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鳖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分子机理及口服纳米疫苗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华鳖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分子机理及口服纳米疫苗的研究 出处:《浙江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华鳖 肠道粘膜免疫 杯状细胞 上皮内淋巴细胞 转录组学 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 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疫苗 外膜蛋白
【摘要】:中华鳖(Pelodiscrus sinensis),俗称甲鱼,是我国传统的淡水养殖品种。近几年来,由于养殖密度增加、养殖环境日益恶劣,中华鳖在养殖过程中遭受了各类病原微生物的侵害。这些病原微生物往往能引起养殖物种的大量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威胁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主要采用化学药物防治疾病,而化学药物的不规范使用会带来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并危害生态环境。免疫防治作为一种更加安全环保的防控手段,开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肠道是动物重要的免疫器官,是机体抵抗外源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研究中华鳖的肠道粘膜免疫系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中华鳖的免疫防御机制,并为制作口服纳米疫苗提供理论基础。研究中我们采用组织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转录组学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中华鳖肠道粘膜免疫系统,确定了肠道主要的免疫细胞,揭示了肠道对外源刺激物产生免疫应答的的分子机制,分析了参与粘膜免疫的重要蛋白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的免疫应答反应,并在以上免疫机理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运载病原菌外膜蛋白的纳米口服疫苗,并检测了其对中华鳖的免疫应答反应。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鳖肠道粘膜免疫相关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研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中华鳖肠道横切面,发现肠道存在着大量的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将外源温和气单胞菌和LPS诱导中华鳖,利用HE染色和PAS染色方法分别观察和统计肠道绒毛上皮内淋巴细胞和杯状细胞的数目变化,结果发现该两种免疫细胞数目在肠道前段、中段和后段,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在48 h数目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同时我们还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来检测外源诱导物LPS和温和气单胞菌对肠道免疫球蛋白IgM和IgD的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IgM基因表达量上升,而IgD基因的表达量变化不明显。2.转录组学方法研究中华鳖肠道粘膜免疫机制利用组织切片及转录组学技术深入分析外源LPS诱导中华鳖肠道的免疫应答机制。结果显示,LPS刺激48h后,肠道的免疫相关细胞杯状细胞和上皮内淋巴细胞数目显著上升,说明外源LPS引起了肠道免疫应答。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发现外源LPS诱导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之间存在着74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61个表达量上调的基因和387个表达量下调的基因,其中有48个基因被鉴定与免疫相关,这些基因属于82个GO terms和14个途径。3.中华鳖pIgR基因的克隆及其对外源刺激的免疫应答通过氨基酸结构以及同源性分析,发现中华鳖pIgR基因能够编码591个氨基酸,蛋白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65.7 kDa和7.38,包含有胞外区、跨膜区以及胞内区,其中胞外区包括了四个结构域;pIgR与其他爬行动物的同源性较高,鸟类、哺乳类和两栖类次之,而与鱼类的同源性最低。通过荧光定量PCR,显示pIgR基因在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小肠、食道、大肠、肝脏、心脏、肌肉、脾脏、胃和肾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该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孵化31 d时达到最大值。受到外源刺激物温和气单胞菌和LPS诱导后,pIgRmRNA的表达量在食道、胃、小肠和大肠中均有显著上调后又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的变化趋势。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pIgR蛋白在肠上皮细胞细胞质中表达,且小肠组织pIgR蛋白表达会随着LPS诱导上调,说明该蛋白在中华鳖粘膜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4.中华鳖口服纳米疫苗及免疫效果的研究利用离子交换法制备得到一种羧甲基壳聚糖纳米颗粒,羧甲基壳聚糖和CaC12的最佳配比为:0.5mg/mL与2mg/mL,制备得到的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229.07±4.28nm,多分散系数PDI仅为0.070±0.02,颗粒粒径小、分散性好、颗粒均一,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对肠道的通透性。从嗜水气单胞菌中提取主要蛋白大小为43 kDa和38 kDa的外膜蛋白,利用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包埋该蛋白制备得到一种纳米口服疫苗,以生理盐水、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以及外膜蛋白作为对照,通过组织化学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来检验口服纳米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发现纳米疫苗的免疫效果高于外膜蛋白和羧甲基壳聚糖,且二次强化免疫也能引起机体肠道的免疫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4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鳖快速生长和规模化养殖[J];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01年06期
2 周贵谭;对今后中华鳖养殖的几点看法[J];科学养鱼;2002年09期
