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梳理温热类温病的文献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3 17:52
目的:通过研究古代典籍记载的外感热病文献资料,探求寒温统一的源流;运用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从“时、位、性、度”四维角度归纳清代吴鞠通有关于温热病的症候、方药以及病位病性的医案诊籍文献;进一步运用基于《伤寒论》三系统划分所构建的中医人体解剖模型及十二单证理论统一寒温,为临床治疗外感热病提供新思路。方法:1.检索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有关于外感热病的相关文献,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外感热病的源流,探求寒温统一的意义。2.对《临证指南医案》、《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探寻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的联系。3.对《温病条辨》中有关于温热病的条文进行梳理,以三阴三阳“时、位、性、度”辨证体系为出发点对温热病所涉条文进行分类、归纳。4.将所归纳的温热病条文进行提炼总结,提出温热病发病的时间概念、温热病在人体表里枢三部的空间概念、温热病寒热虚实四性的属性概念以及温热病程度与愈后转归判断的概念。结果:1.外感热病包含伤寒和温病,其概念起源于《黄帝内经》与《难经》。鉴于《伤寒杂病论》中详论于寒而略于温的情况,温病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与发展,逐渐脱离《伤寒论》,在明清时期形成温病学...
【文章来源】: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部分原始数据示意图
时间维度《温病条辨》中体现的时间观念有 4 种:一是以季节为代表的病因观念,二是以天数为代表的温病病程观念,三是以症状为代表的温病起病时间观念,四是以服药方法为代表的方剂起效时间观念。4.1.1 季节发病时间观念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本身含有四季的概念,如图 2 所示。其中春为阴中之少阳,夏为阳中之太阳,秋为阳中之少阴,冬为阴中之太阴。春夏秋冬具备了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内涵。[48]《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故以春秋分为界划分厥阴、阳明。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梳理温热类温病的文献研究214.2空间维度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借用三焦概念,自上而下表示病位,借用经络概念指代脏腑。遍览全文后可以发现,上焦篇主要论述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受邪,中焦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受邪,下焦篇主要论述手阳明大肠、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受邪。研究发现,《温病条辨》中温热类温病可以按照蕴含在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中的中医人体三系统解剖模型(如图3所示)进行梳理和划分。表系统是与外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的呼吸躯壳系统;里系统是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消化管道系统;枢系统是通过气血连接脏器沟通表系统和里系统的神经循环系统。中医人体三系统是对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横向划分,而三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统一则是对人体四个腔(即颅腔、胸腔、腹腔、盆腔)的纵向划分。大脑为主的神经中枢系统位于颅腔,是三系统的统一体,把人体脏腑各种功能和肢体结构整合在一起;肺脏为主的呼吸系统位于胸腔,是沟通枢系统和表系统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的血气屏障;肝脏为主的消化系统位于腹腔,是沟通枢系统和里系统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的血食屏障;肾脏为主的泌尿系统位于盆腔,是沟通表系统和里系统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的血尿屏障。表系统、枢系统和里系统之间各司其职,却又保持紧密联系。枢系统作为连接表里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三系统的统一就是气血的统一。三系统的划分奠定了中医对人体结构动态解剖的基本模型。图3中医人体三系统解剖模型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J]. 尹相乾,姚博,马文辉. 世界中医药. 2020(02)
[2]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 刘帆,魏凤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1)
[3]朱丹溪学术思想及用药与地域特点关系探讨[J]. 季筱雨,陶颖莉,叶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1)
[4]李东垣脾胃学说现代研究进展及新论[J]. 姚渊,马晓北. 新中医. 2020(02)
[5]《临证指南医案》血证用药规律分析[J]. 尹嘉,洪曹栋,牛天福. 中医药导报. 2019(24)
[6]李东垣《脾胃论》中补虚药的用药规律及特点[J]. 纪甜,赖喜琳,李瑞,胡雪红,耿小红,朱继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2)
[7]叶天士论治“九窍不和”诸证对李东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 吴炎阳,杨岚. 亚太传统医药. 2019(11)
[8]论《伤寒论》方在《温病条辨》三焦篇中的应用[J]. 王宏蔚,吴智兵.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1)
[9]朱丹溪与叶天士滋阴学说联系与临床应用[J]. 李海,杨彬,汪昌参,付丹丹,吴姗,吕有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0)
[10]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贯通温热病文献研究综述[J]. 尹相乾,马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07)
博士论文
[1]寒温统一论学术源流考辨[D]. 武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张景岳应用熟地的规律及其现代运用研究[D]. 胡广操.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
[2]吴鞠通《温病条辨》湿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高明.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
