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医学硕士论文 >

兔的PRF和骨髓促进牙齿矿化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7:00

  本文关键词:兔的PRF和骨髓促进牙齿矿化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体牙齿矿化颗粒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骨髓血移植物


【摘要】:目的:单纯的牙齿矿化颗粒没有生物活性,吸收降解缓慢成骨效果差。富含生长因子和细胞的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和骨髓可以促进骨再生,提高骨创的修复效果。本实验将兔自体PRF和骨髓分别与牙齿矿化颗粒进行混合后植入到兔骨缺损位置,观察兔骨颅缺损修复的治愈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比较两者促进骨再生的效果,并为牙齿矿化颗粒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若干临床健康人无功能牙或阻生齿拔除,截冠清洗去除牙髓及表面纤维结缔组织,于茂福炉内1200℃煅烧30分钟,研磨成约0.15毫米小颗粒。2、选取8只6月龄新西兰兔,身体健康、雌雄不限、体重无明显差异。分别抽取2ml静脉血离心制成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并与牙齿矿化颗粒1:1混合备用;分别抽取2ml骨髓血与牙齿矿化颗粒1:1混合备用。3、于兔颅顶手术区域用4mm骨钻制备4个骨缺损模型。共有32个骨缺损模型,并把它们随机分为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不填入任何材料;B组:只单纯填入牙齿矿化颗粒;C组:填入牙齿矿化颗粒与PRF混合材料;D组:填入牙齿矿化颗粒与骨髓混合材料。8只实验兔于术后第6周处死,取颅顶骨标本做HE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大体观察8只实验兔无一例死亡,于术后10天拆线,伤口愈合良好,移植物无感染现象。二、影像学检查A组骨缺损区域基本无变化,只在骨缺损周边有微量骨不透射影出现;B组骨缺损区域呈不规则圆形不透射影;C组骨缺损不透射影吸收明显,在骨缺损边缘可见大量低灰度的不透射影出现,有新骨形成;D组骨缺损不透射影吸收明显,在骨缺损边缘及中央均有大量低灰度不透射,新骨形成较多。三、HE染色组织学结果A组骨缺损区域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围绕骨缺损边缘可见少量的成骨细胞和新骨形成;B组牙齿矿化颗粒吸收较少,可见有大量不规则形状的牙齿矿化颗粒集中于骨缺损区域;C组与B组相比有更多的骨移植材料被吸收,并以牙齿矿化颗粒为中心可以见有较多的新骨形成。D组与C组相比,成骨细胞含量更多,有更多的新骨形成。四、统计学分析结果6周后各组新骨生成率结果如下:A组:7.46%±2.21%;B组:17.61%±2.29%;C组:21.00%±4.73%;D组:23.42%±3.22%。其中A组的骨生成量要远小于B、C、D组的骨生成量,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骨生成量要小于C组和D组的骨生成量,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C组的骨生成量要小于D组的骨生成量,但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牙齿矿化颗粒制备简单来源丰富,拥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作用,但无骨诱导作用,单独使用成骨效果有限。2.PRF制备简单,且不会有免疫反应或交叉感染的风险,其含有的丰富生长因子可以增强牙齿矿化颗粒的早期成骨效果,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强。3.自体骨髓和牙齿矿化颗粒混合应用在本实验中成骨效果最好,可以显著提高骨缺损的早期成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体牙齿矿化颗粒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骨髓血移植物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3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前言11-13
  • 材料与方法13-17
  • 1. 实验对象13
  • 2. 实验仪器13
  • 3. 实验材料13
  • 4. 实验方法13-17
  • 结果17-19
  • 1. 大体观察结果17-18
  • 2. 影像学观察结果18
  • 3. 组织学结果18-19
  • 4. 统计学结果19
  • 讨论19-23
  • 结论23
  • 展望23-24
  • 参考文献24-27
  • 综述27-37
  • 参考文献34-37
  • 致谢37-3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锦平,张帆;骨缺损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04年12期

