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ostatin对猪肌卫星细胞和脂肪来源干细胞成脂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Myostatin对猪肌卫星细胞和脂肪来源干细胞成脂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 出处:《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猪 脂肪来源干细胞 肌卫星细胞 高通量测序 Myostatin PPARγ MyoD
【摘要】:肌内脂肪含量影响着猪肉的感官品质性状(多汁性、嫩度和风味等),同时它也与人类的胰岛素耐受性等疾病密切相关。存在于肌肉中的两种干细胞群体(脂肪来源干细胞和肌卫星细胞)均具有分化为脂肪细胞的特性,但是肌内脂肪细胞主要来源于哪种细胞并未得到证实。Myostatin(MSTN)是由肌细胞分泌的、对肌肉生长起负调控作用的分泌性蛋白,属于TGF-β超家族。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结果表明,MSTN处理肌卫星细胞后其脂肪分化潜能受到抑制,但是MSTN处理后的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化潜能却未受到抑制,由此推测:肌内脂肪细胞可能主要来源于脂肪来源干细胞。但是,MSTN如何对这两种细胞的成脂分化发挥不同的调控作用的机制仍是未知的,肌内脂肪细胞主要来源于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推测也未得到证实。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论文主要开展两方面研究:首先用MSTN蛋白分别处理猪肌卫星细胞和脂肪来源干细胞,比较肌肉生长发育关键基因成肌分化因子1(myogenic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 MyoD)和脂肪发育关键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y, PPARy)在MSTN处理前后的表达情况;探讨MyoD对PPARy基因的调控作用。然后,猪肌卫星细胞和脂肪来源干细胞经MSTN处理48 h,利用高通量表达谱测序的方法筛选MSTN处理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影响细胞成脂分化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 MSTN对PPARy和MyoD基因表达量的影响首先用酶消化法分离猪的脂肪来源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DSCs)和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s, MSCs),然后分别通过免疫组化检测desmin和CD44的表达情况及油红O染色鉴定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示:成功分离了猪脂肪来源干细胞和肌卫星细胞。脂肪来源干细胞和肌卫星细胞经浓度为100 ng/mL MSTN分别处理0 h、24 h、48 h,然后检测PPARγ和MyoD在mRNA水平、蛋白水平及DNA甲基化水平上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脂肪来源干细胞中,MSTN处理24 h组与0 h组相比,JPARγ和MyoD的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变化,但是MyoD的表达量有上升的趋势;MSTN处理48 h组与0 h组相比,PPARy的mRNA水平显著性上升了2.76倍,MyoD的mRNA水平显著性上升了8.33倍:从0 h至48 h, PPARγ和MyoD的蛋白表达量持续增加,而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降低。在肌卫星细胞中,MSTN处理0 h至48 h的过程中,PPARy和MyoD的mRNA水平持续下降:与0h相比,24 h和48 h时的PPARy和MyoD的蛋白表达量减少,启动子甲基化水平上升。总之,在脂肪来源干细胞中MSTN促进了PPARy和MyoD的表达,并且与PPARγ相比,MyoD的表达量在mRNA水平上上升的时间较早(24 h)且上升的程度较高(8.332.76)。而在肌卫星细胞中MSTN抑制了PPARγ和MyoD的表达。表明,在两种细胞中MSTN对PPARγ和MyoD表达量的影响不同,进而影响了脂肪来源干细胞和肌卫星细胞的成脂分化。2.转录因子MyoD对PPARγ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脂肪来源干细胞中超表达MyoD基因显著性上调了PPARγ的表达,并且超表达组的脂滴沉积量及脂肪标记基因(aP2和C/EBPα)的mRNA表达量都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超表达MyoD增强了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而在肌卫星细胞中干涉MyoD基因显著性降低了PPARy的表达,同时细胞的成脂分化能力受到抑制。构建5个JPARγ启动子缺失片段,双荧光素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pGL3-PPARyP3的活性最高。转染MyoD超表达载体(pcDNA-MyoD)显著提高了缺失片段的荧光值。以野生型pGL3-PPARγP3质粒为模板,将预测的MyoD结合位点和E-box位点突变后与pcDNA-MyoD共转染,发现突变型质粒与野生型质粒相比其荧光活性显著性降低。EMSA和ChIP-PCR分别从体外、体内证明了MyoD可以直接结合到PARγ启动子区。3. MSTN处理猪ADSCs和MSCs后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功能分析猪脂肪来源干细胞和肌卫星细胞的MSTN处理组及各自的对照组于48 h时利用Trizol法提取细胞的总RNA,每组3个生物学重复共构建12个测序文库用于高通量表达谱测序。其中规定AM为脂肪来源干细胞MSTN处理组;AC为脂肪来源干细胞对照组;MM为肌卫星细胞MSTN处理组:MC为肌卫星细胞对照组。测序结果显示:AC与MC相比有257个差异表达基因(116个上调表达,141个下调表达):AM与AC相比有139个差异表达基因(37个上调表达,102个下调表达):AM与MM相比有741个差异表达基因(649个上调表达,92个下调表达);MM与MC相比有1640个差异表达基因(60个上调表达,1580个下调表达)。将AM/AC组差异表达基因及MM/MC组差异表达基因经GO功能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筛选与脂肪发育相关且在两个对比组中有不同的表达模式的差异基因,本研究中选择了两个基因(WISP2和KLF6)做后续的研究。油红O结果显示:超表达WISP2抑制了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而干涉WISP2则促进了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超表达KLF6促进了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成脂分化,而干涉KLF6则抑制了脂肪来源干细胞的成脂分化。