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15:38

  本文关键词: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连栽 杨树 土壤微生物 生物测定 自毒作用


【摘要】:杨树是中国重要的人工林栽培树种之一,在长期连作经营模式中,出现了林分蓄积生长量逐代下降、病虫害严重、造林成活率下降等不同程度的连作障碍和地力衰退。随着林木根际化学作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和根系分泌物化感效应的逐步揭示,林木根际的自毒作用逐渐成为连作人工林地力衰退机理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本文以徐州丰县大沙河林场内杨树为对象,从自毒作用角度探索人工杨树林在多代连栽过程中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及连栽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水浸提液对莴苣种子萌发、扦插杨树水培的影响。研究表明: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变化(假定每个细菌含有1个16S rRNA基因拷贝、每个真菌含有1个ITS rRNA基因拷贝),在Ⅰ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中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2.05×106~5.59×106之间,平均值为4.18×106,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3.33×103~9.73×103之间,平均值为6.79×103;在Ⅱ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3.37×106~7.53×106之间,平均值为6.09×106,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5.36×103~1.72×104之间,平均值为1.14×104;在Ⅲ代林根际土壤中,每克干土的16S rRNA基因拷贝数在2.02×107~4.57×107之间,平均值为3.52×107,ITS rRNA的基因拷贝数在6.14×103~1.82×104之间,平均值为1.19×104。这说明,随着杨树林连栽代际的增大,根际土壤的细菌和真菌的种群数量都显著增长,但两者的增长趋势不同步。根际细菌和真菌分别在Ⅲ代林阶段和Ⅰ代林阶段增长最显著。微生物数量增长的原因可能与连作后的根际土壤微生物大量吸收集聚在根际的自毒物质和硝态氮有关。2.采用DGGE图谱分析方法、DNA提取和PCR-DGGE分析方法检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在细菌种群方面,Ⅰ代林根际土壤的细菌种群和对照裸地土壤的细菌种群相似度约为91%,Ⅱ代林和Ⅰ代林的根际土壤种群相似度约为46%,Ⅲ代林与Ⅱ代林的根际土壤细菌种群结构相似度为52%;在真菌种群方面,Ⅰ代林根际土壤的真菌种群和对照裸地土壤的真菌种群相似度约为86%,Ⅱ代林和Ⅰ代林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相似度约为52%,Ⅲ代林与Ⅱ代林的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结构相似度约为40%。这说明,在连作种植的条件下,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与种群数量变化不同步。根际真菌和细菌的种群结构均在Ⅱ代林阶段改变最显著,其原因可能与根际分泌物以及自毒物质选择性的刺激或抑制土壤细菌和真菌有关。3.采用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随代际增大而变化最大的Ⅱ代林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对照裸地土壤进行细菌群落种类的对比分析,测序结果显示:在门级别上,对照裸地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变形菌(deltaproteobacteria)和B-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Ⅱ代林根际土壤的细菌优势种群为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和B-变形菌(Betaproteobacteria)。两者的细菌组分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Ⅱ代林根际土壤的芽单胞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Alpha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百分比含量比对照裸土分别提高了10.92%、7.38%、5.46%,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百分比含量则下降了18.38%。4.采用HPLC检出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草醛、阿魏酸、异香草醛、苯甲酸、肉桂酸、香豆素8种存在于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酚酸。8种酚酸在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中存在累积规律,随着代数的增加,并非完全成线性增长,而是累积速率呈现下降趋势。8种酚酸对土壤酶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对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加强,过氧化氢酶随着浓度增加活性增强,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受酚酸浓度的影响并不深刻。酚酸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自毒效应,真菌随着浓度增大而增大,对细菌表现出强烈的抑制作用。5.采用生物测定方法,不同代际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的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非根际土壤浸提液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抑制不显著。与纯水对照组84.5%的萌发率相比,无论是Ⅰ代林、Ⅱ代林还是Ⅲ代林,根际土壤组的莴苣种子萌发率均显著减少,萌发率最高不超过60%,尤其是Ⅲ代林的萌发率仅为48.7%,达到极显著抑制的水平(P0.01)。随着根际土壤的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高,对莴苣种子的萌发抑制率增大。其中Ⅱ代林和Ⅲ代林在0.1g/m L的低浓度时能够促进萌发率增长(萌发率高于对照)。而三个林代的抑制趋势略有不同:其中Ⅰ代林随着浓度增大,抑制率增大的幅度最小,Ⅱ代林接近线性趋势,Ⅲ代林随着浓度升高而增大抑制萌发率的幅度最大。0.2g/m L-0.5g/m L的浓度范围内,三个林代的抑制萌发率最接近。6.采用生物测定方法,不同代际的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浸提液对水培扦插杨树植株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随着代际增大,杨树的胚芽生长长度和根伸长长度均呈降低趋势,其中Ⅰ代林根际土壤浸提液没有显著差异;而Ⅱ代林和Ⅲ代林的差异性不受营养条件影响,Ⅲ代林根际土壤浸提液的胚芽生长和根伸长都均比Ⅱ代林显著降低。随着根际土壤的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高,胚芽生长长度、根伸长长度都随土壤浸提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抑制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在最低浓度0.1g?m L-1时抑制率为负,即与对照相比,土壤浸提液对胚芽生长、根伸长长度都有促进作用。土壤溶液浓度为0.5g·m L-1时胚芽生长长度为4.88cm,与溶液浓度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时存在显著差异,与0.8g·m L-1时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溶液在0.5g·m L-1时对胚芽生长的抑制率为14.7%,与浓度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时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与0.8g·m L-1浓度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溶液为0.8g·m L-1时根伸长长度为4.12cm,与溶液在0.1g·m L-1、0.2g·m L-1和1g·m L-1浓度时存在显著差异,与溶液在0.5g·m L-1时无显著性差异;土壤溶液在0.8g·m L-1时对胚芽生长的抑制率为39.2%,与0.1g·m L-1、0.2g·m L-1和1g·m L-1浓度时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与溶液在0.5g·m L-1时无显著性差异。7.人工杨树林连栽30至40年即会产生自毒作用,引起连栽障碍,建议人工杨树林连栽30年后改变种植方式,实施间作或轮作等方式以改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环境、减少连作障碍的发生。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92.11;S7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有猹,黄艺,陶澍;玉米和大豆根际土壤性质的动态变化[J];植物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2 张学利,杨树军,刘亚萍,刘淑玲;章古台固沙林主要树种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中国沙漠;2004年01期

