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减肥、降脂作用及复合微胶囊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14:23

  本文关键词: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减肥、降脂作用及复合微胶囊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和高血脂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常见的减肥降脂药物,虽具有一定疗效,但长期服用副作用比较明显。植物甾醇酯安全性强,溶于油脂但不溶于水,不易分散难与其他物质混合,其具有降低血脂、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等作用。葛根又称野葛,是我国传统中药,被广泛应用,葛根提取物葛根素,为粉末状,不易溶于水,具有降低血脂、抗炎、抗衰老等作用。目前有关植物甾醇酯与葛根素联合减肥和降脂作用的报道较少,故本文通过建立营养肥胖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5组(肥胖模型组、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联合组、奥利司他阳性组),处理组按人体10倍剂量连续灌胃6周,记录小鼠体质量、摄食量、李氏指数、脂肪系数并对脂肪组织和肝脏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单独、联合作用时对肥胖小鼠的减肥作用。通过建立高血脂症小鼠模型,将成功造模小鼠随机分为5组(高血脂模型组、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联合组、辛伐他丁阳性组)除阳性组按6 mg/kg-bw剂量灌胃辛伐他丁,其他组剂量均按照肥胖实验处理,连续灌胃5周,测定小鼠血脂、动脉硬化指数、肝脏系数等指标,研究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对高血脂小鼠的降脂作用。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难溶于水,且植物甾醇酯不易分散,长期暴露于空气中会氧化变质,故本文对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复合微胶囊进行研究,以期提高使用价值。试验结果如下:(1)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以及联合组均可降低肥胖模型小鼠的体质量、肥胖指数(Lee's)、脂肪系数。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体质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体质量显著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P0.05),与阳性组(奥利司他组)相比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Lee's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Lee's显著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P0.05),与阳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脂肪系数均低于模型组,其中葛根素和联合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脂肪系数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阳性组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期间,模型组和各处理组小鼠摄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和脂肪切片显示,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以及联合组与模型组相比,脂肪细胞变小,相同视野内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肝小叶结构部分恢复,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明显减少,其中联合组相同视野中脂肪细胞数量最多,肝脏肝小叶结构大部分恢复,肝细胞索及肝窦结构较清晰,肝细胞内脂肪空泡显著减少,汇管区无炎细胞浸润,改善效果较明显。综上表明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都具有减肥作用,且两者联合使用效果更佳。(2)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以及联合组都具有降低高血脂小鼠血脂的作用。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小鼠血清甘油三酯(TG)均低于模型组,其中联合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联合组TG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但与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联合组TC显著低于葛根素组(P0.05),与植物甾醇酯组和阳性组(辛伐他丁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高于模型组,其中葛根素组、联合组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植物甾醇酯组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联合组HDL-C显著高于植物甾醇酯组(P0.05),与葛根素组和阳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植物甾醇酯组、葛根素组、联合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低于模型组,其中联合组LDL-C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LDL-C与模型组差异不显著(P0.05);联合组LDL-C低于植物甾醇酯组和葛根素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表明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联合使用具有降低血脂作用,而且比两者单独使用具有更好的作用。(3)复合微胶囊研究结果:以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质量比2:3)作为芯材,最佳配方是乳化剂使用量0.7%、壁材配比(阿拉伯胶:β-环状糊精)5:5、芯材壁材比0.25、固形物含量20%;最佳工艺条件是进风温度180℃、出风温度75℃、均质压强25MPa。在此配方和工艺下,复合微胶囊中植物甾醇酯包埋率为89.04%,葛根素的包埋率为80.15%,产品稳定性强,流动性好,含水量3.57%;密度0.568 g/ml;溶解度为95.11%。
