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0 22:09

  本文关键词: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合适分娩方式的选择,提倡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VBAC),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2000.1—2014.12期间收治的460例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诊治经过。详细分析二次剖宫产的指征,了解近年来二次剖宫产手术指征的构成变化。同时将瘢痕子宫阴道试产成功组设为VBAC组,单纯以瘢痕子宫为手术指征行二次剖宫产术组(elective repeat cesarean section,ERCS)设为ERCS组,同期非瘢痕子宫阴道试产组(Vaginal birth with noncesarean,VBNC)设为VBNC组。将VBAC组与ERCS组、VBAC组与VBNC组分别进行对照分析,比较其母儿结局的差异。结果:1.我院460例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产妇中13例选择经阴道试产,占2.8%,其中9例分娩成功,试产成功比例69.2%;4例试产失败改行急诊剖宫产术,试产失败原因:产程延长2例,引产失败1例,持续性枕后位1例。447例患者均直接选择二次剖宫产,手术产率97.17%,其中252例产妇手术指征为单纯瘢痕子宫,其他二次剖宫产指征分别占不同比例。2.VBAC组平均住院天数4.8天,ERCS组平均住院天数7天,VBAC组的住院天数明显少于ERCS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VBAC组产妇产后出血平均156ml,ERCS组平均257ml,VBAC组产妇出血量明显低于ERCS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先兆子宫破裂率、切口愈合程度、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BAC组与VBNC组在住院天数、出血量、切口愈合、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瘢痕年限产妇二次剖宫产出血量及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二次剖宫产率高,阴道分娩率低;2.VBAC与ERCS相比利大于弊,其在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花费,减少产后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二次剖宫产;VBAC与VBNC相比母儿结局无明显差异;3.在具备相应的医疗条件下,完善正确的产前评估剖,产科医师与产妇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并签署协议,VBAC在临床上是安全可行的。
【关键词】:剖宫产率 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 二次剖宫产 母儿结局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14.4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一)前言11-12
  • (二)资料与方法12-14
  • 1、一般资料12-13
  • 2、方法13
  • 3、再次妊娠产妇阴道试产选择条件13
  • 4、临床上子宫瘢痕愈合评价标准13-14
  • 5、观察指标14
  • 7、统计学方法14
  • (三)结果14-18
  • 1、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数量变化趋势14-15
  • 2、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分娩方式的构成特点15-16
  • 3、直接二次剖宫产手术指征分布16-17
  • 4、VBAC与ERCS母儿结局比较17
  • 5、VBAC与VBNC母儿结局比较17
  • 6、瘢痕年限对ERCS产妇影响17-18
  • (四)讨论18-24
  • 1、VBAC的发展趋势18-19
  • 2、二次剖宫产手术指征分析19-21
  • 3、VBA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21-22
  • 4、影响VBAC率的因素22-24
  • (五)结论24-25
  • (六)参考文献25-28
  • 文献综述28-39
  • 参考文献36-39
  • 致谢39-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桂霞,曹光辉,马丽,王庆英;剖宫产术后早期进食临床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0年12期

2 韦业平,黄志碧;1061例剖宫产相关因素分析[J];华夏医学;2000年02期

3 赵艳琼,李慕军,欧奇志;改良式剖宫产术的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4 鲁敏丽,董炳武;妊高征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J];淮海医药;2000年01期

5 李琳;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与处理[J];河南医药信息;2000年12期

6 袁建国,王青华,陈步辉;咪唑安定自控镇静术用于妊高征剖宫产术的初步体会[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年11期

7 李长玲,张莉莉,钟长琴;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3例剖宫产体会[J];辽宁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8 郭剑虹;剖宫产术中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和急救[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麦雪鹂;剖宫产术后发热58例原因分析[J];医学文选;2000年06期

10 邵平,赵士省;关于降低剖宫产率的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荣玲;;剖宫产711例临床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罗莉;韩全国;;妊娠合并心力衰竭剖宫产术33例围手术期处理[A];2007年中华医学会—强生西部学术讲座全国产科危重症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路红;钱惠勤;;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临床分析[A];2007年浙江省妇产科学围产医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沈春芳;;验方治疗剖宫产术后发热41例[A];2009年全国基层优秀中医表彰大会暨全国第二次民间验方、诊疗技术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许建凤;;剖宫产术后半年瘢痕部妊娠保守成功一例[A];2009年浙江省围产医学学术年会暨“围产医学热点问题”专题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6 崔李宁;;剖宫产术后避孕[A];2009中国杭州生殖健康学术论坛暨浙江省计划生育学与生殖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顾欣贤;;剖宫产术后子宫疤痕部位妊娠的超声诊断[A];第四届长三角妇产科学术论坛暨浙江省2009年妇产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万九菊;;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9 王晓梅;;剖宫产术后晚期大出血4例临床分析[A];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诞辰100周年——全国妇产科高级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1年

10 欧萍;洪淑琼;魏安玲;铁沁芳;欧阳莹;;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对婴幼儿生长发良的影响[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斌;剖宫产率缘何居高不下[N];健康报;2001年

2 田扬顺 张琳;我国剖宫产率为何呈异常升高态势[N];健康报;2005年

3 谭嘉;剖宫产:未被充分认知的危险[N];健康报;2008年

4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妇产科 关婷 (副主任医师);剖宫产术后如何保健(上)[N];家庭医生报;2009年

5 张中桥;尽快抑制剖宫产率的异常增高[N];科技日报;2005年

6 特约记者 张中桥;应尽快抑制剖宫产率异常增高态势[N];家庭医生报;2005年

7 张中桥;我国剖宫产率为何居高不下?[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8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妇产科 关婷 (副主任医师);剖宫产术后如何保健(下)[N];家庭医生报;2009年

9 ;剖宫产的利与弊[N];黑龙江日报;2000年

10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冯桃莉;剖宫产后作人流更危险[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炳顺;剖宫产术对母婴健康影响的前瞻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冬梅;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经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切除效果回顾性分析[D];郑州大学;2014年

2 吴亚辉;不同麻醉方法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剖宫产术母婴的影响[D];新乡医学院;2015年

3 周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分析及发病的相关性探讨[D];苏州大学;2015年

4 陈旭菲;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成功因素及母婴结局的回顾性分析[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陆露;低强度超声促进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的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6 姚明龙;深呼吸对防治剖宫产术中母体低血压发生和对新生儿状态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7 郑琳;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沙晗;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9 郭佳莹;中医综合护理方案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高璇;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瘢痕处妊娠15例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首次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7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467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