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录组学的高丹草杂种优势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转录组学的高丹草杂种优势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丹草 杂种优势 cDNA-AFLP RNA-seq 显性基因 RT-PCR
【摘要】:高丹草是典型的利用杂种优势的饲草作物,然而其杂种优势产生的分子机理仍然未知。本研究采用转录组学分析方法,通过鉴定差异表达基因,旨在深入地剖析高丹草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为杂种优势遗传理论研究积累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以4份高粱不育系和5种类型苏丹草为亲本,按照NCⅡ设计配制成20个杂交组合,测量各杂交组合及亲本的农艺性状,通过表型值和中亲及超亲优势分析筛选出8个优势强的组合为试材,采用cDNA-AFLP差异显示技术进行分析。(1)12对引物共扩增出315条TDFs,其杂种与亲本间基因表达类型有:单亲表达一致一型(P1F1型)和二型(P2F1型)、杂种特异表达类型(F1型)、单亲表达沉默一型(P1型)和二型(P2型)、双亲共沉默类型(P1P2型)和杂种亲本表达一致型(P1F1P2型)七种。(2)在差异展示类型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中,有效分蘖数与P1F1型、单株鲜重与P1P2型、叶长与P2型呈显著正相关,成株期叶片数与F1型呈显著负相关。在与中亲优势相关分析中,单株鲜重与P1、P2以及P1F1P2型呈显著正相关,叶宽与P1P2型呈显著负相关。在与超亲优势相关分析中,穗长与P2F1型呈显著正相关,叶宽与P2F1型以及P1P2型呈显著负相关。(3)差异展示类型P1F1、P2F1、P1和P2是显性效应类型,共占总检测的91.4%。差异展示类型F1和P1P2表现超显性,共占总检测的4.8%,说明各个性状的杂种表现主要受到的是(超)显性效应影响。(4)对8个与高丹草杂种优势相关的TDFs进行回收及BLAST分析均得到同源核苷酸,并且找到7个同源蛋白,这些蛋白质在控制植物生长发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5)将克隆测序获得的8条差异片段的核苷酸序列,采用半定量RT-PCR进行了验证。2.进一步选择强优势组合之一 11A×白壳苏丹草及其亲本,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分别对各材料的根、茎、叶三种组织进行分析,每个样品设置三次生物学重复。(1)测序共产生 787386707 个读长(reads),197.36Gb Clean Data,各样品 GC 含量在56.08%~58.77%间,Q30碱基百分比均不小于93.43%。各样品测序读长中有69.32%~85.51%与参考基因组得到比对。(2)各样品均检测到不少于58000个SNP位点,经过筛选后,得到198个符合研究目标的SNPs。在198个SNPs中,根、茎、叶分别有79、53和66个(涉及58、38和49个转录本)SNPs表现出等位基因表达偏向性。有10个SNPs位点(涉及8个转录本)在三种组织中均有表达。(3)共发掘1300个新基因,有776个新基因比对到已知数据库中。其中,有67个新基因比对到COG数据库中;443个新基因比对到GO数据库中;120个新基因比对到KEGG数据库中;273个新基因比对到Swiss-Prot数据库中;769个新基因比对到nr数据库中。(4)高丹草杂种与母本11A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所有差异表达基因中所占比例较大,在根、茎、叶组织中所占比例分别为93%,77%和74%。将3954个高质量差异表达基因细分为12种类型,发现在高丹草杂种及其亲本中大多数的差异基因表达模式为非加性表达,其中加性表达基因约占5.77%,超显性表达基因占0.83%。分别利用Blast2 GO和KOBAS(v2.0)软件对3455个显性DEGs进行分析,得到46个功能子类和83个代谢通路。进一步分析发现有217个显性DEGs在三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对这217个基因进行KEGG和GO分析。KEGG分析显示,有三个通路(Carbon metabolism,Citrate cycle 和 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显著富集,涉及到 7 个基因。GO分析显示nuclear outer membrane和ADP binding显著富集,涉及到13个基因。(5)从上述20个基因中选择6个基因进行qRT-PCR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永在,杜利锋,梁东超,郭虎;最新引进优质高丹草——乐食[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2年S1期
2 曾洪光;草食家畜的好饲料——高丹草[J];四川畜牧兽医;2002年01期
3 范霞,段海燕,白月善;高丹草栽培利用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年S2期
4 陈朝伟;;高丹草栽培管理技术[J];贵州畜牧兽医;2006年02期
5 ;高丹草栽培管理技术和利用方式[J];农村实用技术;2006年05期
6 张瑞珍;张新跃;何光武;王元清;何丕阳;陈国祥;;假高丹草与高丹草形态和生产性能比较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08年03期
7 ;高丹草栽培管理[J];草业科学;2009年06期
8 魏俊;;高丹草两个重要优良特性[J];农业知识;2005年15期
9 姚明久;“维多—45”高丹草的栽培技术及利用[J];四川农业科技;2004年03期
