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生地黄炭止血“存性”与制炭工艺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7 23:38
   目的本研究以生地炭“制炭存性”差异为切入点,提出“地黄炭止血‘存性’的物质基础,不仅包括体外转化物,还包括体内代谢物;而这些物质基础的量变与质变一定程度上主要取决于制炭工艺”的工作假说。通过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热分析技术,对生地黄(炒炭、煅炭)的工艺参数进行量化表征;对生地炭在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代谢产物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进而阐明生地黄制炭(炒炭、煅炭)工艺与其止血“存性”之间的相关性,构建基于热分析-代谢组学技术的中药炮制工艺与炮制机制研究的新模式。方法1.建立生地黄及其两种制炭品(炒炭、煅炭)10批样品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采用Hypersil GOLD aq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210nm。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似度评价。2.生地黄制炭前后血中有效成分群的初步确定:分别制备生地黄及其制炭品的水提物样品,将各提取物给大鼠连续灌胃3天,取血,制备大鼠含药血清。采用HPLC指纹图谱方法对大鼠的含药血清进行检测,确定血中移行成分。结合生地黄制炭前后体外化学成分组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初步确定生地炭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3.采用热重分析技术,以生地黄为试样,在程序升温条件下,通过变换热分析气氛,即分别以空气、氮气气氛,模拟传统制炭品制备过程;同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以地黄药效物质群进行热重分析实验;最终,以药效物质群最大热失重速率所对应的温度作为生地黄制炭工艺参数(火力、火候)量化指标。4.通过皮下注射20%干酵母联合无水乙醇灌胃的方法建立血热出血模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代谢组学技术平台,通过对血清中小分子代谢产物的系统分析,寻找两种制炭方式(炒炭、煅炭)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结果1.10批生地黄样品共指认出15个色谱峰,炒炭品共指认出11个色谱峰,煅炭品共指认出8个色谱峰。且生地黄和两种制炭品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中均能达到显著分离,相似度评价揭示了产地对样品的差异化影响。2.性别对地黄及其制炭品入血药效成分没有显著影响。生地黄两种制炭法(炒炭和煅炭)之间入血成分类似,但是具体含量有差别,究竟由制炭方式引起还是由其他因素导致的仍然需要进一步考察。另外生地黄制炭前后,研究认为梓醇以原形进入到血液中,是地黄的生物药效指标。3.地黄炒炭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果糖、梓醇热解之前,为5-HMF热解最大热失重速率峰时的温度,即216.3℃为地黄炒炭最佳温度,梓醇的最大热失重速率峰峰温274.3℃为炒炭温度上限。4.生地黄煅炭的最佳温度应控制在果糖、梓醇热解之前,为5-HMF热解最大热失重速率峰时的温度,即194.2℃为地黄煅炭最佳温度,梓醇的最大热失重速率峰峰温276.8℃为煅炭温度上限。5.基于血热出血模型和UPLC-MS代谢组学技术平台的生地黄不同制炭方式(炒炭、煅炭)的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途径研究。(1)通过皮下注射20%干酵母联合无水乙醇灌胃的方法建立血热出血模型。模型大鼠肺、胃组织肉眼可见多个出血点,肝肾颜色加深,肺组织病理检查表现为间质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肛温在8h内显著升高(P0.05),TT和PT显著延长(P0.05),血浆FIB含量显著增加(P0.05),说明血热出血模型大鼠凝血功能异常,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此外,阳性药组、生地黄组、炒炭组(传统和新法)、煅炭组(传统和新法)均可显著的降低不同凝血因子的相对含量(P0.05),表明生地黄制炭(炒炭、煅炭)后止血作用增强,止血作用在生地黄炒炭品和煅炭品之间具备一定的差异性。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生地黄、生地黄炒炭品和生地黄煅炭品通过增强机体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功能发挥止血作用。(2)模型大鼠不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还呈现血液流变学异常。具体表现为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全血高、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均显著升高(P0.05)。分析认为,生地黄炒炭品可显著改善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P0.05),表明生地黄炒炭后依然保留其“凉血”作用。而生地黄煅炭品仅在全血高切和低切还原粘度有显著的降低作用(P0.05),对其他血液流变学指标未有显著影响。其余各组的上述相关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改善。(3)不同火力、火候的炮制方式对其炮制品的药效具备显著差异性影响(P0.05)。新法炒炭、煅炭品与传统制法从止血凉血的药效研究来看仍然具备一定差异,但是其仍保留了地黄炭凉血止血的疗效。另一方面炮制太过和炮制不及的地黄制炭品在凉血止血方面疗效不显著,进一步印证了中药传统炮制理论有关“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论述。(4)通过基于血热出血模型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表明不同炮制方式对炮制品内源性代谢轮廓具备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生地黄炒炭和煅炭的炮制方式具备一定的差异性。2)新法炒、煅炭和传统炒、煅炭炮制品之间具备差异性。3)炮制太过和炮制不及对其内源性产物之间具备差异性。但是,综合分析认为,无论何种炮制方式,仍然有向空白组回调的趋势,表明地黄制炭后均有不同程度“存性”。(5)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平台,筛选了传统炒炭和传统煅炭两种炮制方式之间的42个差异性代谢产物,进一步分析了其可能参与的17条代谢通路、内源性小分子在各组之间的含量差异和其调节趋势,探究了其发挥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结论本研究通过指纹图谱和血清药物分析鉴定了生地黄两种制炭方式(炒炭、煅炭)的体外药效学物质。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结合热分析技术,对生地黄(炒炭、煅炭)的工艺参数进行了量化表征;同时对生地炭在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代谢产物变化进行比较分析,认为生地黄炒炭品具有“凉血止血”作用,生地黄煅炭品仅保留“止血”作用,而无显著的“凉血”作用。中药炮制过程中火力、火候对炮制品的药效物质和代谢轮廓影响显著。同时筛选得到生地黄制炭(炒炭、煅炭)的42个差异性代谢产物,进一步分析了其可能参与的17条代谢通路和内源性小分子在各组之间的含量差异、调节趋势,阐明了生地黄制炭(炒炭、煅炭)工艺与其止血“存性”之间的相关性。
【学位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R283
【部分图文】:

HPLC色谱,生地黄,相似度,指纹图谱


生地黄炭止血“存性”与制炭工艺相关性研究9项色谱条件下,记录高效液相色谱图,通过相似度评价软件计算相似度,结果相似度大于0.97,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2.4指纹图谱建立分别取10批生地黄和生地黄炒炭、生地黄煅炭样品,按“2.2”制备方法炮制并且按照“2.1”方法测定,记录高效液相色谱图,运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8A版”对所得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见图2-6和表2。图2混合对照品HPLC色谱图注:1.梓醇;2.5-HMF;3.地黄苷D;4.益母草苷;5.毛蕊花糖苷图310批不同产地生地黄指纹图谱

指纹图谱,生地黄,指纹图谱,产地


生地黄炭止血“存性”与制炭工艺相关性研究9项色谱条件下,记录高效液相色谱图,通过相似度评价软件计算相似度,结果相似度大于0.97,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2.4指纹图谱建立分别取10批生地黄和生地黄炒炭、生地黄煅炭样品,按“2.2”制备方法炮制并且按照“2.1”方法测定,记录高效液相色谱图,运用中国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8A版”对所得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见图2-6和表2。图2混合对照品HPLC色谱图注:1.梓醇;2.5-HMF;3.地黄苷D;4.益母草苷;5.毛蕊花糖苷图310批不同产地生地黄指纹图谱

指纹图谱,生地黄,炒炭,指纹图谱


10批不同产地生地黄炒炭指纹图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泉,于冰露;中药制炭品作用原理浅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1年07期

2 吴茂富;中药制炭技术的正确运用[J];山东中医杂志;1998年03期

3 李春林;;试析中药制炭的利与弊[J];河北中医;1990年06期

4 高杰,刘旭;中药制炭的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1999年02期

5 袁亦文;;密闭煅炭新法[J];中药材;1992年05期

6 黄路带;;中药制炭技法抛砖[J];内蒙古中医药;2013年06期

7 张志来;;浅议中药制炭[J];社区医学杂志;2007年22期

8 李勇;丁素珍;潘周光;;制炭机螺杆及料筒制造技术发展初探[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卫振峰;制炭机的开发与研制[J];机械工程师;1997年05期

10 易世权;蒲黄制炭工艺的改进[J];中成药;1988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煊;现代化中药SFPA注射液及其HPLC指纹图谱法质量控制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2 孙沂;心舒口服液的高效毛细管电泳质量控制方法及药效学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年

3 吴琳华;仙鹤草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4 李峰;山东道地药材金银花的多元多息指纹图谱鉴别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5 王曙光;锦鸡儿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苏薇薇;沙田柚指纹图谱特征与其药效学关系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7 范骁辉;药物及代谢组分析信息学基础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郭方遒;基于化学计量学的指纹图谱技术及其用于复杂分析体系的表征和分析[D];中南大学;2004年

9 卢红梅;中药鱼腥草及其注射液指纹图谱和谱效学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刘火安;葛根等中药材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勃;生地黄炭止血“存性”与制炭工艺相关性研究[D];山西中医药大学;2020年

2 刘文静;碧螺春茶质量评价模型与紫外指纹图谱的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17年

3 姚慧;贞芪扶正制剂的指纹图谱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4 姜文文;参枝苓口服液的质量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5 郭会平;利用酚酸指纹图谱结合主成分分析对番茄鉴别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6 王旭;福建铁观音指纹图谱的构建及其应用[D];华侨大学;2018年

7 石征蓉;糖肾清毒颗粒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年

8 宗倩妮;瓜蒌及其蒸制品的功效差异及关联物质基础的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8年

9 文丽帆;浮萍质量控制的研究[D];广西中医药大学;2018年

10 焦倩;艾叶和野艾叶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880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8880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3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