3 马斌,周志宇,张彩萍,李雪瑞;超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的含量特征[J];草业学报;2005年03期

4 侯杰;叶功富;张立华;;林木根际土壤研究进展[J];防护林科技;2006年01期

5 曹文生;张百习;张学利;孙良岩;;章古台人工固沙林根际土壤性质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0年01期

6 蔡艳,薛泉宏,陈占全,司美茹,孙小凤,阿继军,张荣;青海省保护地辣椒根际土壤和根表放线菌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年01期

7 刘敏;李潞滨;杨凯;韩继刚;朱宝成;彭镇华;;冷箭竹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8年01期

8 汪华;杨京平;徐伟;马维娜;;分次施氮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4期

9 薛梓瑜;周志宇;詹媛媛;任伟;;干旱荒漠区旱生灌木根际土壤磷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0年02期

10 金彩霞;朱雯斐;李明亮;赵保真;;作物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谷岩;孔垂华;;水稻化感品种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候晓丽;;根际土壤实施钻孔通气法对改善城市街路绿化树生长势衰弱的实验研究[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余龙江;赵春芳;刘浩;;连作对麦冬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孙艳梅;张楠楠;李宝珍;刘景辉;袁红莉;陈文新;;苜蓿与老芒麦间作及间作接种根瘤菌对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叶波平;王治维;窦莹颖;祝兴伟;张少华;李明月;常敏;;红海榄根际土壤中的烟曲霉F3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张浩;张丽;徐志然;胡晓辉;;不同作物根茬对连作番茄根际土壤环境及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A];2013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学术年会·蔬菜优质安全生产技术研讨会暨现场观摩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闫芳芳;黄炎和;郑慧梅;蒋芳市;严登峰;;侵蚀坡地果园不同生草措施下根际土壤有机化合物的初步分析与鉴定[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杜家方;尹文佳;侯健;黄健;张重义;;连作地黄根际土壤中酚酸类物质的动态变化[A];全国第8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段永华;范晓明;杨绍聪;杨坤;张艳军;饶敏;张吉坤;吕艳玲;;“三合土”对田烟根际土壤pH及烟叶产量和外观质量的影响[A];2006年玉溪市“生态立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潘华奇;张淼;刘丽;王楠;胡江春;窦德强;王书锦;;牛蒡根际土壤致害菌Fusarium solani分离鉴定[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肖列;CO_2浓度升高、干旱胁迫和施氮对白羊草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李冬梅;小麦/苜蓿间作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种间促进作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陆茜;杨树连栽对根际土壤环境演变的影响及其自毒效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4 苗翠苹;三七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特征[D];云南大学;2015年

5 赵柏霞;蔬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拮抗菌调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

6 李奕林;不同水稻品种根际土壤硝化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杨倩;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下轮作系统根际土壤质量及其微生物机制[D];兰州大学;2013年

8 齐晓娟;羊蹄根际土壤微生物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孙晶波;防风药材化学成分及其与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的相关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丽;环境中磷化氢对水稻根际土壤性质以及有效磷的影响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夏阳;生物炭对滨海盐碱植物生长及根际土壤环境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詹伟;金钗石斛根际土壤细菌和放线菌分离及抑菌活性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微微;刈割对草原化荒漠区蛇绒藜(Krascheninnikovia ceratoides)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6年

5 张云;异质性光照条件下克隆整合对紫竹根际土壤中氮素供应有效性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6 徐成路;人参红皮病根际土壤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7 廖楠;广西甘蔗根际土壤丛枝菌根(AM)真菌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淑玉;不同地区烟株根际土壤微生态变化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9 于翠平;苗期不同化感潜力小麦根际土壤微生态特性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10 王云霞;土默川平原主要盐生植物与其根际土壤微环境的关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04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04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6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