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与管理
发布时间:2017-12-22 18:06
本文关键词: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与管理 出处:《西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我国称为全世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威胁最大的国家。由于气候变暖和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加剧了农业自然灾害损失风险。不断扩大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威胁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成为日益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的理论创新开启了灾害风险管理的新视角和新方法。大量的理论和灾害实践表明,自然灾害不仅仅是“自然的”,更多表现为“社会的”,基于社会脆弱性视角研究风险管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相比于其他领域,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较为滞后。虽然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等为代表的社会性手段开始运用,但是,总体上系统性研究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理论和方法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围绕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社会脆弱性的评价和管理展开研究。要有效完成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课题研究有以下几个问题有待解决:第一,脆弱性及社会脆弱性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隶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如何对相关理论进行有效探索、耦合,进而使得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课题在学术上有较强的延续性和创新性;第二,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理念的内涵、特征、作用机理、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的有效挖掘,另外,以社会脆弱性为视角研究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优势如何体现;第三,如何探索一套适合我国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度量理论模型、指标体系和计量方法,在此基础上,相应的政策建议依据应该是哪些。一、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内涵及外延作了有效界定,并作好相应社会脆弱性视角下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成灾机理研究。在明确了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作用力机制内涵及三维承灾子系统外延的基础上,依据社会脆弱性研究范式从相应的农业子系统社会维度相关影响因素、应对方式、作用力机制等角度重新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成灾机理进行解构。强调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成灾机理并不是纯自然因素导致的,而相应的社会维度的影响因素作用空间巨大,且有进一步的挖掘。二是对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关键在于相应的理论模型构建、计量方法选择及指标的选取。本文借鉴已有社会脆弱性评价及管理理论成果,构建了相应的作用力机制评价模型和三维承载体子系统,在此基础上选择因子分析、熵权法及无条件分为数回归等计量分析方法,在此指导下为相应的作用力机制及子系统寻找有效合理的代理变量,测度出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并对相应的影响因素做出一定的评价与分析。三是设计出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路径与机制,体现社会脆弱性课题在社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强调“政府”、“市场”、“农户”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社会脆弱性管理的三大主要主体,各主体行为方式的增进及相互配合有利于提升了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功能。其中,以政府合理引导市场并与之形成有效合作是提高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整体管理水平最重要的行为方式。二、研究的主要结论一是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是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的有效手段。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内涵主要强调的是灾害社会维度的综合应对作用能力。主要体现为建立于灾害周期管理理论下的抵抗力、适应力、恢复力。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外延主要强调,以农业主体、农业环境、农业产业为主的三维承灾子系统。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成灾机理强调农业自身系统因具备社会维度各类因素所表现出的灾害综合应对和控制能力,以降低或扩大灾害对其造成整体损失风险的影响。基于社会脆弱性视角的解构有利于提高农业自然灾害风险成灾理论的全面认识,相应的管理也是对已有市场和政府灾害行为的有效兼容和补充。二是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各区域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农业及其相关子系统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都表现出长期下降趋势的优良性质,即农业及其相关子系统自然灾害应对能力逐年提高。通过对各地区的进一步实证研究发现,农业自然灾害社会应对能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即整体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水平上,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另外时间变化趋势上,东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水平提升速度高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三是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影响因素具有异质性特征。通过对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相关脆弱性影响因素除具有同质性外,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征:即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群体在灾害发生时更倾向于政府的有效帮扶手段来提高自身的灾害应对能力,而社会脆弱性较低群体更加依赖于市场及教育来提高自身灾害应对能力;另外随着市场和政府的有效介入、非农就业收入占比及教育水平的提升,会增进农户农业自然灾害的认知,从而提高其灾害应对能力。四是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的关键是建立政府引导型的市场机制。政府是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管理最重要的行为主体,政府可以通过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提供有效制度、科技、资金供给及“兜底”等手段,提高市场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应对介入的有效性。三、研究的主要创新一是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社会脆弱性研究视角引入,丰富和拓展了农业风险管理手段。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相应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形成与管理也必须结合自然和社会维度。但长期以来,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更多倾向于农业灾害的自然因素及特性,而相应的社会脆弱性研究被严重忽视。本文的研究聚焦于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问题,特别是深入研究社会脆弱性视角下的农业灾害成灾机理,创新了农业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视角,为农业风险管理的理论创新和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二是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分析和评价体系研究,构建了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的微观基础。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虽然在其他学科引起广泛重视,且在农业以外的领域也得到不断的运用和推广。但是,总体而言,社会脆弱性的理论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特别是相应的定量评价研究严重滞后。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领域的相关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研究在借鉴大量关于社会脆弱性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形成特征及管理学相关理论,构建了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相关子系统维度,设计出相应的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的社会脆弱性进行了动态评价。三是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影响因素分析,为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社会脆弱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本文对农业自然灾害社会脆弱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发现:相关脆弱性影响因素除具有同质性外,还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特征,此一结论可为农业风险脆弱性管理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2
,
本文编号:13204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046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