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黄土高原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2-10 03:14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大孔隙 蚂蚁 饱和导水率 优先流 蒸发


【摘要】: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深入进行,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增加的植被覆盖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显著的影响,而且极大地消耗了土壤水分,进而阻碍了植被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降水入渗效率、增加土壤水储量成为了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植被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另外大量的植被恢复为地栖性土壤动物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和充足的食物,土壤动物的筑巢活动可以提高土壤大孔隙的数量。而土壤大孔隙与黄土高原土壤水库及其调蓄降水能力紧密相关。研究土壤大孔隙特征及其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有助于揭示黄土高原土壤大孔隙对降雨的调蓄机制,在实践中可以为该地区的植被建设提供指导性建议。本论文利用CT扫描技术量化了黄土高原富县和神木县四种植被[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QLI)、油松Pinus tabuliformis(PT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KOP)和苜蓿Medicago sativa(MSA)]覆盖下的土壤大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大孔隙指标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回归关系。用石膏浇筑法和CT扫描法,对比了室内和室外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巢穴的结构特征,分析了日本弓背蚁巢穴对土壤水分入渗以及土壤水分蒸发过程的影响。另外,我们探索了影响蚂蚁巢穴结构的主要因素,所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医学CT扫描设备和ImageJ图像分析软件量化了黄土高原辽东栎、油松、柠条和苜蓿四种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的土壤大孔隙特征(2D和3D),大孔隙二维指标包括土壤大孔隙度、大孔隙数、大孔隙分形维数、大孔隙成圆率和最大孔隙面积,大孔隙三维指标包括大孔隙表面积密度、分支密度、连接点密度和连续性。除了大孔隙成圆率以外,四种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大孔隙二维和三维结构特征值大小排序均为:QLIPTAKOPMSA。土壤大孔隙特征随植被年龄的增加而逐渐优化,和22年生柠条(KOP22)相比,40年生柠条(KOP40)覆盖下的土壤拥有更好的孔隙结构。土壤大孔隙分形维数和大孔隙数量之间有显著的回归关系(P0.001),决定系数R2=0.928,分形维数和大孔隙度之间也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P0.001),决定系数R2=0.838。2、土壤饱和导水率在四个处理之间变异较大,对于整个土柱的平均导水率,辽东栎(QLI)覆盖下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最大(0.073 cm/min),其次是油松(PTA)(0.063 cm/min)和柠条(KOP)(0.054 cm/min),苜蓿(MSA)最小(0.018 cm/min)。40年生柠条处理(KOP40)的饱和导水率(0.054 cm/min)大于22年生柠条(KOP22)处理(0.048 cm/min)。土壤大孔隙度、大孔隙数量、大孔隙分形维数与土壤饱和导水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p0.001)正相关关系,其中,大孔隙分形维数与土壤饱和导水率之间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达到了0.737。土壤容重和饱和导水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土壤容重与土壤饱和导水率之间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最大(r2=0.801)。而且,土壤容重与大孔隙度两因素相结合最大程度上解释了饱和导水率的变化(r2=0.862)。三维大孔隙指标和饱和导水率之间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它们的决定系数低于二维孔隙指标和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决定系数。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质地与饱和导水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p0.05)。3、野外条件下日本弓背蚁巢穴结构由垂直的通道和水平的巢室组成,通道的直径大小约为4.1-6.6mm,巢穴深度可以达到60cm。自然条件下,巢穴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发展,而室内培育时,pvc土柱限制了巢穴结构的横向发展。在土柱横截面中,大孔隙面积最小为17.8mm2,最大为2117.4mm2,整个土柱孔隙面积的平均值为362.7mm2。室外调查结果表明,日本弓背蚁群落在壤土和黄绵土中都有广泛分布,但是在土壤颗粒较大的干燥沙土中并不常见。在含水量过低或者过高的沙土中,洞穴容易坍塌。土壤含水量适中的湿沙是较为稳定的,足以支撑较大的蚂蚁巢穴。另外,土壤含水量是影响蚂蚁生长繁殖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含水量为6%-20%的时候,日本弓背蚁蚁后可以在土壤中筑巢,并在巢穴中产卵繁殖后代,而且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蚁后产卵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当含水量高于25%或者过低0.2%时,日本弓背蚁蚁后没有挖掘行为,并在3周的时间内死亡。土壤容重也是影响巢穴结构的因素之一,土壤容重越大,蚂蚁巢穴的结构越简单,通道的长度、分支、节点和总体积更小。但是,不同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下日本弓背蚁巢穴通道的平均尺寸是相对稳定的,洞穴直径主要和蚂蚁体型有关。4、日本弓背蚁巢穴内和巢穴外土壤水分差异随降雨条件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当降雨稀少,土壤含水量处于较低水平时,日本弓背蚁巢穴内部土壤含水率和巢穴外部土壤含水率非常接近。当累积降雨量达到24.8mm时,在0-30cm土层中,日本弓背蚁巢穴内部土壤的含水量大于对照土壤,但是差异不显著(p0.05)。当累积降雨量达到47.9mm时,蚂蚁巢穴内外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大,蚂蚁巢穴内部0-80cm范围内土壤含水率均大于对照土壤,对于个别土层,两者的土壤含水率差异显著(p0.05)。亮蓝染色液在有蚂蚁巢穴存在的土壤中的入渗速率显著(p0.01)大于没有蚂蚁巢穴存在的对照土壤。蚂蚁孔隙将相同条件下的入渗速率提高了20倍。蚂蚁巢穴对溶液的入渗深度也有显著影响,在有蚂蚁孔隙存在的条件下,溶液的入渗深度显著大于(p0.01)没有蚂蚁巢穴的入渗深度。蚂蚁巢穴对入渗深度的促进作用在壤土中表现的更为明显,有蚂蚁巢穴的壤土中溶液的入渗深度大于沙土中的入渗深度。通过定位观测日本弓背蚁巢穴对土壤剖面水分动态的影响发现,在0-120 cm土层范围内,没有蚂蚁巢穴的土壤水分比有蚂蚁巢穴的土壤水分有更高的变异性。没有蚂蚁巢穴存在的处理中,土壤储水量的减小速率大于有蚂蚁巢穴存在的土壤。在4月到9月之间,没有蚂蚁巢穴的处理中0-120 cm土壤储水量减少了72.3 mm,但是,有蚂蚁巢穴的土壤储水量只减少了57.1 mm。5、蚂蚁筑巢过程中可以制造平均直径为1.6 mm的土壤团粒并将其搬运至地表形成一个新的覆盖层而间接影响土壤蒸发过程。土壤表层堆积的团粒随着蚂蚁群落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两者之间有显著的回归关系(P0.001,R2=0.8927)。当初始土壤含水量一致时,土壤团粒覆盖层对土壤蒸发过程的影响随着团粒层厚度(0-9 mm)的增加而更加明显。在白天,团粒覆盖层较高的水汽含量和较大的孔隙度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蒸发速率。但是在晚上,当太阳辐射较低的时候,有团粒覆盖和无团粒覆盖处理间的蒸发速率差异不显著。另外,与传统的覆盖材料不同的是,在降雨过程中土壤团粒结构易水解,水解后的团粒结构层失去减缓土壤蒸发过程的作用。本文对不同植物及蚂蚁巢穴大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黄土高原土壤大孔隙的研究范围。分析了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因素,量化了各因素对饱和导水率的贡献比例。探索了蚂蚁巢穴大孔隙优先流特征及其对土壤剖面水分分布的影响,深化了我们对土壤大孔隙与土壤水分之间关系的认识,以期为改善黄土高原降雨入渗效率以及植被恢复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从举,康慕谊,雷加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异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年04期

