛大学;2004年

7 邹威;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李军军;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功能及疗效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9 黄海雯;免疫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中的作用[D];苏州大学;2003年

10 胡曦月;丘和明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证治规律理论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Th17细胞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的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3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283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a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