【关键词】:植物甾醇酯 葛根素 肥胖 高脂血症 微胶囊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285.5;R283.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一章 绪论13-23
  • 1.1 植物甾醇酯、葛根素理化特性13-14
  • 1.2 植物甾醇酯、葛根素制取14-16
  • 1.2.1 植物甾醇酯的合成14-15
  • 1.2.2 葛根素提取纯化15-16
  • 1.3 植物甾醇酯、葛根素药理作用16-21
  • 1.3.1 减肥作用16
  • 1.3.2 降血脂作用16-17
  • 1.3.3 降低心脏病发病率17-18
  • 1.3.4 降血压18
  • 1.3.5 抗癌18-19
  • 1.3.6 抗炎19
  • 1.3.7 抗氧化19-20
  • 1.3.8 免疫调节20
  • 1.3.9 其他作用20-21
  •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21
  • 1.5 主要研究内容21-23
  • 1.5.1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对肥胖小鼠减肥功效研究21
  • 1.5.2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对高血脂症小鼠降血脂作用研究21-22
  • 1.5.3 植物甾醇酯与葛根素复合微胶囊的制备研究22-23
  • 第二章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对营养肥胖小鼠减肥作用研究23-32
  • 1 材料与方法23-26
  • 1.1 材料与试剂23-24
  • 1.2 实验动物24
  • 1.3 主要仪器24
  • 1.4 实验方法24-26
  • 1.4.1 小鼠肥胖模型的建立24
  • 1.4.2 动物分组与给药24-25
  • 1.4.3 检测指标25
  • 1.4.4 统计分析25-26
  • 2 结果与分析26-30
  • 2.1 小鼠肥胖模型的建立26
  • 2.2 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26-27
  • 2.3 对小鼠摄食量的影响27
  • 2.4 对小鼠Lee's指数的影响27-28
  • 2.5 对小鼠体脂含量的影响28
  • 2.6 对小鼠脂肪细胞和肝脏的影响28-30
  • 3 讨论30-32
  • 第三章 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联合使用对高脂血症小鼠作用32-40
  • 1 材料与方法32-34
  • 1.1 材料与试剂32-33
  • 1.2 实验动物33
  • 1.3 主要仪器33
  • 1.4 实验方法33-34
  • 1.4.1 小鼠高血脂症模型的建立33
  • 1.4.2 小鼠分组与给药33-34
  • 1.4.3 指标检测34
  • 1.5 数据统计34
  • 2 结果与分析34-38
  • 2.1 高血脂症动物模型的建立34
  • 2.2 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34-35
  • 2.3 对小鼠血脂的影响35-36
  • 2.4 对小鼠动脉硬化指标的影响36-37
  • 2.5 对小鼠肝脏系数的影响37-38
  • 3 讨论38-40
  • 第四章 植物甾醇酯葛根素复合微胶囊的制备研究40-57
  • 1 材料与方法40-45
  • 1.1 材料与试剂40
  • 1.2 主要仪器40-41
  • 1.3 实验方法41-45
  • 1.3.1 复合微胶囊制作工艺流程及要点41
  • 1.3.2 微胶囊乳化液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41-42
  • 1.3.3 微胶囊乳化液工艺优化正交试验42
  • 1.3.4 微胶囊喷雾干燥工艺优化单因素试验42
  • 1.3.5 微胶囊喷雾干燥工艺优化正交试验42
  • 1.3.6 复合乳化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的计算42-43
  • 1.3.7 微胶囊乳化液稳定性的测定43
  • 1.3.8 微胶囊化效率的测定43-44
  • 1.3.9 复合微胶囊的质量评价44-45
  • 2 结果与分析45-55
  • 2.1 复合微胶囊乳化工艺的研究45-50
  • 2.1.1 乳化剂HLB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45-46
  • 2.1.2 乳化剂使用量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46
  • 2.1.3 固形物含量对乳化液的稳定性影响46-47
  • 2.1.4 芯材壁材配比对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47
  • 2.1.5 壁材配比对乳化液稳定性影响47-48
  • 2.1.6 复合微胶囊乳化液最佳配方的确定48-50
  • 2.2 复合微胶囊喷雾干燥工艺的研究50-54
  • 2.2.1 进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率(包埋率)的影响50
  • 2.2.2 出风温度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50-51
  • 2.2.3 均质压力对微胶囊化效率的影响51-52
  • 2.2.4 复合微胶囊最佳喷雾干燥的工艺确定52-54
  • 2.3 复合微胶囊制品质量评价54-55
  • 2.3.1 复合微胶囊感官质量54
  • 2.3.2 复合微胶囊物理指标54
  • 2.3.3 复合微胶囊储藏稳定性54-55
  • 3 讨论55-57
  • 第五章 结论57-58
  • 创新点与展望58-59
  • 参考文献59-68
  • 附录 缩略语表68-69
  • 致谢69-70
  • 作者简介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俊东;糜漫天;;植物甾醇降低血胆固醇作用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6年19期

