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8 16:58
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古今文献整理与相关方剂、腧穴处方的统计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特点与规律,期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现代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包括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医药卫生”为检索范围,检索2000年1月到2020年3月以来发表的关于黄褐斑中医治疗的医学文章,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古代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华医典》,检索汉至清有关黄褐斑(面尘、黑斑、面黑皯、黑干、(黑干)(黑曾)等)的中国古代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对检索到的方药、穴位记录以下指征:名称、年代、文献出处、组成等项目。把各项指标进行规范化。包括:规范著作名称、方剂名称、药物名称(以《中药学》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为标准)、穴位名称(以《针灸学》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为标准)。使用Excel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收录穴位、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
【文章来源】: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古代高频药物四气属性图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25茯苓、甘草、人参、牛膝、川芎、当归等。现对其分析结果如下:27味高频药物中有甘草、人参、当归、黄芪、熟地等补虚药共10味,可认为古代医家在治疗黄褐斑的时候对“本虚”的重视。结合黄褐斑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特点,推断以肝肾亏虚为本。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气血不能上承头面部是关键。27味高频药物补虚药10味为补气和滋阴补血药,3味活血化瘀药,还有茯苓、附子、肉桂等帮助气血运行的药物共19味,约70.4%的药物与气血生成和运行相关。可推断古医家认为黄褐斑形成与气血瘀滞密切相关,且治疗重视标本兼治。进一步对上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图1可见,古代治疗黄褐斑高频药物中温性最多、平性次之,两者占比70.4%;图2可见,古代治疗黄褐斑高频药物中甘、辛、苦味占比84.6%;图3可知常用药物归经肾、脾、肝经为主,其次为心、肺经,共占比85.9%。根据五脏、五味、四温平微温微寒微热热图1古代高频药物四气属性图甘辛苦酸微苦淡图2古代高频药物五味属性图咸心心包脾肾肺胃图3古代高频药物归经属性图肝大肠胆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25茯苓、甘草、人参、牛膝、川芎、当归等。现对其分析结果如下:27味高频药物中有甘草、人参、当归、黄芪、熟地等补虚药共10味,可认为古代医家在治疗黄褐斑的时候对“本虚”的重视。结合黄褐斑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特点,推断以肝肾亏虚为本。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气血不能上承头面部是关键。27味高频药物补虚药10味为补气和滋阴补血药,3味活血化瘀药,还有茯苓、附子、肉桂等帮助气血运行的药物共19味,约70.4%的药物与气血生成和运行相关。可推断古医家认为黄褐斑形成与气血瘀滞密切相关,且治疗重视标本兼治。进一步对上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图1可见,古代治疗黄褐斑高频药物中温性最多、平性次之,两者占比70.4%;图2可见,古代治疗黄褐斑高频药物中甘、辛、苦味占比84.6%;图3可知常用药物归经肾、脾、肝经为主,其次为心、肺经,共占比85.9%。根据五脏、五味、四温平微温微寒微热热图1古代高频药物四气属性图甘辛苦酸微苦淡图2古代高频药物五味属性图咸心心包脾肾肺胃图3古代高频药物归经属性图肝大肠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针刺治疗黄褐斑临床研究[J]. 蔡俊安. 亚太传统医药. 2018(09)
[2]Q开关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分析[J]. 关斌,向芳. 新疆中医药. 2018(04)
[3]“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围刺治疗女性黄褐斑30例[J]. 刘欢欢,倪光夏. 中国针灸. 2018(07)
[4]疏肝化瘀祛斑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 杨亚茹,刘美莲,刘晋娜. 光明中医. 2018(08)
[5]氨甲环酸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评价[J]. 朱荣艺,王宏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12)
[6]自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 陆小连,莫晓枫,俞洁,徐静,王施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2)
[7]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联用对黄褐斑的治疗作用[J]. 刘婷,关显桐,吕邵娃,李永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1)
[8]火针在女性黄褐斑(气滞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黄琼,谢福丽,李铮,罗玳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7(11)
[9]红花逍遥片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 刘艳茹,孙美娟,王婷,瞿松梅,王茜,罗福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15)
