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2 04:59
研究目的:通过观察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血清β-EP的影响,探讨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为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按1:1比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两组患者共治疗2周,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RMDQ评分、SF-36评分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细胞因子β-EP水平,并比较其变化。研究结果:(1)治疗前后腰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比较:治疗前两组病例VAS评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后两组病例腰部疼痛VAS评分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
【文章来源】: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不良反应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2.4 流程图
2.5 治疗前各指标观察
2.6 治疗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及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RMDQ评分比较
3.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
3.4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清IL-6 比较
3.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清TNF-α比较
3.6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清β-EP比较
3.7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
4.3 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的机理
4.4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
4.5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评价标准
4.6 非特异性下腰痛与血清细胞因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药盐袋热敷联合背腰部肌肉群力量训练治疗青年非特异性腰背痛[J]. 叶仲森,蔡立民. 颈腰痛杂志. 2019(06)
[2]针灸联合多种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的网状Meta分析[J]. 岑卓灏,陈洁娜,黄嘉华,石础硕,周驰,温俊茂,凌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2)
[3]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行核心稳定性运动的多指标疗效评价[J]. 孙良彬. 颈腰痛杂志. 2019(05)
[4]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J]. 李祖虹,李洁,朱耀刚,陈新叶,刘彬,马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07)
[5]身痛逐瘀汤离子导入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分析与护理体会[J]. 夏爱玲. 新中医. 2019(05)
[6]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主动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 李嘉玉,郭瑜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04)
[7]慢性腰痛患者的核心稳定性分析及康复干预的疗效观察[J]. 汪敏加,孙君志.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02)
[8]经筋灸法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疼痛、功能及肌耐力的影响[J]. 曹树琦,董宝强,林星星,沈宇平,曹锐,蔡青原,李光明,姜家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4)
[9]电温针灸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J]. 赖鹏辉,邓焕华,吴家民,柴铁劬. 针灸临床杂志. 2019(01)
[10]加味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寒湿瘀阻证的临床观察[J]. 蔡燕,周宗波,桂树虹,陈桂珠,李玉玲,竺嘉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07)
博士论文
[1]电针治疗慢性腰腿痛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李守栋.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IL-1β的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文广.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
[2]推拿肾俞穴治疗老年肾虚腰痛的临床研究[D]. 李勇.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31175
【文章来源】: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省
【文章页数】:7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不良反应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方法与数据分析
2.4 流程图
2.5 治疗前各指标观察
2.6 治疗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疼痛VAS评分比较及临床疗效比较
3.2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RMDQ评分比较
3.3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SF-36 评分比较
3.4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清IL-6 比较
3.5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清TNF-α比较
3.6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血清β-EP比较
3.7 安全性分析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
4.3 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的机理
4.4 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研究
4.5 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评价标准
4.6 非特异性下腰痛与血清细胞因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药盐袋热敷联合背腰部肌肉群力量训练治疗青年非特异性腰背痛[J]. 叶仲森,蔡立民. 颈腰痛杂志. 2019(06)
[2]针灸联合多种方法治疗骨质疏松的网状Meta分析[J]. 岑卓灏,陈洁娜,黄嘉华,石础硕,周驰,温俊茂,凌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2)
[3]非特异性腰痛患者行核心稳定性运动的多指标疗效评价[J]. 孙良彬. 颈腰痛杂志. 2019(05)
[4]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观察[J]. 李祖虹,李洁,朱耀刚,陈新叶,刘彬,马艳.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9 (07)
[5]身痛逐瘀汤离子导入联合常规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的疗效分析与护理体会[J]. 夏爱玲. 新中医. 2019(05)
[6]非特异性腰痛患者主动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J]. 李嘉玉,郭瑜洁.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04)
[7]慢性腰痛患者的核心稳定性分析及康复干预的疗效观察[J]. 汪敏加,孙君志.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9(02)
[8]经筋灸法联合核心稳定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疼痛、功能及肌耐力的影响[J]. 曹树琦,董宝强,林星星,沈宇平,曹锐,蔡青原,李光明,姜家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9(04)
[9]电温针灸治疗寒湿型非特异性下腰痛临床研究[J]. 赖鹏辉,邓焕华,吴家民,柴铁劬. 针灸临床杂志. 2019(01)
[10]加味乌附麻辛桂姜汤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寒湿瘀阻证的临床观察[J]. 蔡燕,周宗波,桂树虹,陈桂珠,李玉玲,竺嘉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9(07)
博士论文
[1]电针治疗慢性腰腿痛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李守栋.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经穴疏导加痛点揉拨推拿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对IL-1β的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杨文广.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5
[2]推拿肾俞穴治疗老年肾虚腰痛的临床研究[D]. 李勇.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4
本文编号:2931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293117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