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阴三阳对湿热病证治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0 17:55
目的湿热病源于湿热合邪侵袭人体,其症候复杂多变,清代叶天士阐发湿热证治大法,薛生白著《湿热论》专论湿热病证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论湿热病证治,王孟英补充《湿热论》条文成《湿热病篇》,皆传于今,为诸多医家继承并用于临床。但临床上,湿热证候错综复杂,辨证治法又多种多样,主证虽易鉴别但较少完全符合,变证繁多辨治不易,故古今医家历来尤为重视。本研究基于三部六病理论,依照人体生理结构表部、里部、枢部之三分法,遵从证候之寒、热、虚、实性质差异,从方证的角度,对湿热病方剂予以分类整理,选取《温病条辨》与《温热经纬·湿热病篇》中湿热方,依据十二单证分析对应条文,从而构建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之湿热病方证证治规律,将湿热病证治纳入三阴三阳体系,从而实现湿热论治的“寒温统一”,拓展三部六病理论,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方法本课题分文献整理和方剂分析两个方面对湿热病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湿热病相关文献,从源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对湿热病理论进行梳理,包含古代医家论述、近现代文献阐发,以及相关书籍的内容;另一方面,依据方药中《温病条辨讲解》与李士懋《平脉辨证温病求索》以及高等中医院...
【文章来源】: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方剂分析原始数据部分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门事亲》所论湿热源流简析[J]. 许建秦,焦振廉,郭姣. 中医文献杂志. 2019(04)
[2]岭南湿热病证理论的学术源流[J]. 周登威,徐志伟,孙海娇,高燕翔.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7)
[3]基于三焦理论湿热病辨治发挥[J]. 董永春. 中医研究. 2019(03)
[4]关于“湿热证”的历代研究[J]. 焦振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5)
[5]湿热病厘释及舌诊在湿热病中的应用[J]. 王玉洁,奚胜艳,王彦晖,符必谦,杜龙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7)
[6]薛生白《湿热病篇》与六经辨证[J]. 马鹏,曾朝英,成茂源,郭尹玲,郑秀丽,杨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5)
[7]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渊源探讨[J]. 李兰,吕波,高林.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4)
[8]湿热病痉厥证辨析[J]. 范博妍,牛阳. 现代中医药. 2018(02)
[9]雷丰《时病论》外感湿病诊治思路探析[J]. 李董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1)
[10]刘英锋湿热杂病辨治经验例析[J]. 李富贵,刘英锋. 中医药通报. 2017(04)
博士论文
[1]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D]. 黄丹卉.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2]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D]. 刘树林.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寒温融合的形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 谢娟.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4]伤寒温病源流探析[D]. 徐喆.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5]新加坡地区湿热证的研究[D]. 仲伟梁.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6]寒温统一论学术源流考辨[D]. 武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7]温病湿热证证候规范化研究[D]. 冯雪梅.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温病条辨》湿温证治规律研究[D]. 焦如春.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
[2]《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D]. 张凡农.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3]薛生白论湿热病机及《湿热论》方剂配伍特点研究[D]. 周祖兵.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
[4]基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理论的方证诊疗系统设计[D]. 张国华.山西中医学院 2017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叶天士和薛生白治疗湿热性病证用药异同研究[D]. 肖连宇.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6]基于《湿热病篇》的湿热病证治规律研究[D]. 叶梦怡.宁夏医科大学 2017
[7]湿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郑成利.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
[8]叶天士医案温病湿热证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D]. 马占山.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9]温病学理论指导马来西亚地区湿热证辨治规律研究[D]. 颜莉慧.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
[10]《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性”辨证的内涵研究[D]. 燕茹.山西中医学院 2014
本文编号:2909127
【文章来源】: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方剂分析原始数据部分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儒门事亲》所论湿热源流简析[J]. 许建秦,焦振廉,郭姣. 中医文献杂志. 2019(04)
[2]岭南湿热病证理论的学术源流[J]. 周登威,徐志伟,孙海娇,高燕翔.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7)
[3]基于三焦理论湿热病辨治发挥[J]. 董永春. 中医研究. 2019(03)
[4]关于“湿热证”的历代研究[J]. 焦振廉.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5)
[5]湿热病厘释及舌诊在湿热病中的应用[J]. 王玉洁,奚胜艳,王彦晖,符必谦,杜龙益.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7)
[6]薛生白《湿热病篇》与六经辨证[J]. 马鹏,曾朝英,成茂源,郭尹玲,郑秀丽,杨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8(05)
[7]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分消走泄法治疗湿热病渊源探讨[J]. 李兰,吕波,高林. 时珍国医国药. 2018(04)
[8]湿热病痉厥证辨析[J]. 范博妍,牛阳. 现代中医药. 2018(02)
[9]雷丰《时病论》外感湿病诊治思路探析[J]. 李董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1)
[10]刘英锋湿热杂病辨治经验例析[J]. 李富贵,刘英锋. 中医药通报. 2017(04)
博士论文
[1]赵绍琴温病学术思想在内伤杂病中的运用研究[D]. 黄丹卉.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2]基于六经与卫气营血辨证体系贯通的经典方证整理与运用研究[D]. 刘树林.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3]寒温融合的形成、发展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D]. 谢娟.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
[4]伤寒温病源流探析[D]. 徐喆.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5]新加坡地区湿热证的研究[D]. 仲伟梁.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6]寒温统一论学术源流考辨[D]. 武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7]温病湿热证证候规范化研究[D]. 冯雪梅.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温病条辨》湿温证治规律研究[D]. 焦如春.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
[2]《湿热病篇》湿热证治规律研究[D]. 张凡农.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3]薛生白论湿热病机及《湿热论》方剂配伍特点研究[D]. 周祖兵.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
[4]基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理论的方证诊疗系统设计[D]. 张国华.山西中医学院 2017
[5]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叶天士和薛生白治疗湿热性病证用药异同研究[D]. 肖连宇.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6]基于《湿热病篇》的湿热病证治规律研究[D]. 叶梦怡.宁夏医科大学 2017
[7]湿温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郑成利.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6
[8]叶天士医案温病湿热证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D]. 马占山.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9]温病学理论指导马来西亚地区湿热证辨治规律研究[D]. 颜莉慧.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5
[10]《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性”辨证的内涵研究[D]. 燕茹.山西中医学院 2014
本文编号:2909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90912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