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通心络对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16 20:58
【摘要】: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作为全世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如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一旦发生破裂引发血栓形成,这些心血管疾病就会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机制十分的复杂,对于易损斑块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措施,因此针对其发病机制,选择有效的药物,防止斑块不稳定,是预防因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基本手段。近年来许多报道显示,斑块的血管新生与AS病变的进展和斑块的易损性关系密切。大量的外膜滋养血管增殖,继而延伸入内中膜导致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是人类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AS斑块内新生血管是在病理情况下生成的不成熟的血管,仅具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间连接疏松,且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功能异常;而且内皮下缺乏基底膜,无成熟的周细胞及平滑肌包绕。由于新生血管的机能不全,通透性和脆性明显增加,易于发生渗漏,血管内红细胞和炎性细胞不断渗漏至斑块内,斑块的脂质内核迅速增大,使AS斑块易损。因此,斑块内炎性新生血管的数目越多,斑块易损性就越高。斑块内血管新生的平衡稳态是多种促进血管生成的因子共同调节的结果。促进血管新生的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及它们的受体等。其中VEGF-A、FGF-2和PDGF-BB及他们的相关受体(VEGFR-2、FGFR1和PDGFR-β)发挥了重要作用。VEGF家族及其受体是调控血管新生的关键因子,VEGF-A/VEGFR-2信号途径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和渗透,是刺激血管新生的主要方式。FGF家族已知至少有20个亚型,其中FGF-2是首个证实可以调控血管新生的因子,而FGFR-1是其高亲和力受体;FGF-2/FGFR-1信号途径在损伤修复、血管新生和组织再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PDGF家族主要包含5种二聚体及2种相应受体,已有研究认为PDGF-BB和PDGFR-β在促进周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形成功能性血管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他汀类药物在降脂、抗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和斑块稳定性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报道,大剂量他汀治疗可以使冠心病患者受益更多。通心络是我国近年来研发的中成药,临床上用于心绞痛和缺血性卒中的治疗。已有实验证实,通心络在易损斑块兔AS模型中,有抗炎,调节血脂,抗氧化等稳定斑块的功效,其效果同辛伐他汀类似。然而在AS斑块内血管新生方面,尤其是通心络对多种血管新生因子的系统研究还少有报道,本实验选择阿托伐他汀作为对照药物,在兔AS模型中,通过观察通心络对三种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其相应受体:VEGF-A/VEGFR-2,FGF-2/FGFR-1,PDGF-BB/PDGFR-β 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究通心络对斑块内血管新生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机制。目的:1.研究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对多种血管新生相关因子及其相应受体(VEGF-A/VEGFR-2、FGF-2/FGFR-1、PDGF-BB/PDGFR-β)表达的影响。2.阐明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对斑块易损性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3.探究通心络与他汀类药物在斑块内血管新生及稳定易损斑块方面是否有协同作用。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雄性New Zealand白兔60只,给予球囊拉伤+高脂喂养(1%胆固醇,每只120-140g/d),12周后建立兔腹主动脉AS模型。2.实验分组及药物干预:成功建立模型后,随机分为6个组。Control组:球囊拉伤后自然消退组(n=10);TXL-L组:小剂量通心络组(0.15g/kg/d,n=10);TXL-M组:中剂量通心络组(0.3g/kg/d,n=10);TXL-H 组:大剂量通心络组(0.6g/kg/d,n=10);A 组:阿托伐他汀组(5mg/kg/d,n=10);AT组:大剂量通心络+阿托伐他汀组(0.6g/kg/d+5mg/kg/d,n=10)。药物干预期间普通饲料喂养12周。3.血脂水平检测:各组实验动物处死前,取耳缘静脉血,检测血清TC、TG、LDL-C、HDL-C水平。4.组织病理学检测:制备厚度为5um的石蜡切片和冰冻切片。进行常规HE染色,并测量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同时行天狼猩红和油红O染色,观察胶原和脂质含量。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用腹主动脉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CD-31单抗检测斑块新生血管的密度。分别应用α-SMCactin和RAM-11抗体测定斑块中平滑肌及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用 VEGF-A、VEGFR-2、FGF-2、FGFR-1、PDGF-BB 和 PDGFR-β抗体检测各血管新生因子在斑块内的表达情况。Image Pro Plus 6.0软件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平均光密度(IOD/Area)值。6.统计方法:数据用均数±标准误表示,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主要结果:1.血脂水平:与Control组相比,各治疗组血清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而HDL-C水平显著升高。联合药物组(AT组)比阿托伐他汀(A组)及大剂量通心络组(TXL-H)在降低血清TC水平及升高HDL-C水平方面效果更显著。2.斑块内-中膜厚度(IMT)中、大剂量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以显著减小斑块IMT。3.滋养血管密度测定:中、大剂量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可以显著血管外膜的滋养血管密度。4.组织病理学:与Control组相比,大剂量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TXL-H、A、AT组)斑块的巨噬细胞及脂质含量明显降低,各治疗组平滑肌细胞含量明显升高;而只有联合用药组的胶原含量明显升高。易损指数检测显示,中、大剂量通心络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TXL-M、TXL-H、A、AT组)斑块易损性显著降低,其中联合用药组(AT组)易损指数降低更明显。5.免疫组织化学:与Control组相比,中、大剂量通心络、阿托伐他汀和两药联合应用(TXL-M、TXL-H、A、AT组)均可明显降低斑块内 VEGF-A、VEGFR-2、FGFR-1、PDGF-BB及PDGFR-β的表达水平,而只有大剂量通心络组(TXL-H组)和联合治疗组(AT组)可以明显降低斑块内FGF-2的表达量。其中联合治疗组(AT组)对VEGF-A和PDGFR-β的抑制作用强于其他单药治疗组。6.相关性分析:Spearman检验结果显示,VEGF-A、VEGFR-2、FGF-2、FGFR-1、PDGF-BB和PDGFR-β与斑块的易损指数(VI)及斑块的滋养血管密度(VVD)均呈正相关。而VVD与VI也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本研究发现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均能降低血管外膜的滋养血管密度及斑块易损指数。2本研究证实通心络及阿托伐他汀可通过抑制VEGF-A/VEGFR-2、FGF-2/FGFR-1和PDGF-BB/PDGFR-β等表达,从而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稳定易损斑块。3本研究发现大剂量通心络和阿托伐他汀联用抑制斑块内VEGF-A、FGF-2及PDGFR-β表达及降低易损指数的作用均优于单独应用通心络或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具有协同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285.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为民,方芳;通心络治疗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5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年06期