[3]刘完素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宋文鑫.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4]基于新安医家叶天士医案数据挖掘的温热类温病辨治规律研究[D]. 陈庆伟.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5]《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性”辨证的内涵研究[D]. 燕茹.山西中医学院 2014
[6]基于朱丹溪滋阴思想的证治规律研究[D]. 王静.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7]朱丹溪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研究[D]. 陈世繁.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0972
【文章来源】: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部分原始数据示意图
时间维度《温病条辨》中体现的时间观念有 4 种:一是以季节为代表的病因观念,二是以天数为代表的温病病程观念,三是以症状为代表的温病起病时间观念,四是以服药方法为代表的方剂起效时间观念。4.1.1 季节发病时间观念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本身含有四季的概念,如图 2 所示。其中春为阴中之少阳,夏为阳中之太阳,秋为阳中之少阴,冬为阴中之太阴。春夏秋冬具备了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内涵。[48]《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故以春秋分为界划分厥阴、阳明。
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梳理温热类温病的文献研究214.2空间维度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借用三焦概念,自上而下表示病位,借用经络概念指代脏腑。遍览全文后可以发现,上焦篇主要论述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受邪,中焦篇主要论述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足太阳膀胱受邪,下焦篇主要论述手阳明大肠、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受邪。研究发现,《温病条辨》中温热类温病可以按照蕴含在三阴三阳系统辨证体系中的中医人体三系统解剖模型(如图3所示)进行梳理和划分。表系统是与外界信息的交流和交换的呼吸躯壳系统;里系统是对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的消化管道系统;枢系统是通过气血连接脏器沟通表系统和里系统的神经循环系统。中医人体三系统是对人体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横向划分,而三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统一则是对人体四个腔(即颅腔、胸腔、腹腔、盆腔)的纵向划分。大脑为主的神经中枢系统位于颅腔,是三系统的统一体,把人体脏腑各种功能和肢体结构整合在一起;肺脏为主的呼吸系统位于胸腔,是沟通枢系统和表系统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的血气屏障;肝脏为主的消化系统位于腹腔,是沟通枢系统和里系统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的血食屏障;肾脏为主的泌尿系统位于盆腔,是沟通表系统和里系统的重要脏器,是人体的血尿屏障。表系统、枢系统和里系统之间各司其职,却又保持紧密联系。枢系统作为连接表里的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三系统的统一就是气血的统一。三系统的划分奠定了中医对人体结构动态解剖的基本模型。图3中医人体三系统解剖模型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路[J]. 尹相乾,姚博,马文辉. 世界中医药. 2020(02)
[2]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 刘帆,魏凤琴.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1)
[3]朱丹溪学术思想及用药与地域特点关系探讨[J]. 季筱雨,陶颖莉,叶平.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01)
[4]李东垣脾胃学说现代研究进展及新论[J]. 姚渊,马晓北. 新中医. 2020(02)
[5]《临证指南医案》血证用药规律分析[J]. 尹嘉,洪曹栋,牛天福. 中医药导报. 2019(24)
[6]李东垣《脾胃论》中补虚药的用药规律及特点[J]. 纪甜,赖喜琳,李瑞,胡雪红,耿小红,朱继民.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A2)
[7]叶天士论治“九窍不和”诸证对李东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 吴炎阳,杨岚. 亚太传统医药. 2019(11)
[8]论《伤寒论》方在《温病条辨》三焦篇中的应用[J]. 王宏蔚,吴智兵.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11)
[9]朱丹溪与叶天士滋阴学说联系与临床应用[J]. 李海,杨彬,汪昌参,付丹丹,吴姗,吕有魁.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0)
[10]基于三阴三阳辨证体系贯通温热病文献研究综述[J]. 尹相乾,马文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07)
博士论文
[1]寒温统一论学术源流考辨[D]. 武冰.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张景岳应用熟地的规律及其现代运用研究[D]. 胡广操.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9
[2]吴鞠通《温病条辨》湿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高明.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
[3]刘完素对《伤寒论》学术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 宋文鑫.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4]基于新安医家叶天士医案数据挖掘的温热类温病辨治规律研究[D]. 陈庆伟.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6
[5]《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性”辨证的内涵研究[D]. 燕茹.山西中医学院 2014
[6]基于朱丹溪滋阴思想的证治规律研究[D]. 王静.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
[7]朱丹溪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研究[D]. 陈世繁.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2109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2109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