2 张强;赵新淮;;植物甾醇及其抗癌作用[J];中国油脂;2006年10期

3 洪燕;;植物甾醇酯胶囊对心血管疾病相关脂类指标的影响[J];营养健康新观察;2007年02期

4 黄克武;李和;严梅和;;紫外标记植物甾醇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年04期

5 张蕾;陈庆森;阎亚丽;庞广昌;;植物甾醇对心血管疾病作用的研究现状[J];食品科学;2013年23期

6 迟玉明;赵f^瑛;迟玉成;;植物甾醇·甾烷醇及其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7 申雁冰;王敏;王永乐;;反应介质对植物甾醇侧链生物降解的影响[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8 Sam Sun;翟鹏贵;彭启辉;姚晖;;新资源食品原料植物甾醇和植物甾醇酯的安全与应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01期

9 艾丽艳;许嘉;罗凤基;李勇;;植物甾醇酯降胆固醇作用的人体干预实验研究[J];首都公共卫生;2012年01期

10 张波;刘河汝;安秀峰;代晓曼;;植物甾醇的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军花;杨月欣;;植物甾醇的性质、功能及应用[A];营养与保健食品研究及科学进展学术资料汇编[C];2002年

2 Ralf Zink;;植物甾醇:心脏保健之全球发展趋势[A];全国公共卫生与食物营养高层论坛暨中国营养学会与保健食品分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洪燕;;植物甾醇酯胶囊对心血管疾病相关脂类指标的影响[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三十五期):膳食营养与血脂异常[C];2007年

4 吴英艳;徐世民;李娟;;植物甾醇的提取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陈静;屈凌波;李亚平;袁金伟;王琬琼;;植物甾醇酯的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倪红玉;温超;周岩民;;植物甾醇的乳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A];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T06饲料卫生与安全专题[C];2012年

7 沙鸥;;Δ~5-、Δ~(5,22)-植物甾醇琥珀酸单酯质谱规律与特征研究[A];第十届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年会暨第十届全国原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盛漪;;植物甾醇生理功能及其研究进展[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韩军花;何梅;周ff;王国栋;杨月欣;;50种常见药食两用及中草药中植物甾醇的含量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冯妹元;韩军花;刘成梅;杨月欣;;常见精练油中植物甾醇测定方法的建立及含量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论文汇编之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艳芳整理;膳食植物甾醇摄入量高 有益于心脏健康[N];中国食品报;2009年

2 罗雯瑶 本报记者 王春;植物甾醇玉米油真能降低胆固醇吗?[N];科技日报;2009年

3 张淑丽;全球植物甾醇市场简析[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徐铮奎;血管内的清道夫——植物甾醇[N];中国医药报;2012年

5 记者王宏进;高含量植物甾醇玉米油即将面世[N];中国食品报;2009年

6 蔡惠英 记者 刘红兵;长寿花植物甾醇玉米油新产品问世将成新亮点[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建梅;呵护“心”健康[N];中国质量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林洵;金龙鱼植物甾醇玉米油针对胆固醇 引领行业发展新方向[N];健康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李仁丰;金龙鱼植物甾醇玉米油在美国获产品创新大奖[N];健康报;2010年

10 马学民 刘静;中国第一个健字号植物甾醇玉米油诞生[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茂彬;植物甾醇酯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2 岳秋林;植物甾醇单体及氧化物对酿酒酵母的作用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3 高俊兰;植物甾醇氧化物及纳米核磁造影剂的细胞毒性效应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英;微生物转化植物甾醇制备甾体药物关键中间体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雁冰;羟丙基-β-环糊精对分枝杆菌降解植物甾醇的影响[D];天津科技大学;2008年

2 李泉;多原料植物甾醇络合水解法提纯及合理配比初探[D];青岛大学;2007年

3 任明星;水溶性植物甾醇琥珀酰糖酯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4 张斌;负载型催化剂合成植物甾醇酯及其结晶纯化工艺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5 吴红卫;新型植物甾醇法合成氢化可的松关键中间体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6 马素换;芝麻植物甾醇提取与氧化特性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5年

7 谷颖;植物甾醇作为蛋鸡饲料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及对胆固醇代谢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赵航;植物甾醇代替胆固醇对脂质体稳定性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9 彭超;高纯度植物甾醇酯制备及放大工艺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昌超;茶叶籽中植物甾醇的提取及其降血脂功能评价[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植物甾醇酯和葛根素减肥、降脂作用及复合微胶囊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4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494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4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