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11:06
   目的:通过对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并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所有病例均选自于2018年03月至2019年0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妇科门诊(花园山和凤凰门诊)就诊的病人,根据纳入标准,临床共收集61例患者,分别为针药组31例和中药组30例。中药组予以膈下逐瘀汤加减口服,针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程度、中医证候、局部体征、子宫体积、血清CA125值及安全性指标,并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采用统计学分析,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痛经积分、中医证候积分、主要症状积分、局部体征积分、子宫体积积分、血清CA125值等资料,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6.77%,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0%,经秩和检验,Z=-2.030,P=0.0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痛经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有效率为96.77%,中药组有效率为93.33%,经秩和检验,Z=-2.277,P=0.023,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有效率为90.32%,中药组有效率为76.67%,经秩和检验,Z=-2.19,P=0.029,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主要症状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在经行腹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颜色、血块、腰骶酸痛、乳房胀痛、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带下量多等症状方面,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在经行腹痛、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月经颜色、血块、胸胁胀满等症状方面,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项症状积分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在治疗经行腹痛、经期延长、腰骶酸痛、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白带量多等症状方面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症状积分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6.局部体征疗效: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子宫体积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血清CA125疗效:组内比较,针药组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变化不明显,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针药组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安全性评价: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未见明显异常,其中针药组在治疗过程中有3例患者取针后出现少量出血,干棉签按压后出血消失,可继续接受治疗,中药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P=0.125(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1.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疗效确切,能够控制痛经症状,改善中医证候,特别是在改善经行腹痛、经期延长、腰骶酸痛、乳房胀痛、烦躁易怒、白带量多症状方面显著优于膈下逐瘀汤,并在缩小子宫体积、缓解子宫压痛、降低血清CA125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本试验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尚认为其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学位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R246.3
【部分图文】:

分布情况,分布情况,病程,例子


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川研究21图16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表9两组患者年龄比较(x±S)组别N最小年龄最大年龄25-35岁36-45岁46-50岁平均年龄P针药组312947720439.10±5.260.594中药组302848521439.80±4.96由表9可知,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经t检验分析,t=-0.536,P=0.594,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2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针药组31例患者痛经年限1-9年,平均病程4.13±2.11年,中药组30例痛经年限1-8年,平均病程4.13±1.93年。图26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病程分布情况表10两组患者病程比较(x±S)组别N病程<3年3≤病程<55≤病程<7病程≥7平均病程P针药组3199854.13±2.110.993中药组30711934.13±1.93

分布情况,病程,分布情况,患者


温针灸联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川研究21图16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年龄分布情况表9两组患者年龄比较(x±S)组别N最小年龄最大年龄25-35岁36-45岁46-50岁平均年龄P针药组312947720439.10±5.260.594中药组302848521439.80±4.96由表9可知,两组患者年龄分布经t检验分析,t=-0.536,P=0.594,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2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针药组31例患者痛经年限1-9年,平均病程4.13±2.11年,中药组30例痛经年限1-8年,平均病程4.13±1.93年。图26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病程分布情况表10两组患者病程比较(x±S)组别N病程<3年3≤病程<55≤病程<7病程≥7平均病程P针药组3199854.13±2.110.993中药组30711934.13±1.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郎景和;;重视子宫腺肌病的多元化治疗[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年09期

2 肖辉琴;;针刺血海穴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10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5年12期

3 费春香;吴江平;吴瑛;刘天娇;;宫瘤消胶囊联合散结镇痛胶囊对子宫腺肌病患者月经量、痛经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35期

4 黄燕;李志元;杨延婷;赵嬿;张丹;吴焕淦;施征;张翠红;朱毅;马晓芃;;隔药灸“天枢”、“气海”穴对慢性炎性内脏痛大鼠血清P物质、TNF-α及PGE2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年12期

5 赵京生;;论腧穴的基本作用:近治作用[J];中国针灸;2015年11期

6 付强;张凤花;高天明;徐潇萌;;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的血管形态学改变[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年26期

7 张晶改;李凌玉;王改换;;褚玉霞教授治疗子宫腺肌病痛经经验[J];中医研究;2015年10期

8 李雪微;隋永朋;王艳萍;;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子宫腺肌病所致痛经气滞血瘀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06期

9 史精华;金力;;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09期

10 宋会会;王卫;;探析《针灸大成》中太冲穴的穴性及临床应用[J];四川中医;2015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娜;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型)的疗效观察[D];山西中医药大学;2019年

2 帕里扎提·热西旦木;子宫腺肌病中医证候的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年

3 张霞;膈下逐瘀汤应用于妇科疾病的现代文献研究及治疗CPID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60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860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