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定量估测

发布时间:2017-12-07 03:03

  本文关键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定量估测


  更多相关文章: 杉木人工林 生物量 碳储量


【摘要】: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其对全球碳循环的调节控制作用非常重要,如何能快速且精准的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估测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龄级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下灌草层、凋落物层及土壤层的含碳率,进而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及碳储量进行了定量估测。同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反演模型,并对研究区杉木人工林进行了估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杉木属于浅根系植物,单株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地上部生物量占76.09%~78.49%,地下部分占21.51~23.91%。除幼龄林外,其它龄级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均为B树干B树根B树枝B树叶。杉木地下根系生物量分布规律是B20-40cm>B10-20cm >B40-60cm>B60-80cm>B80cm以上,地下不同粗细等级根系生物量分布规律在不同龄级都表现为B大根B粗根B中根B细根。(2)通过含碳率测定结果可知,杉木地上部分的含碳率大于地下部分含碳率。杉木整株平均含碳率为46.97%。相同器官含碳率在各年龄阶段无显著差异,相同年龄阶段不同器官间差异性显著。地上部分各器官平均含碳率为C。C桔枝C树干C活桧C树枝。其中针叶含碳率在各器官中最高,平均含碳率为49.58%。去皮树干为47.62%,树皮47.31%,活枝为47.45%,枯枝为47.81%;杉木地下部分平均含碳率为44.44%,且C大根C中根C细根C粗根。其中杉木大根平均含碳率为46.66%,粗根为45.80%,中根为46.17%,细根为46.13%;(3)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含碳率为C灌木层C草本层,其中林下灌木层平均含碳率为43.56%,枝、叶、根平均含碳率分别为含碳率44.49%、43.50%、42.71%;草本层平均含碳率为36.10%,地上、地下平均含碳率分别为41.72%、30.47%;杉木林下凋落物的平均含碳率为40.41%,且C未分解层C平分解层C完全分解层。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林龄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性显著。(4)根据林木生物量的相容性理论,以总生物量为基础,直接控制各器官或组分的生物量,采用模型联合估计的方法建立了杉木总体生物量估计的相容性模型,总体估计精度达到93.4%。分析结果显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林达到最大值,而后急剧下降。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随着林分年龄不同,约为89.17~223.01t·hm-2;灌木层生物量为约0.44~13.27t·hm2,草本层生物量为约1.61~4.90 t·hm-2,凋落物层生物量为约2.97~5.75t·hm-2。(5)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中分别为182.61,182.29,243.69,245.16和210.05 t·hm-2。其中,植被层占总碳储量的44.49%~61.95%,凋落物层占总碳储量的0.73%~1.25%;土壤层占总的碳储量37.20%~54.76%。植被层以乔木层碳储量最大,占96.47%~97.76%,林下植被碳储量占2.24%~4.50%。(6)利用样地调查数据,从6种树冠面积-胸径模型中选择拟合精度最高的模型(CA=a+b D+c D2)作为基础模型,考虑不同样地会对树冠产生不同的影响,将样地做为随机效应,建立了杉木树冠面积-胸径混合线性效应模型(LME模型),从模型验证结果可以看出,考虑异方差结构和随机效应的LME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预估精度,杉木林树冠面积-胸径关系模型的模拟精度的adj-R2从0.3267提高到0.4953,而验证精度的adj-R2从0.0889提高到0.3127。(7)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基于控制标记符分水岭分割算法,结合形态学图像分析方法对杉木人工林不同年龄阶段的单木树冠进行了提取,总的来说幼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阶段,树冠的提取的精度较高,而在中龄林和近熟林阶段,树冠的精度较差,其中幼龄林株数精度平均达到96.02%,用户精度达到82.93%。中龄林株数精度平均达到85.11%,用户精度达到60.46%。近熟林株数精度平均达到79.77%,用户精度达到54.00%,成熟林株数精度平均达到83.92%,用户精度达到69.65%。过熟林株数精度平均达到93.15%,用户精度达到79.96%。(8)利用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树冠面积提取结果,结合线性混合效应杉木树冠面积-胸径模型对杉木胸径进行预估,并结合乔木生物量预估模型对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的杉木乔木生物量进行预估,结果显示杉木林各生长阶段林分乔木层生物量预估精度分别为67.57%,71.94%,73.05%,96.10%和93.15%。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8.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冬古;杉木人工林经济间伐法初探[J];江西林业科技;1997年S1期

2 ;东晋杉木人工林[J];湖南林业;1998年10期

3 李志辉;湘东地区杉木人工林间伐效果分析研究[J];林业科学;2000年S1期

4 吴承祯,洪伟,姜志林;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闫文德,田大伦,项文化,方晰;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态[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6 盛炜彤,范少辉;杉木人工林的育林干扰对长期立地生产力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3年05期

7 刘崇欣;中海拔地区杉木人工林间伐效应[J];林业科技开发;2003年06期

8 潘标志;拉氏栲和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J];林业科技开发;2005年06期

9 陈光水,杨玉盛,钱伟,高人,牛志鹏,韩永刚,张有利;格氏栲和杉木人工林地下碳分配[J];生态学报;2005年11期

10 陆继策;;闽东高海拔山地地形因子对杉木人工林生长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龙池;孔垂华;徐效华;王朋;汪思龙;;杉木人工林化感作用研究[A];中国第四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煜;胡小飞;陈伏生;王方超;丁彰琦;;施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和植物氮磷养分动态的影响[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3 袁一丁;杨玉盛;陈光水;林如强;凌华;;杉木人工林细根寿命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杨健;蔡磊;王六平;;贵州省马尾松、杉木人工林潜在植被类型和目标树种确定技术[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凌华;袁一丁;杨智杰;陈光水;高人;杨玉盛;;亚热带杉木人工林细根寿命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6 尹云锋;杨玉盛;高人;郭剑芬;马红亮;;黑碳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不同组分中的分配规律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向升华;高人;马红亮;刘乐中;;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土壤无机氮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垠;跨越2900公里的守望[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付尧;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定量估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车少辉;基于神经网络方法的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模拟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3 俞元春;杉木林土壤肥力变化和长期生产力维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1999年

4 相聪伟;杉木人工林生长及材种结构规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闭海秀;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杉木人工林生长过程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2 蔡乾坤;长期施用氮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C、N、P的影响[D];南昌工程学院;2015年

3 崔莎莎;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林冠近上空的太阳辐射平衡及环境能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冬婧;间伐和套种阔叶树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地力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1年

5 张钊;江西不同密度和年龄杉木人工林净生产力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特征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6 于秀勇;杉木人工林单木生长模型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7 黄拥华;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特种多样性与碳储量测定分析[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8 赵亮生;杉木人工林对降水输入过程调控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宗永;杉木人工林林下固氮植被的筛选及其生态经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荣伟;不同营林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60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60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5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