[10]面部挂刺配合背俞穴放血拔罐治疗女性黄褐斑12例[J]. 王少茹,马凤君,韩金玲,丁晓杰,衣华强.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07)
硕士论文
[1]面部雀啄刺法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孙嘉宝.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
[2]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佳.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3]艾灸百会联合针刺在脾虚型黄褐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氏清娴.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71971
【文章来源】: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古代高频药物四气属性图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25茯苓、甘草、人参、牛膝、川芎、当归等。现对其分析结果如下:27味高频药物中有甘草、人参、当归、黄芪、熟地等补虚药共10味,可认为古代医家在治疗黄褐斑的时候对“本虚”的重视。结合黄褐斑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特点,推断以肝肾亏虚为本。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气血不能上承头面部是关键。27味高频药物补虚药10味为补气和滋阴补血药,3味活血化瘀药,还有茯苓、附子、肉桂等帮助气血运行的药物共19味,约70.4%的药物与气血生成和运行相关。可推断古医家认为黄褐斑形成与气血瘀滞密切相关,且治疗重视标本兼治。进一步对上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图1可见,古代治疗黄褐斑高频药物中温性最多、平性次之,两者占比70.4%;图2可见,古代治疗黄褐斑高频药物中甘、辛、苦味占比84.6%;图3可知常用药物归经肾、脾、肝经为主,其次为心、肺经,共占比85.9%。根据五脏、五味、四温平微温微寒微热热图1古代高频药物四气属性图甘辛苦酸微苦淡图2古代高频药物五味属性图咸心心包脾肾肺胃图3古代高频药物归经属性图肝大肠胆
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25茯苓、甘草、人参、牛膝、川芎、当归等。现对其分析结果如下:27味高频药物中有甘草、人参、当归、黄芪、熟地等补虚药共10味,可认为古代医家在治疗黄褐斑的时候对“本虚”的重视。结合黄褐斑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的特点,推断以肝肾亏虚为本。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复杂多变,气血不能上承头面部是关键。27味高频药物补虚药10味为补气和滋阴补血药,3味活血化瘀药,还有茯苓、附子、肉桂等帮助气血运行的药物共19味,约70.4%的药物与气血生成和运行相关。可推断古医家认为黄褐斑形成与气血瘀滞密切相关,且治疗重视标本兼治。进一步对上述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图1可见,古代治疗黄褐斑高频药物中温性最多、平性次之,两者占比70.4%;图2可见,古代治疗黄褐斑高频药物中甘、辛、苦味占比84.6%;图3可知常用药物归经肾、脾、肝经为主,其次为心、肺经,共占比85.9%。根据五脏、五味、四温平微温微寒微热热图1古代高频药物四气属性图甘辛苦酸微苦淡图2古代高频药物五味属性图咸心心包脾肾肺胃图3古代高频药物归经属性图肝大肠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针刺治疗黄褐斑临床研究[J]. 蔡俊安. 亚太传统医药. 2018(09)
[2]Q开关Nd:YAG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分析[J]. 关斌,向芳. 新疆中医药. 2018(04)
[3]“通调三焦针刺法”配合围刺治疗女性黄褐斑30例[J]. 刘欢欢,倪光夏. 中国针灸. 2018(07)
[4]疏肝化瘀祛斑汤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 杨亚茹,刘美莲,刘晋娜. 光明中医. 2018(08)
[5]氨甲环酸联合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评价[J]. 朱荣艺,王宏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12)
[6]自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 陆小连,莫晓枫,俞洁,徐静,王施慧.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12)
[7]还原型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联用对黄褐斑的治疗作用[J]. 刘婷,关显桐,吕邵娃,李永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11)
[8]火针在女性黄褐斑(气滞血瘀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黄琼,谢福丽,李铮,罗玳红. 针灸临床杂志. 2017(11)
[9]红花逍遥片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 刘艳茹,孙美娟,王婷,瞿松梅,王茜,罗福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15)
[10]面部挂刺配合背俞穴放血拔罐治疗女性黄褐斑12例[J]. 王少茹,马凤君,韩金玲,丁晓杰,衣华强.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7(07)
硕士论文
[1]面部雀啄刺法结合体针治疗黄褐斑(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孙嘉宝.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
[2]针刺结合复方山苓淡斑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佳.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
[3]艾灸百会联合针刺在脾虚型黄褐斑治疗中的临床疗效观察[D]. 梁氏清娴.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271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327197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