结论:①在脂肪来源干细胞中,MSTN促进MyoD的表达,然后MyoD作为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到PPARγ的启动子区域并且对其转录活性起到促进作用,PPARγ的表达进而触发了细胞的成脂分化;而在肌卫星细胞中,MSTN抑制MyoD的表达,MyoD对PPARγ的促进作用中断,细胞的成脂分化也受到影响。②PPARγ和MyoD的表达受到启动子甲基化的影响。③WISP2和KLF6在MSTN处理两种细胞的过程中发挥着调控脂肪分化的作用。④肌内脂肪细胞主要来源于脂肪来源干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28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景恒;;脂肪来源干细胞与延缓衰老[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刘琳;张亚;周云;翟景梅;曹戌;;兔脂肪来源干细胞分离培养及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研究[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3 梁春;贺治青;刘星;刘焕波;姜其钧;吴建祥;潘晓明;任雨笙;李玫;吴宗贵;;糖基化终产物诱导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节律紊乱[A];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韦玉军;周建丽;郑震寰;龚锴;王爱军;敖强;公衍道;张秀芳;;体外共培养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分化为Schwann-like cell的方法研究[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5 梁春;贺治青;刘星;刘焕波;姜其钧;吴建祥;潘晓明;任雨笙;李玫;吴宗贵;;糖基化终产物诱导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节律紊乱[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贺治青;梁春;刘星;刘焕波;姜其钧;吴建祥;潘晓明;任雨笙;李玫;吴宗贵;;糖基化终产物通过RAGE-MAPK-NF-κB通路诱导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功能紊乱[A];第十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暨第五次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赵春华;孙昭;曹莹;韩钦;;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血液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A];中国微循环学会第五届中国微循环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8 盛玲玲;杜子婧;梁奕敏;李慧婕;李青峰;;脂肪来源的基质血管成分促进随意皮瓣血管化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自豪;富血小板血浆促进脂肪来源干细胞—支架复合物成骨的相关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张凤;Myostatin对猪肌卫星细胞和脂肪来源干细胞成脂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3 梁久龙;脂肪来源干细胞在整形外科的应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4 贺治青;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诱导人脂肪来源干细胞功能紊乱的机制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年
5 茅泳涛;血小板裂解液复合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6 马国涛;脂肪来源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大鼠的实验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年
7 王文加;人脂肪来源基质细胞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曹莹;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肝损伤中治疗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9 杨杰;诱导人乳腺脂肪来源干细胞向乳腺上皮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姜丽丽;脐带与脂肪来源干细胞生长特性及其心肌分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太强;脂肪来源干细胞转分化为涎腺腺泡样细胞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2 赵强;人脂肪来源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琦;脂肪来源干细胞旁分泌效应对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遵义医学院;2013年
4 马继中;羊膜负载脂肪来源干细胞修复大鼠皮肤缺损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彭华志;体外诱导脂肪来源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6 许其军;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上清液对裸鼠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石杰;人脂肪来源干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的实验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8 张诺;脂肪来源基质细胞的分离扩增及成脂肪诱导分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林奇;低氧预处理的人脂肪来源干细胞促进血管生成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0 蒋亚楠;脂肪来源基质血管组分结合胶原膜片在促进猪糖尿病溃疡愈合中的作用[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20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