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个主要榛种居群遗传多样性及榛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三个主要榛种居群遗传多样性及榛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毛榛 平榛 川榛 榛属植物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摘要】:野生种通常比栽培种蕴含更丰富的遗传变异,是育种工作宝贵的资源。我国蕴藏着丰富且分布广阔的榛属种质资源,包括毛榛、平榛、川榛、刺榛、滇榛、华榛、绒苞榛、维西榛8个种和藏刺榛、短柄川榛2个变种,约占世界榛属植物种数的50%,但大多数处于野生状态,对其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少。本研究使用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对我国12个毛榛天然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通过SSR分子标记对21个平榛居群和13个川榛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此外,通过SSR、ITS和cpDNA序列对17个榛属种(变种)间亲缘关系及进化关系进行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旨在探究我国三个主要野生榛种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以及进一步明确不同榛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毛榛10个SSR位点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6对AFLP引物的平均多态带百分比为99.18%。SSR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都表明毛榛居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其中宁安(NA)和孟家岗(MJG)两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毛榛居群遗传分化系数FST(SSR=0.1215,AFLP=0.1064)表明毛榛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内部。SSR和AFLP分子标记的AMOVA分析也支持上述结果。毛榛较高的基因流(Nm1)有效抵消遗传漂变的影响。(2)SSR和AFLP分子标记的UPGMA、STRUCTURE、PCoA结果均表明12个毛榛居群可划分为东北和华北2个组。Barrier分析结果检测到12个毛榛居群存在3个主要遗传障碍,其中第一遗传障碍正好位于SSR所划分的第1组(GroupⅠ)和第2组(GroupⅡ)之间。Mantel检测表明毛榛居群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419,P=0.005)。(3)11个SSR位点在平榛居群(Na=14.4545、Ho=0.7272、He=0.8216、PIC=0.8212)、川榛居群(Na=14.7273、Ho=0.6687、He=0.8218、PIC=0.8016)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榛居群、川榛居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平榛围场(WC)、密山(MS)、古交(GJ)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中阳(ZY)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川榛岳西(YX)、镇平(ZP)、临安(LA)、太白(TB)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而宣恩(XE)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分化系数(FST)和AMOVA分析均表明平榛居群、川榛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个体间,居群间遗传变异较低。居群间存在较高的基因流(平榛=4.0103、川榛=2.6194)。UPGMA、PCoA以及STRUCTURE(K=2)的聚类结果显示34个平榛和川榛居群被清楚地划分成2组,即平榛居群组和川榛居群组。其中平榛居群可被划分为东北和华北2个组。(4)基于SSR榛属植物种间UPGMA聚类结果表明17个榛种可以划分成8个组,第一组由8个中国榛种(变种)组成,第二组由美洲地区的尖榛和加州榛组成,第三组由亚洲的角榛和毛榛组成,第四组均有欧洲榛组成,第五组由美洲榛组成,第六组仅包括绒苞榛,第七组由土耳其榛组成,第八组仅含有喜马拉雅榛。STRUCTURE聚类结果显示K=2为最佳的划分。主坐标分析法(PCoA)与UPGMA的结果相一致。UPGMA和STRUCTURE的聚类结果均揭示绒苞榛与中国境内其它榛种亲缘关系较远。毛榛不仅与同域的平榛遗传距离较远,也与川榛、滇榛、维西榛、刺榛和藏刺榛遗传关系较远,但与角榛遗传关系较近。(5)cpDNA和ITS拼接好的序列榛属种间共有19种单倍型,其中Hap3和Hap15属于原始单倍型,仅分布于亚洲榛种毛榛、角榛、滇榛和川榛中。川榛比平榛更原始。通过利用SSR、AFLP分子标记对毛榛居群以及利用SSR分子标记对平榛和川榛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我国3个主要榛种居群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居群内,基因流均较高。多种聚类结果都显示34个平榛和川榛居群被清楚地划分成2组,即平榛居群组和川榛居群组,这支持了前人对于“川榛是一个独立种”的分类结果。榛属植物种间聚类结果表明17个榛属种可以划分成8个组,其中绒苞榛和毛榛与其他榛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榛属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提供了分子理论基础。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664.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宪祥,杨宾,马传和;对榛属植物资源开发前景的探讨[J];吉林林业科技;2001年04期
2 刘家宁;秦岭;高遐虹;;榛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杨世增;魏鑫;刘毅;杨久文;;榛属植物资源的研究现状[J];北方园艺;2010年05期
4 吴莉莉;白术杰;李秀玲;王丽红;;榛属植物药用价值研究进展[J];特产研究;2010年03期
5 马庆华;王贵禧;梁维坚;梁丽松;赵天田;;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与创新[J];果树学报;2013年01期
6 梁维坚;我国榛属植物资源及利用[J];经济林研究;1987年S1期
7 彭立新,王明启;榛属种质亲缘关系的探讨──花粉形态分析[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8 王艳梅;翟明普;马天晓;黄武刚;程丽莉;;榛属7种植物与虎榛微卫星测序及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林业科技动态[J];辽宁林业科技;1988年01期
10 梁维坚;;中国野生榛属植物的调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198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武刚;程丽莉;王艳梅;;欧榛微卫星用于中国榛属植物遗传研究的初步评价[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程丽莉;黄武刚;周志军;肖正东;陈素传;;中国榛属植物基因组SSR体系构建[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彭立新;王明启;;榛属植物花粉的形态[A];中国园艺学会首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宗建伟;中国三个主要榛种居群遗传多样性及榛属植物种间亲缘关系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思磊;榛属植物功能型内生真菌的筛选[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霍宏亮;中国榛属植物分布及杂交亲和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026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0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