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
本文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中华绒螯蟹 精子发生 组蛋白 基因克隆 免疫荧光 免疫电镜 非浓缩核
【摘要】:在大多数动物的精子发生过程中,与DNA结合的碱性蛋白会逐渐发生变化,体细胞的组蛋白会被一种过渡蛋白替代,随后被碱性更强的鱼精蛋白替代,随着替代的蛋白碱性越来越强,精子核被一步步浓缩成了致密的结构。中华绒螯蟹,又称毛蟹、河蟹,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此类动物的精子无鞭毛,由一个呈酒杯状的细胞核包裹着一个球形的顶体构成。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此类动物的精子核缺少致密的染色质,其精子为非浓缩核,但是其形成机制尚不是很清楚。为了研究组蛋白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本文首先通过PCR的方法克隆出四种组蛋白H2A、H2B、H3和H4的编码区基因,其中H2B的编码区长369 bp,编码12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大小为13.6 Ku,H2A的编码区包含369 bp的碱基,编码12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3.1 Ku,H3的编码区包含408 bp的碱基,编码13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5.3 Ku,H4的编码区为309 bp,编码10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1.3 ku。随后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载体p ET-30a-H2B、p ET-30a-H2A、p ET-30a-H3和p ET-30a-H4,之后分别转化大肠杆(Escherichia coli)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中,经过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酶(IPTG)诱导成功表达出相应的重组蛋白;利用NIA-琼脂糖凝胶柱来纯化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Oryctolagus cuniculus),制备了H2A和H2B的多克隆抗体。其次,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电镜技术来检测四种组蛋白H2B、H2A、H3和H4在中华绒螯蟹精子发生中的变化,得到以下实验结果:1.组蛋白H2B在精原细胞、精母细胞、早期精细胞及其变态中期精细胞的核内一直存在,在精细胞变态晚期,组蛋白H2B有一部分从细胞核转移到了顶体囊中。在成熟的精子中,组蛋白H2B主要存在于顶体囊中。2.组蛋白H3在中华绒螯蟹的整个精子发生过程中一直存在于生殖细胞包括成熟精子的核内,并没有发生抛弃和转移。3.组蛋白H4在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及其变态中的精细胞和成熟的精子的核内一直存在,没有发生向核外或者顶体囊的转移。4.组蛋白H2A在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存在,在成熟的精子中,主要存在于顶体囊和核杯内侧。通过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推测中华绒螯蟹成熟精子核内组蛋白H3和H4的保留以及精子形成过程中H2B和H2A向顶体囊的转移与其非浓缩核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精子发生 组蛋白 基因克隆 免疫荧光 免疫电镜 非浓缩核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917.4
【目录】:
- 摘要5-7
- 英文摘要7-13
- 第1章 绪论13-24
- 1.1 精子发生及与其相关的核碱性蛋白13-18
- 1.1.1 精子发生13-14
- 1.1.2 十足目甲壳动物的精子发生14
- 1.1.3 精子核碱性蛋白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替代14-18
- 1.1.4 精子核碱性蛋白的修饰在精子核形成中的作用18
- 1.2 十足目非浓缩核的精子核及其碱性蛋白18-20
- 1.3 中华绒螯蟹的雄性生殖系统20-23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23-24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24-37
- 2.1 实验材料24
- 2.2 主要实验仪器24-25
- 2.3 主要实验药品及配方25-28
- 2.4 试验技术28-37
- 2.4.1 RNA提取及反转录反应28-29
- 2.4.2 基因组DNA的提取29
- 2.4.3 RNA的反转录29-30
- 2.4.4 常规PCR反应30
- 2.4.5 目的片段的回收30-31
- 2.4.6 TA克隆及测序31
- 2.4.7菌种的保存31
- 2.4.8 质粒的提取31-32
- 2.4.9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p ET-30a的连接32
- 2.4.10目的基因的表达32
- 2.4.11镍柱纯化融合蛋白32-33
- 2.4.1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33
- 2.4.13 Western blot检测抗体33-34
- 2.4.14石蜡切片34
- 2.4.15免疫荧光34-35
- 2.4.16免疫电镜35-37
- 第3章 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2B、H2A、H3和H4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2537-74
- 3.1 组蛋白H2B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37-46
- 3.1.1 方法与步骤37-38
- 3.1.2 实验结果38-46
- 3.2 组蛋白H2A的基因克隆,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46-54
- 3.2.1 方法与步骤46-47
- 3.2.2 实验结果47-54
- 3.3 组蛋白H3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54-61
- 3.3.1 方法与步骤54-55
- 3.3.2 实验结果55-61
- 3.4 组蛋白H4的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61-68
- 3.4.1 方法与步骤61-62
- 3.4.2 实验结果62-68
- 3.5 讨论68-74
- 3.5.1 组蛋白基因的克隆68-69
- 3.5.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69-71
- 3.5.3 重组蛋白的表达71
- 3.5.4 重组蛋白的纯化71-72
- 3.5.5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72
- 3.5.6 Western blot分析72-74
- 第4章 中华绒螯蟹四种组蛋白H2B、H2A、H3和H4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74-97
- 4.1 精巢的组织切片74-78
- 4.1.1 方法与步骤74
- 4.1.2 实验结果74-78
- 4.2 组蛋白H3和H4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78-89
- 4.2.1 方法与步骤78
- 4.2.2 实验结果78-89
- 4.3 组蛋白H2B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89-91
- 4.3.1 方法与步骤89
- 4.3.2 实验结果89-91
- 4.4 组蛋白H2A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91-93
- 4.4.1 方法与步骤91
- 4.4.2 实验结果91-93
- 4.5 讨论93-97
- 4.5.1 碱性蛋白在十足目动物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93-94
- 4.5.2 中华绒螯蟹精子非浓缩核的初步分析94-96
- 4.5.3 存在问题和展望96-97
- 结论97-98
- 参考文献98-110
- 致谢110-111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1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涛,许成江,董云水;中华绒螯蟹低温暂养技术[J];渔业现代化;2001年01期