3 周本翔,杨东辉,孟凡平;中华鳖健康养殖方式的新探讨[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4 钱名全;中华鳖[J];湖南农业;2004年05期
5 桑贤强;周盘良;吴伟强;;陈解平仿野生态养殖中华鳖[J];渔业致富指南;2007年23期
6 王卓;顾启华;;中华鳖养殖的质量控制措施[J];科学养鱼;2008年10期
7 张廷鹏;;中华鳖水库生态养殖试验[J];科学养鱼;2011年05期
8 王根连;;浙江选育成功中华鳖新品种“清溪乌鳖”[J];农村百事通;2012年15期
9 虞金成;;略谈野生中华鳖[J];科学养鱼;2013年02期
10 沈斌乾;陈建明;潘茜;孙丽慧;郭建林;蒋洪强;沈永成;;中华鳖成鳖单性养殖优势比较试验[J];科学养鱼;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丽英;何中央;丁诗华;张海琪;;中华鳖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五届年会暨第四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胡大雁;刘问;曹铮;王连胜;张友平;钱冬;;杭州市中华鳖暴发性疾病病毒病原的初步研究[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3 潘连德;;养殖中华鳖白底板症状两种疾病的区别诊断和医治方案[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4 包慧君;徐春生;张莉;李梅英;陈秋生;;中华鳖脾脏椭球高内皮毛细血管的发现及淋巴细胞迁移的细胞学基础[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耀红;罗念涛;张连润;王振怀;高才全;;益水素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应用试验[A];第四届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6 时勤;赵敏芳;;中华鳖高效生态养殖技术[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7 周显青;牛翠娟;孙儒泳;李庆芬;;维生素C对中华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A];第七届北京青年科技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3年
8 潘晓艺;蔺凌云;沈锦玉;;中华鳖病毒性肝坏死肠出血症病原研究[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9 陈秋生;卞勋光;邬丽;韩向琨;张莉;刘海丽;包慧君;徐春生;杨平;黑乃楠;;中华鳖精子储存模型的研究初报[A];中国遗传学会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祁保民;姚金水;卢惠明;;中华鳖白底板病的病理学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一次兽医病理学、第十次动物病理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慎海雄;中华鳖:活体出口遭遇死条文[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驻太仓首席记者 徐允上;优质中华鳖苗种一年产31.58万只[N];苏州日报;2010年
3 丁毅;野生中华鳖穿上“救生衣”[N];中国质量报;2011年
4 慎海雄;“非濒”手续绕晕中华鳖[N];经理日报;2003年
5 张霞 张浩;康态中华鳖用品质成就知名品牌[N];河北经济日报;2011年
6 苏兵海;中华鳖投喂要得当 管理要跟上[N];中国渔业报;2014年
7 尹林;中华鳖原种与泰鳖的区分[N];中国海洋报;2003年
8 记者 李慧燕 实习生 刘晨;中华鳖向无公害寻出路[N];信息时报;2003年
9 郭建军邋曲雅静;让中华鳖长留母亲河[N];中国信息报;2007年
10 王量迪邋余姚记者站 叶初江 张伟;余姚2.2万亩中华鳖“回归自然”[N];宁波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权;中华鳖IL-1β和TLR4基因的鉴定及芽孢杆菌影响中华鳖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马晓;中华鳖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其GHR、GHITM基因表达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3 Shakeeb Ullah;中华鳖输卵管Telocyte的特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4 徐洁浩;中华鳖肠道粘膜免疫细胞分子机理及口服纳米疫苗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5 温安祥;谷氨酰胺缓解中华鳖免疫应激反应作用机理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6 徐镇;中华鳖免疫球蛋白连接链和重链基因与抗体产生规律[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7 包慧君;中华鳖肠道、脾脏和脑垂体的主要功能细胞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邹玉蓉;降低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配合饲料中鱼粉水平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徐春生;中华鳖肾组织的比较细胞学研究及其ACE2的分布与基因克隆[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郑济芳;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和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Sox基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瑶;中华鳖性别特征及激素对其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2 高原;孵化温度对中华鳖幼体特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丹;中华鳖营养特征分析及评价[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4 唐伟;姚江水系中华鳖种质特征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5 Claudia Rodrighero Maia;[D];宁波大学;2015年
6 高丽丽;中华鳖Foxl2基因克隆与表达及温度和外源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6年
7 颜丹凤;中华鳖“大脖子病”的病原菌分离与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8 郭海杰;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心脏源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鉴定以及应用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9 李婷;中华鳖生长相关分子标记的筛选[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10 徐建;基于RNA-seq技术的中华鳖分子标记开发与应用[D];浙江万里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3088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0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