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黄土丘陵区油松和刺槐人工林地下生产力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2 22:20

  本文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油松和刺槐人工林地下生产力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细根生物量 生产力 生态化学计量 人工林 黄土高原


【摘要】:细根(直径≤2 mm)作为树木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分配和养分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碳循环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的主要来源,细根的研究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我国黄土高原生态系统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还缺乏对该区域地下根系生产力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系统研究。本研究针对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问题,以黄土丘陵区油松和刺槐林为对象,采用根钻法和内生长袋法相结合,研究人工林地下细根生产力及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和分布,阐明细根生产力和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因素,从而为研究区人工林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评估该区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油松和刺槐的细根生物量随季节和土壤深度的变化差异显著受温度和降水量变化影响,细根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5月,最小值出现在7月。在0 180 cm土层中,油松和刺槐的细根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于0 60 cm土层,且以0 20 cm土层的最大。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表明土壤温度对细根的垂直分布有显著影响。在细根生物量的构成方面,活细根生物量约占细根总生物量的70%以上。0 60 cm土层中直径≤1 mm细根生物量占细根总生物量的57% 65%,表明直径≤1 mm根系在细根中占有重要地位。(2)油松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随林龄增加显著降低,而刺槐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随林龄增加显著提高不同林龄油松细根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10年(653 g m-2)25年(589 g m-2)40年(433 g m-2),不同林龄刺槐细根生物量的大小表现为10年(107 g m-2)25年(278 g m-2)40年(478 g m-2)。不同林龄油松的细根生产力依次为10年(564 g m-2 a-1)25年(362 g m-2 a-1)40年(165 g m-2 a-1),不同林龄刺槐的细根生产力分别为10年(83gm-2a-1)25年(112gm-2a-1)40年(257gm-2a-1)。油松林的平均细根生物量和生产力高于刺槐林。这些结果表明了林龄和树种是影响森林细根生产力的重要因子。油松和刺槐林的细根周转率在10年(0.86和0.78a-1)显著大于25年(0.62和0.40a-1)和40年(0.38和0.54a-1),表明细根在幼龄阶段时的周转较快。在油松和刺槐林中,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细根生物量的大小与土壤的养分情况密切相关。当土壤容重增大时,细根生长受到限制,细根生物量减少。刺槐细根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3)油松和刺槐的细根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在不同土壤深度、不同林龄与树种间存在显著差异细根的碳(c)、氮(n)、磷(p)浓度在土壤上层较高,并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刺槐细根的c、n浓度和n:p值随林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油松和刺槐细根的p浓度和c:p值也受到林龄的显著影响。细根的c、n浓度和c:n值随林龄的变化特征与叶片是相同的。刺槐的细根n浓度为24.69 30.26gkg-1,远大于油松的细根n浓度(3.55 4.39gkg-1),表明刺槐作为固氮型树种,比非固氮型树种能获取更多的氮资源。刺槐细根c:n值(16.0)和c:p值(605.1)小于油松细根c:n值(123.4)和c:p值(806.3),刺槐细根n:p值(38.1)大于油松细根n:p值(6.8)。细根的c、n、p化学计量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土壤全磷和速效氮与油松细根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全氮和速效氮与刺槐细根c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p值与油松和刺槐的细根c:p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效n:p值和速效n:p值与刺槐细根n:p值呈显著正相关。(4)施肥处理对油松和刺槐细根生产力无显著影响,细根氮、磷浓度及氮磷比值在施肥处理后发生显著变化油松和刺槐的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率在3种施肥处理(n、p和n+p)后没有产生显著变化。10年油松的细根n浓度在施n、施p和施n+p之后分别比对照(3.55gkg-1)增加47%、44%和55%,40年刺槐的细根n浓度在施n、施p和施n+p之后分别比对照(30.26gkg-1)减少20%、16%和17%。10年和40年油松的细根p浓度在施n后分别比对照降低了9%和13%。10年刺槐的细根p浓度在施p和施n+p后分别比对照增加了58%和74%。40年刺槐的细根p浓度在施p和施n+p后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9%和43%。两种林龄油松的细根n:p值在进行施n处理后均显著增加(p0.05),两种林龄刺槐的细根n:p值在进行施p处理后显著降低(p0.05)。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91.254;S792.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秀琴;杨敏生;;刺槐资源的利用现状[J];河北林业科技;2006年S1期

2 白明虎;;刺槐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J];吉林农业;2011年05期

3 毛慧;;浅议国内刺槐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11年03期

4 杜振宇;张树岩;;刺槐抗逆性研究进展[J];山东林业科技;2012年03期

5 张树彬;胡振宇;聂新宇;杨海军;;刺槐在锦州市造林中的应用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2013年08期

6 Н.А.лохмотов;张廷桢;;乌克兰草原刺槐林的枯死和复壮意见[J];陕西林业科技;1976年06期

7 一杰;;谈谈生产单一刺槐蜜的问题[J];中国养蜂;1976年01期

8 赵世恒;龙新成;张庆连;;六省市刺槐考察报告[J];河南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9 夏祥云;;关于我省刺槐林经营管理的几点建议[J];河南林业;1985年03期

10 王洪基;;如何多收刺槐蜜[J];中国养蜂;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张江涛;允超;朱延林;;浅议国内刺槐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2 功能基因组时代的林木遗传与改良论文集[C];2009年

2 张敦论;张振芬;王方泉;;刺槐无性系育种研究[A];中国林木遗传育种进展[C];1991年

3 赵忠;曹扬;成向荣;王迪海;;刺槐根系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4 宋永芳;;发展速生刺槐林 培育林业新产业[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沈芳;贺康宁;张光灿;;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地刺槐的林木生产力和水分生产潜力[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6 卫三平;王力;;黄土丘陵区农林地SVAT系统水分传输模拟研究[A];山西省第十一届青年优秀水利科技论文选集[C];2012年

7 卫三平;王力;;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林冠的水文特征[A];山西省第十一届青年优秀水利科技论文选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田现增;河口区实施10万亩刺槐林恢复工程[N];东营日报;2012年

2 唐山市汉沽管理区农业局 郭香宝;人工改造灌状丛生刺槐成林技术[N];河北科技报;2006年

3 ;多倍体刺槐综合利用项目大有可为[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8年

4 记者 赵侠;陕西将适度增加刺槐成过熟林采伐指标[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杜鹏;百年老矿的生态复兴[N];黄石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泰君;陕西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碳固持特征与影响因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陈莉莉;黄土丘陵区油松和刺槐人工林地下生产力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年

3 史振华;晋西黄土区刺槐生长与降水量的关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4 郑元;刺槐光合生理特征与固碳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曹帮华;刺槐抗旱抗盐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6 袁存权;刺槐有性生殖过程及交配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7 刘江华;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生长特征及其天然化程度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年

8 周靖靖;刺槐林叶面积指数特征及其遥感影像反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杨芳绒;河南洛宁浅山区刺槐能源林生物量与热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10 张国君;饲料型刺槐优良无性系选育及其栽培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俊嫒;刺槐在呼和浩特市区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2 张雅丽;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刺槐种群动态分析[D];山西大学;2014年

3 李芳菲;刺槐人工林C、N、P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孙培峰;不同林龄刺槐人工林林分结构和土壤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韩跃;黄河三角洲混交林生长规律和土壤特性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张顺祥;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健康评价经营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史元春;兰州北山刺槐主要功能性状的坡向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红霞;黄土高原刺槐植物功能性状变化与环境适应的生态学意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徐海燕;安塞县刺槐林分结构与叶性状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10 姜丽娜;多花刺槐有性生殖生物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21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1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2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