2 赵洪峰;高美霞;;胫骨骨缺损的手术治疗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年10期

3 Doron Bar-chen;钟红阳;李佳欣;;针对唇侧骨缺损Ⅰ期植骨及植入植体一例[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9年02期

4 吕晓飞;庄龙飞;刘鑫;张志勇;赖红昌;;种植体表面活化修饰对其周围骨缺损愈合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0年03期

5 韩倩;张志宏;刘红红;龚明;鲍军燕;董婧;;犬下颌骨骨缺损自我修复能力的电镜观察[J];安徽医药;2012年03期

6 李平;谭波;王跃;;异种骨修复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四川医学;2012年11期

7 王钟慧;羟基磷灰石修复牙周骨缺损的临床疗效[J];广东牙病防治;1996年S1期

8 龚娟;羟基磷灰石在修复牙周骨缺损中的应用[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1997年01期

9 韩永台,孟宪国,陈百成;膜诱导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年01期

10 赵淑贤,朱进才,程政,景娟;生长因子促进牙周骨缺损再生的实验研究[J];西安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Doron Bar-chen;钟红阳;李佳欣;;针对唇侧骨缺损Ⅰ期植骨及植入植体一例[A];第六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杜志军;王武超;穆世民;李无阴;李培峰;段卫峰;郭绍勇;穆岭;;开放植骨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3年

3 高辉;肖树军;陈雷;李传福;吴学东;韩丹;;病灶骨切除、微创截骨、骨段滑移治疗感染性骨缺损[A];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杨小竺;宫苹;;几丁糖复合物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林恒章;潘在兴;叶起清;陈枫;张虹;;骨再生引导膜技术在上颌前牙缺失伴重度骨缺损中的应用[A];第六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任高宏;余斌;王钢;陈滨;覃承诃;;联合应用显微外科与骨搬运技术治疗下肢长骨感染性骨缺损[A];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C];2013年

7 蔡友治;黄乐怡;严世贵;;纳米材料结合低频超声修复骨缺损的疗效评价[A];2011年浙江省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学术年会暨《骨质疏松症诊治进展》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仲维剑;李雁;马国武;柴松岭;;骨移植与骨引导再生技术联合应用修复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赵淑贤;;外周血干细胞与组织工程骨移植修复犬牙周骨缺损区转化生长因子-B的表达[A];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暨第四届全国老年口腔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喻赣鹏;胡宁敏;;改良开放性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A];宁夏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讯员 张献怀;新材料修复骨缺损[N];科技日报;2001年

2 张献怀;我国骨缺损修复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黎明;甲壳素衍生物促进骨缺损愈合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2 王旭霞;膜引导结合Adv-BMP-2局部基因治疗老年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金哲;庆大霉素—富血小板凝胶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4 梁伟;低强度脉冲超声波影响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孙明学;强化赋形骨基质在修复骨缺损及骨组织工程中的实验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6 段小军;组织工程技术修复骨缺损的相关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7 陈建钢;种植周骨缺损修复的基础——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张f[;nHAC/PLA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5年

9 鱼兵;腺病毒介导的hBMP-7基因治疗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10 李林;“补肾壮骨合剂”在同种异体骨修复骨缺损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延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明刚;掺锶硫酸钙治疗松质骨骨缺损以及对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黄传旺;矩形金属垫块在伴有胫骨骨缺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5年

3 侯佳丽;脱细胞猪心包膜对兔股骨骨缺损引导骨再生影响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4 刘鹏飞;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疗效分析[D];南华大学;2015年

5 赵刚;续断皂苷Ⅵ诱导的ADMSCs复合n-HA/CS/TSF支架治疗大鼠桡骨骨缺损的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5年

6 汪小华;诱导膜活化灭活自体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7 郭津源;兔的PRF和骨髓促进牙齿矿化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覃育接;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骨缺损愈合影响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赵旺;骨诱导活性材料修复犬种植体周围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10 张敏;神经生长因子与骨粉混合物对骨缺损愈合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08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mpalunwen/608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