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桑树硬枝扦插生根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9 17:44

  本文关键词:桑树硬枝扦插生根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理研究 出处:《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桑树 硬枝扦插 生根机理 生理学 转录组 蛋白质组


【摘要】:扦插育苗因方法简单、周期短、是木本植物无性繁殖的重要手段。桑树属于扦插生根较难的树种,通过常规扦插方法繁育的桑苗根系数量少,生根部位主要是位于桑芽的两边和下方根原基和切口的愈伤组织,移栽不易成活,故扦插技术一直未能在桑苗繁育上大规模应用。诱导插穗皮部生根扦插技术是近年来本课题组研究的一种高效的育苗方法。利用该技术,可使插穗生根率达90%以上,株平均生根量达30条以上,生根形式表现为高效的皮部生根,效果明显的优于愈伤组织生根的传统扦插技术。本研究就是基于上述技术,采用植物生理、转录组、蛋白质组等研究的相关方法和技术,从生理水平、转录组水平和蛋白质组水平全面地对其生根机理进行研究,并对其生根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植物扦插育苗技术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育71-1一年生硬枝为插穗,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测定了愈伤组织和皮部生根两种类型生根过程中可溶性总糖、可溶性蛋白、酚含量和吲哚乙酸氧化酶(IAAO)、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根类型中,各生理指标呈现出不同的特性和变化规律。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对照和愈伤组织生根中一直呈下降趋势,在皮部生根中则表现为先下降再升高。IAAO活性在皮部生根中经过一个短暂的下降后迅速升高,在愈伤组织生根中则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开始下降;POD和PPO活性在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生根过程中变化趋势相同,都是先上升后下降,但皮部生根中的活性高于愈伤组织生根。酚类物质含量在皮部生根中一直下降,而在愈伤组织生根中则下降一段时间后开始上升。2、通过对桑树硬枝扦插皮部生根的3个发育时期(正常期—Stage 1、基部膨大期—Stage 2、发根期—Stage 3)进行转录组测序及序列分析,各个发育时期分别鉴定到18729、19044和19987个基因。在Stage 2/Stage 1中,鉴定到8930个差异表达基因,Stage 3/Stage 1中,鉴定到9135个差异基因,Stage 3/Stage2中,差异表达基因较少,为2739个。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数据库比对分析,这些差异基因在扦插生根中主要执行代谢过程、定位系统建立、再生过程、生物调控、细胞组分、细胞器组分、大分子复合物、结合剂活性等功能。主要参与植物-病原菌互作、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苯丙素生物合成、类黄酮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3、通过对转录组测序的3个材料进行蛋白质组比较分析。在3个发育时期共鉴定到4427个蛋白,其中2875个蛋白被定量。Stage 2/Stage 1的差异蛋白质有595个,Stage 3/Stage 1的差异蛋白质有660个,Stage 3/Stage 2的差异蛋白质有231个。从差异表达显著的蛋白质中筛选出生长素IAA水解酶、热激蛋白hsp70、凝集素KM+、细胞色素b6、过氧化物酶等可能与生根过程密切相关的蛋白质。通过与GO和KEGG数据库比对注释,这些差异蛋白质在扦插生根中主要执行的功能包括代谢过程、定位系统建立、生物调控、刺激应答、细胞要素、催化活性和蛋白绑定等功能;并主要参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内质网蛋白加工、苯丙素生物合成、糖酵解和糖异生等代谢通路。4、通过对转录组测序结果和蛋白质组分析结果进行关联分析,从变化趋势相同的差异基因、蛋白中挑选出PPO1、PPO2、PPO3、ILL5、GH3.1、HSP83A、Cacybp、ANT1、SAUR2等9个基因,并通过qRT-PCR技术检测这些基因在愈伤组织生根和皮部生根两种生根形式生根过程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各个基因在扦插生根中均表现出相应的表达特性,并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调控不定根形成。同时对3个PPO基因的CDS序列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将结果上传Genebank数据库,序列号分别为KT371991、KT371992和KT371993。本研究从桑树硬枝扦插两种不同生根形式生根过程相关生理指标和9个重要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结合皮部生根过程基部皮层的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证实了扦插生根是一个由外源环境和内源物质等多因素共同调控的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不同的处理方法、培养条件等都会导致不同的生根效果。在整个不定根形成的过程中,从生理生化物质到调控基因、蛋白等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起防御和保护作用的相关酶类、调控基因,激素调控的相关基因、蛋白,细胞增殖和能量代谢相关的生理物质等。各调控基因和生理物质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不定根形成和发育的调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高效实用的桑树扦插技术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论文尽管从不同层面对桑树硬枝扦插生根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仅是对扦插生根机理探索的冰山一角,有待于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88.3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作生,田知礼,车建忠,祝士双,王俊生;桃硬枝扦插配套技术的研究[J];落叶果树;1993年04期

2 李爱敏,程新林,刘廷俊;良种枸杞硬枝扦插育苗技术[J];林业科技通讯;2000年11期

3 张桂香;84K毛白杨硬枝扦插育苗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1年06期

4 朱效增,焦传礼,谢丽静,吴富昌,刘兴成;合欢硬枝扦插育苗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1年S1期

5 全金龙,闵令全;84K杨硬枝扦插育苗技术[J];山东林业科技;2003年06期

6 周长虹;黄婕;姚卫红;;枸杞硬枝扦插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7 金丽丽;;连翘硬枝扦插育苗技术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9期

8 李凤兰;蒋寒冰;陈红;魏晓红;;丹东桧柏的硬枝扦插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2年06期

9 秦庆国;毛白杨硬枝扦插腐烂病的调查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1986年02期

10 仲秀林,浦新泉,范里;稻田栀子硬枝扦插试验[J];江苏林业科技;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杜新源;张绒君;脱忠平;;沙棘硬枝扦插育苗试验研究[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换届及第五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魏书;史幼珠;刘以仁;梁应物;谢东;;桃硬枝扦插技术及桃自根树初果习性的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青年学术年会园艺学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大辛;沙棘硬枝扦插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2年

2 田俊华 吴建民;紫叶李秋季硬枝扦插技术[N];中国花卉报;2006年

3 何维生;悬铃木的硬枝扦插繁育及管理[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4 高举;樱桃硬枝扦插育苗法[N];山西科技报;2002年

5 广西玉林市园林管理处 蒋华云;提高硬枝扦插繁殖反活率的综合策略[N];中国花卉报;2007年

6 苏州大学园艺系 谈建中;桑树温床硬枝扦插技术[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0年

7 胡连真 赵自申 周艳玲   ;夹竹桃夏季硬枝扦插[N];中国花卉报;2004年

8 上海 季春达;水杉硬枝扦插全光育苗法[N];中国花卉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杜伟;桑树硬枝扦插生根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理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佳佳;霸王硬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8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08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6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