2 丁茹,吴宗贵,潘晓明,张路,甄奕;通心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影响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5期

3 裴桃枝;连建学;;通心络治疗无症状性心肌缺血82例[J];陕西中医;2006年05期

4 杨大为;闫瑞萍;陈景丽;;通心络治疗肺心病疗效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06年04期

5 王忠东;郑家善;;通心络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09年11期

6 张波,王辉,牛建海,宋春林;通心络治疗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12期

7 王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早期应用通心络的疗效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4期

8 贾高锁;中医辨证及通心络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68例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年07期

9 王少萍,高焕民,柳耀泉;通心络改善心血管神经官能症患者抑郁状态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05年16期

10 尹国幸,杨杰;通心络治疗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55例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宗贵;张路;;通心络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影响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4年

2 陈颖敏;徐瑾;臧敏华;丁泓毅;谢秀兰;徐依敏;王彬尧;沈惠风;;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通心络治疗对血清sCD40L的影响[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王雯霞;胡新央;虞敏佳;王建安;;通心络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新生和迁移能力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尤士杰;杨跃进;陈可冀;高润霖;吴永健;张健;荆志诚;白东峰;王燕武;陈纪林;;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和微血管的保护性研究[A];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病及血瘀证高级论坛和研修班论文汇编[C];2004年

5 张海涛;杨跃进;吴以岭;程宇彤;康晟;赵京林;孟亮;田毅;张燕婉;叶珏;孟宪敏;;通心络预给药2h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微血管内皮结构完整和无再流的保护作用[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陈红;杨士伟;任景怡;徐成斌;武蓓;;通心络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相关机理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书文;水瑞英;;通心络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疗效观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夏玉叶;盛雨晨;章兰芳;闵fy;;通心络对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的治疗研究[A];中国制药工业药理学会20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常丽萍;张秋燕;韩建科;魏聪;贾振华;;通心络超微粉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微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10 纪祥辉;;通心络治疗糖尿病合并无症状性心肌缺血42例疗效观察[A];首届中西医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杨叁平;中药通心络获国际认可[N];科技日报;2011年

2 ;以岭通心络开辟心脑血管病防治新途径[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易晓;依靠科技创新打造超微粉通心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4 陈国东;超微粉技术成就通心络优秀品质[N];医药经济报;2007年

5 王志芳 曾荇 曾灿荣 郑华 滕中华 马立勤;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6 记者 任壮;通心络保护血管内皮作用论文在美杂志发表[N];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

7 记者 熊昌彪;通心络保护内皮抑制动脉硬化获国际认可[N];中国医药报;2011年

8 ;通心络胶囊有效保护血管内皮功能[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任壮;通络中药研究成果蜚声海外[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10 沈兴;中成药“通心络”治冠心病有重大突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思颖;通心络对大鼠心肌梗死缺血区微血管新生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刘红利;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探讨内皮细胞损伤对AS发病影响及通心络干预作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王小梅;通心络抑制糖尿病心肌病心肌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4 游敏生;通心络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炎性反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张若楠;通心络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4年

6 崔贺贺;通心络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7 张子新;通心络抑制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及血管重构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8 王洪巨;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通心络干预作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郭勇英;通心络联合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10 吴正国;通心络对实验性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理论探讨和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莉莉;通心络改善缺氧引起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金李双;通心络调节急性缺氧诱导的肠系膜微血管渗出及其分子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宇;通心络改善缺氧性脑损伤的作用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4 史亦男;通心络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氧化应激的影响[D];承德医学院;2015年

5 王国良;通心络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6 蒋雷培;Neuregulin-1/ErbB信号通路在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保护作用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7 张琪;通心络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远期疗效的随访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姜文;KLF5在通心络抑制血管内膜增生中的作用及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9 张瑜;通心络通过调节miR-29a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的作用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10 刘婵;缺血缺氧对脑组织和小胶质细胞的损伤机制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36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536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a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