10 李红,王学会,王德香;高丹草的栽培与利用[J];养殖技术顾问;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吴海涛;刘大林;;干旱胁迫对高丹草种子萌发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詹秋文;钱章强;林平;李杰勤;;皖草系列高丹草培育的创新意义[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曾洪光;;草食家畜的好饲料——高丹草[A];四川草业科技十年进展[C];2004年
4 朱永群;杜周和;左艳春;陈永霞;;航天不育材料高丹草扦插繁殖方法研究[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鸿;林超文;苟学德;;四川农区夏季牧草高丹草的栽培技术与利用[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6 詹秋文;林平;李娣;李杰勤;赵庆伍;祖敏;董美荣;刘敏;;高丹草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第15次饲草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朱永群;林超文;庞良玉;;卫星搭载对高丹草抗旱生理的影响[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丹丹;逯晓萍;张瑞霞;薛春雷;任锐;韩平安;;加性-显性效应下高丹草杂种表现分子标记预测模型研究[A];遗传学进步促进粮食安全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刘贵波;李爱国;谢楠;赵海明;乔仁甫;;饲用黑麦与高丹草一体化栽培技术研究[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甘露2号(Sweet N Honey Ⅱ)——晚熟型优质高产高丹草新品种[A];2006中国草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李运起;高丹草栽培利用技术[N];河北科技报;2003年
2 红高;高丹草的栽培及利用[N];云南科技报;2007年
3 河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 张焕强邋研究员;高丹草[N];河北农民报;2008年
4 河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 张焕强;高丹草的栽培与利用[N];河北农民报;2009年
5 徐克;高丹草栽培管理技术[N];中国畜牧报;2004年
6 吴耀亭;优质高产牧草——高丹草[N];中国特产报;2004年
7 ;高丹草“乐食”[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8 ;成熟期对高丹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N];中国畜牧报;2004年
9 曹文;高丹草品种利用方法[N];中国畜牧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我省掀起“乐食”高丹草推广应用高潮[N];云南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房永雨;高丹草AFLP分子遗传图谱构建及染色体加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2 董婧;基于转录组学的高丹草杂种优势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7年
3 逯晓萍;高丹草遗传图谱构建及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定位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晓宇;利用SSR分子标记选育低氰含量高丹草新品系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晖;高丹草对铬的吸收与累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谢佩君;几种植物对Cu、Pb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3 高雁琳;丛枝菌根真菌对煤矿废弃物上高丹草生长的影响[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4 赵涛;高丹草水分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5 赵娜;蒙农青饲1、2、3号与佳宝高丹草杂交后代主要性状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6 韩娟;施氮水平对高丹草生产性能及土壤无机氮利用的影响[D];扬州大学;2010年
7 李长青;蒙农4号、5号高丹草新品种的选育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8 王亚男;利用重组自交系群体创建抗倒高产高丹草新种质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9 刘丹丹;基于加性—显性效应的高丹草杂种表现分子标记预测模型[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10 陆景标;高丹草SSR引物电子PCR及遗传多态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92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29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