2 彭万杰;郭异礁;;虎峰镇土壤水分的动态及其随机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3 杨涛;宫辉力;李小娟;赵文吉;孟丹;;土壤水分遥感监测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0年22期

4 徐联;申俊初;翟英涛;;影响土壤水分观测精确度的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探讨[J];贵州气象;2011年04期

5 高建华;胡振华;;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年03期

6 王安琪;施建成;宫辉力;解超;;降尺度土壤水分信息与植被生长参量的时空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S1期

7 胡伟;熊凌云;熊雄;胡新华;;自动土壤水分数据质量控制中的阈值确定[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2年03期

8 陆枫;胡志洪;胡毅恒;;土壤水分测定方法研究[J];企业导报;2012年23期

9 黄文杰;吕军;翟伶俐;魏晓奕;朱宝;;人工与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差异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3年14期

10 冯兆林;陈玲爱;;华北地区土壤水分问题——Ⅰ.土壤水的扩散机制及水在剖面中运动的限制[J];土壤学报;195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和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6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海鹰;冶林茂;陈海波;;土壤水分研究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f;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陈瑜;我市建成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宁波日报;2010年

3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赵志强;中国气象局将加强土壤水分观测[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记者 田宜龙;我省建成5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N];河南日报;2009年

7 实习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赵志强;全国建成7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刘剑英;我省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名投用[N];河北日报;2009年

10 邢开成 胡佳军;河北邯郸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投入使用[N];粮油市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琪;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魏新光;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丙霞;黄土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杨长刚;半干旱雨养区覆盖种植冬麦田土壤水热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5 刘艳;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水分的时空规律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褚楠;基于状态—参数同步估计的土壤水分数据同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7 程宏波;覆盖与秸秆还田对旱地小麦土壤水热条件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陆生;山地旱作枣园细根分布格局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张晨成;黄土高原退耕还林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10 樊磊;基于多源数据的土壤水分估算及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忠凯;土壤水分监控保障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苏欢;河南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丁从慧;土壤水分对夏玉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洛丹;不同植被类型对陡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白盛元;黄土土柱降雨特征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佳洲;土壤水分对三七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雪;牧草根系形态特征及土壤水分对修剪高度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金锋;不同覆盖方式对渭北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苏一鸣;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起垄覆膜垄沟覆草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上官玉铎;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和氮素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272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72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5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