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双源CT研究升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利用双源CT研究升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DSCT)测量与评估升主动脉弹性的临床可行性;并通过DSCT回顾性心电门控造影技术测量升主动脉各弹性指标数值,研究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其临床影响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总纳入118例研究对象,其中女性41例,男性77例,年龄范围25~80岁,平均年龄57.45±10.72岁,包括冠脉狭窄组(n=56)与非狭窄组(正常对照组,n=62),其中狭窄组再根据冠脉狭窄的程度,将其分为轻度狭窄组(n=33)和中重度狭窄组(n=23);判断标准:在DSCT上,冠脉直径50%者为轻度狭窄,50%、75%者为中度狭窄,76%~100%者为重度狭窄,将后两者归并为中重度狭窄组。根据血压高低将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n=47)和非高血压组(n=71);依据有无吸烟史将其分为吸烟组(n=46)和非吸烟组(n=72例)。检查设备为西门子Definition 64排双源CT,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冠脉CT增强检查,扫描范围气管隆突下至隔顶,扫描层厚为0.75rmm,重建间隔为0.5mm,管电压:120kv,电流380-410mAs。选取升主动脉根部上方2.5cm处进行升主动脉收缩与舒张期直径与面积测量,均测量三次后取平均值为最终测量结果。测量的升主动脉弹性参数包括:相对直径变化率(%Ao)、膨胀性(AoD, mmHg-1)、顺应性(AoC, mm2/mm Hg)和僵硬度(AoSI)。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无冠脉狭窄组与冠脉狭窄组的升主动脉管腔直径变化率、膨胀性与僵硬度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管壁顺应性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冠脉轻度狭窄与中重度狭窄组之间升主动脉直径变化率和僵硬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膨胀性和顺应性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3.冠脉狭窄程度与升主动脉各弹性指标的直径变化率、膨胀性、顺应性和僵硬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r=-0.198,p=0.032;r=-0.225,p=0.015;r=-0.198,p=0.034;r=0.260,p=0.015。4.本组中有无高血压与冠脉狭窄程度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r=0.123,p=0.191);与升主动脉各弹性指标之间差异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分别为:直径变化率:r=-0.088,p=0.349;膨胀性:r=-0.117,p=0.212;顺应性:r=-0.097,p=0.301:僵硬度:r=0.052,p=0.578。5.本组中有无吸烟史与冠脉狭窄具有明显相关性(r=0.294,p=0.001);而与升主动脉各弹性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即直径变化率:r=-0.074,p=0.431;膨胀性:r=-0.046,p=0.624;顺应性:r=-0.043,p=0.653;僵硬度:r=0.099,p=0.294。结论:应用双源CT (DSCT)在进行冠状动脉增强扫描时测量升主动脉的弹性功能是可行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其中大多数弹性指标(管腔直径变化率、膨胀性与僵硬度)在冠脉狭窄与非狭窄患者之间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并且冠脉狭窄程度与升主动脉各弹性指标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吸烟因素较高血压对冠脉狭窄的影响更有意义,但两者对升主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不具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主动脉弹性 冠状动脉狭窄 双源CT 冠心病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541.4;R816.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3
- 材料与方法13-17
- 1. 研究对象13
- 2. 设备与方法13-16
- 3. 统计学分析16-17
- 结果17-22
- 讨论22-26
- 参考文献26-29
- 综述29-38
- 参考文献35-38
- 致谢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胜中;王雪海;丛伟;舒骏;耕噶;;刀刺伤致升主动脉裂伤手术救治成功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9年04期
2 王文林,曾伟生,蔡开灿,蒋仁超,王武军;升主动脉后二尖瓣显露途径的临床应用[J];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2001年02期
3 杨碧波,高峰,崔仲奇,刁国华;升主动脉疾病者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03年05期
4 张忠君,左春玲,马洪顺;升主动脉拉伸试验研究[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2004年Z2期
5 马松峰,乔峻,霍强,木拉提;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6 蒋海河;陈日;郭海周;;右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一例[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5年06期
7 葛玉平;高伟;;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7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02期
8 符竣;陶凉;陈绪发;庾华东;冯学国;严惠峰;;简化升主动脉包裹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17期
9 张峰;戴炳光;曲崎;;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3年03期
10 刘荫棣;;升主动脉损伤:血管造影诊断[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明华;黄铁柱;周新华;李文春;张泉;;猪升主动脉几何形态与显微结构的增龄性变化[A];解剖学杂志——中国解剖学会2002年年会文摘汇编[C];2002年
2 孔烨;杭钧彪;朱良纲;瞿晓红;周健;章剑锋;;升主动脉隔离技术应用于非体外冠脉旁路移植术[A];第八届华东六省一市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胡选义;陈黔苏;吴观生;李学军;杨思远;彭万富;;经升主动脉加压输血在心脏急症中的应用(附三例病例报告)[A];贵州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高长青;李伯君;肖苍松;吴扬;马晓辉;;改良Bentall手术的技术探讨[A];全国心脏瓣膜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陈黔苏;胡选义;李学军;张鹏;;经升主动脉加压输血在心脏急症中的应用(附三例病例报告)[A];2012贵州省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军朋;;体外循环下阻断与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的临床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7 李立刚;曲波;刘建伟;尹键;孟范泉;金昌国;;低温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室颤对犬肺组织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8 郭宏伟;许建屏;孙立忠;宋云虎;孙寒松;胡盛寿;;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的外科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9 张峰;戴炳光;曲崎;;升主动脉不接触技术在OPCABG中的应用[A];中国心脏大会(CHC)2011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蔡书;;1例动脉夹层行Bentall+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围术期[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容容;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升主动脉管壁功能[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电彩;升主动脉至股髂动脉搭桥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2 李璐韦;单侧肺动脉起源于升主动脉的超声诊断及预后随访[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敬;利用双源CT研究升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4 王伟;主动脉疾病高危人群升主动脉弹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5 牛志高;不阻升主动脉低温室颤法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6 梁文倩;升主动脉弹性功能的双源CT评价初步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7 许莹;应变率成像对尿毒症患者升主动脉弹性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8 张宏;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血浆硫化氢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D];辽宁医学院;2012年
本文关键词:利用双源CT研究升主动脉弹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1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8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