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小麦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在籽粒形成中的遗传效应及全球育种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20:20

  本文关键词:小麦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在籽粒形成中的遗传效应及全球育种选择研究 出处:《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小麦 蔗糖合酶 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 单元型 千粒重


【摘要】:在我国小麦产量的提升主要归因于单产的提升,单产主要依赖三个因素,即亩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淀粉占到籽粒的65%到80%,因此淀粉合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麦的千粒重。在籽粒中,淀粉合成途径上的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是两个关键酶。本研究通过两个酶基因的单元型与产量性状(主要是千粒重)的相关性分析,寻找与高千粒重相关的单元型,并研究这些单元型在小麦育种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同源克隆获得6个小麦蔗糖合酶基因Ta Sus2-2A/2B/2D和Ta Sus1-7A/7B/7D,其中Ta Sus2-2A、Ta Sus2-2B、Ta Sus1-7A、Ta Sus1-7B编码区存在多态性位点,分别形成2、2、5、2种单元型。针对这些单元型分别开发了有效分子标记,并扫描群体。在348份我国小麦育成群体中,单元型Ta Sus2-2A-Hap-A的三年千粒重均极显著高于-Hap-G(P0.001),Ta Sus1-7B-Hap-T的三年千粒重极显著高于-Hap-C(P0.001),这两个优异单元型在我国小麦60多年的育种过程中比例提升了40%。通过近等基因系检测,发现Ta Sus2-2B-Hap-H与Ta Sus1-7A-Hap-1/2为优异单元型。在地方品种到育成品种的演化过程中,这些优异单元型的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近等基因系中,Ta Sus2-2A和Ta Sus1-7A的优异单元型在花后15天的籽粒中相对表达量高于非优异单元型,这与酶活测定结果相吻合。Ta Sus1-7A-Hap-1/2在地方品种及育成品种中的比例都超过95%,其非优异单元型的连续两个氨基酸变异可能造成该酶结合底物能力的下降;该基因可能在四倍体中就受到选择作用。上述四个基因的优异单元型在全球6个小麦产区的比例都很高,表明全球小麦育种对Ta Sus优异单元型的正向选择。2.同源克隆获得9个小麦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TaAGP-S1-7A/7B/7D、Ta AGP-S2-5A/5B/5D和Ta AGP-L-1A/1B/1D,其中Ta AGP-S1-7A和Ta AGP-L-1B编码区和启动子区均存在多态性位点,分别形成4种单元型。近等基因系检测发现Ta AGP-S1-7A-1/2和Ta AGP-L-1B-Hap-1/2/3与高千粒重关联,为优异单元型(-Hap-I)。开发了它们的有效分子标记,在我国微核心群体及育成群体中进行验证得到了相同的结论。Ta AGP-S1-7A非优异单元型的一个外显子突变造成了酶结合底物的不稳定;Ta AGP-L-1B非优异单元型-122处的SNP使启动子驱动能力下降,在转基因水稻中验证了该结论。在我国小麦育种过程中,两个基因优异单元型的比例均提升了50%以上,优异单元型组合也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Ta AGP-S1-7A可能在四倍体中受到选择作用。3.六种优异单元型(Ta Sus2-2A-Hap-A、Ta Sus2-2B-Hap-H、Ta Sus1-7A-Hap-1/2、Ta Sus1-7B-Hap-T、Ta AGP-S1-7A-1/2和Ta AGP-L-1B-Hap-1/2/3)组合在千粒重上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优异单元型数随育种过程逐渐增多,但最优组合的比例与欧美群体还有一定差距,表明我国小麦育种在这些基因上还有选择空间。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丽;金志强;徐碧玉;王家保;;芪合酶基因的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3期

2 苏世友;滕超;张维;陈明;;细菌Ⅲ型聚酮合酶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年06期

3 胡梦芸;张正斌;徐萍;;作物几种光合酶与抗旱节水的关系研究进展[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2期

4 张必弦;朱延明;来永才;胡小梅;李炜;李琬;毕影东;肖佳磊;张俐俐;;植物异黄酮合酶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02期

5 刘彦,叶和春,李国凤;一个新高产青蒿倍半萜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分析(英文)[J];Acta Botanica Sinica;2002年12期

6 胡小平;商文静;蔡文启;韩青梅;康振生;;芪合酶基因转化小白菜[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6年02期

7 生书晶;赵树进;;芪合酶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生物技术通报;2009年11期

8 姜倩倩;曹慧;;不同植物种类络合素合酶基因的特征分析[J];北方园艺;2013年21期

9 申海燕;李振秋;王红;马兰青;刘本叶;颜芳;李国凤;叶和春;;青蒿倍半萜合酶(环化酶)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07年06期

10 李英;陈仲;李昊;郭斌;王佳;安新民;;毛白杨蔗糖合酶基因PtSUS1的克隆及其表达模式分析[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彦婕;;棉花蔗糖合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刘艳霞;;ATP合酶亚基OSCP基因的克隆及表达研究[A];全国生化与分子药理学药物靶点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王伟;石青;朱平;欧阳涛;李农;程克棣;;中国红豆杉紫杉烯合酶cDNA分离、表达和鉴定[A];2001’全国药用植物与中药院士论坛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齐伟;段荔;李峻柏;;生物马达CF_0F_1-ATP合成酶的分子组装[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5 张玲玲;朱玉山;;P450酶特性研究进展与新型杂合酶的构建[A];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暨中国mes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祥娥;凌沛学;张天民;;巴斯德菌heparosan合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娄宝莹;张转;唐功利;周佳海;;越野他汀生物合成途径中环合酶的结构和催化机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陈祥娥;凌沛学;张天民;;Heparosan细菌合酶[A];中国药学会全国多糖类药物研究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张芳;崔建华;张西洲;;海拔5380m高原富氧室对人体运动一氧化氮及其合酶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李天骄;郑健;杨凯;冷平生;;百合花萜烯合酶基因的克隆[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宇;过表达苹果α-法尼烯合酶基因烟草早衰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2 侯健;小麦蔗糖合酶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在籽粒形成中的遗传效应及全球育种选择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邢三丽;神经细胞表面ATP合酶的鉴定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伟;一. 中国红豆杉紫杉醇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 二. 银杏二萜环化酶克隆的初步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5 曾小美;ATP合酶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在细胞光自养过程中的活性变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谭琳;芪合酶基因转化番茄产生白藜芦醇的研究[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2年

7 杭晓明;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8 陶美凤;两个Ⅰ型聚酮合酶功能结构域在异源宿主的表达[D];华中农业大学;1999年

9 王倩;聚羟基脂肪酸酯在大肠杆菌中的合成、降解以及分子改造[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闪;刺五加内生青霉鲨烯合酶基因的克隆和表达[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马成通;葫芦科栝楼属植物鲨烯合酶SS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李丽娜;虎眼万年青中蔗糖合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鉴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4 曾欣宜;基于全基因组分析的灵芝萜类合酶功能多样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5 邓可;基于转录组数据的阳春砂挥发性萜类合酶基因的挖掘[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刘田;F_1-ATP合酶的分离及其结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宁;F_0F_1-ATP合酶的纯化和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文燕;聚羟基脂肪酸酯合酶的初步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韩镇;嗜热杂合酶的设计、克隆表达与性质表征[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杨欢;Mito28,,一个线粒体F_1-ATP合酶新亚基[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208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08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f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