2 陆宏达;中华绒螯蟹抖抖病的流行状况、影响因素及预防[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李思发,邹曙明;欧、美中华绒螯蟹源于中国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遗传证据[J];水产学报;2002年06期
4 程利民;中华绒螯蟹“抖抖病”的防治技术[J];中国水产;2002年09期
5 汪桂玲,韦荣编,邱高峰;17β-雌二醇对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6 陈昌福,张松柏;绿氧灵对中华绒螯蟹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效果[J];渔业致富指南;2004年19期
7 应雪萍;中华绒螯蟹正常附着胚胎与流产胚胎的结构特点[J];动物学研究;2005年04期
8 李林春,潘华,张建平,钱涛;中华绒螯蟹大水面生态养殖及捕捞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9 杨玲芝;陈舜胜;曲映红;金庭正树;;中华绒螯蟹主要呈味成分研究[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陈宏惠;李文迹;黄小红;汤志君;;醇、醛类有机物对中华绒螯蟹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的影响[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彪;赵云龙;杨健;;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李海迪;杨先乐;胡鲲;王翔凌;钱云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中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方法的建立[A];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三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C];2008年
3 孟庆国;顾伟;王文;;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抗原相关蛋白筛选[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堵南山;;中华绒螯蟹的受精[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顾景龄;张云贵;刘祥云;杜育哲;;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数学模型的初探[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邱高峰;刘萍;房君江;冯海洋;;成熟促进因子在中华绒螯蟹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成熟中的作用[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洁;陈立侨;周忠良;唐思贤;;中华绒螯蟹同工酶发育遗传学研究 Ⅰ.长江中华绒螯蟹不同组织同工酶的特异性分析[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艾春香;陈立侨;高露姣;温小波;;维生素C对中华绒螯蟹血清及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磷酸酶的影响[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王群;赵云龙;马强;丁银娣;陈立侨;;微量元素锌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生殖的影响[A];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成永旭;南天佐;吴旭干;;中华绒螯蟹第一、第二次产卵的生殖性状和苗种质量的比较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淳宣;中华绒螯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通过验收[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2 通讯员 周璐 王一森;艾比湖中华绒螯蟹养殖有了地方标准[N];博尔塔拉报;2010年
3 许本宏邋林鸣;中华绒螯蟹特色哪里来[N];中国质量报;2007年
4 赵文;东台打造中华绒螯蟹原生态品牌[N];江苏科技报;2009年
5 于志;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6 记者 古丽娜;布尔津绒螯蟹上首都餐桌[N];阿勒泰日报;2010年
7 姜奕轲;东海所回收人工放流中华绒螯蟹[N];中国渔业报;2011年
8 通讯员 吴高翔 刘洪春;怀远重振中华螯蟹品牌[N];安徽日报;2006年
9 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徐在宽;高效水产品种推荐——中华绒螯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2年
10 江苏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江苏省中华绒螯蟹育苗生产标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惠;中华绒螯蟹的基因表达谱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晶晶;中华绒螯蟹免疫致敏现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邱仁杰;脂肪酸营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免疫及耐低氧能力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4 穆淑梅;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义;中华绒螯蟹新型免疫调节剂及其酚氧化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6 吴江立;中华绒螯蟹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7 张莹;凡纳滨对虾和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因子功能及应用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8 朱泽远;中华绒螯蟹微卫星DNA特征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9 母昌考;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Peroxiredoxin 6和Thioredoxin 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10 李伟微;基于中华绒螯蟹EST序列的深度发掘—免疫和营养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狄盼盼;太湖养殖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2 张娜;中华绒螯蟹风味物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郭青松;中华绒螯蟹血液指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4 宋秀梅;一氧化氮对中华绒螯蟹免疫活性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0年
5 鲁伟;中华绒螯蟹SelenoproteinM基因克隆和组织表达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雪良;酵母β-葡聚糖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7 蒋金鹏;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产卵场分布及与重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8 赵莉;壬基酚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免疫毒性及雌激素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谭夕东;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D];苏州大学;2008年
10 郭培红;虫草培养基残余体作为中华绒螯蟹饲料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79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079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