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几种水平地带性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组成与演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7-12-23 01:00

  本文关键词:几种水平地带性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组成与演化特征 出处:《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水平地带性土壤 纳米颗粒 层状硅酸盐矿物 氧化物矿物 演化


【摘要】:粘粒矿物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具有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和活性高等特点,显著影响着土壤的物理、生物以及化学过程,其结构和类型的变化能够指示土壤的演化、环境的变迁。研究颗粒中粘粒矿物的地带性特点,对揭示我国土壤中粘粒矿物的演化规律及其成土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由北到南分布的主要地带性土壤(棕壤、黄棕壤、红壤和砖红壤)为对象,在分离出土壤中450-2000和100-450 nm的颗粒后,采用纳米粒子超过滤器(AUD)分离其无机纳米颗粒(25-100 nm),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不同粒径的颗粒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粒径颗粒的形貌和矿物结构的异同;阐明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类型、组合和演化特点;从纳米尺度揭示我国水平地带性土壤中粘粒矿物演化的地带性特点,以丰富土壤纳米化学和土壤矿物的理论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由北到南,花岗岩和片麻岩发育的土壤存在脱硅富铝化的现象,土壤中2:1型粘粒矿物的含量逐渐减少,而1:1型粘粒矿物和铁氧化物的含量逐渐增加,并出现三水铝石。棕壤和黄棕壤中的粘粒矿物为蛭石、层间羟基矿物(HIV)、伊利石-蛭石混层矿物(I-V)、伊利石、高岭石、高岭石-2:1间层矿物(KIMs)和蒙脱石。红壤中粘粒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HIV(和少量蛭石)、伊利石-HIV混层矿物(I-HIV)、三水铝石。砖红壤中粘粒矿物为高岭石、伊利石和三水铝石。供试土壤均存在针铁矿和赤铁矿,棕壤以赤铁矿为主,其它土壤以针铁矿为主。(2)随着颗粒粒径减小,棕壤和砖红壤中的矿物颗粒边缘变得模糊,层状堆垛减少。棕壤450-2000 nm颗粒主要呈片状,少量细条状;棕壤25-100 nm(纳米颗粒)矿物颗粒主要为无规则的、密集排列的、锯齿边缘的片状颗粒。砖红壤450-2000 nm颗粒主要呈分散排列的多边形片状和杆状,片状颗粒的边数在4-6之间;砖红壤纳米颗粒主要呈条状、椭圆和多边形片状。在原子力显微镜图谱中,砖红壤450-2000 nm颗粒的高度约为100和200 nm,纳米颗粒高度约为6 nm;相比450-2000 nm颗粒,砖红壤纳米颗粒的形貌大小更加均一,并具有较多规则形貌的颗粒。(3)随着颗粒粒径减小,供试土壤存在脱硅、富集铁铝的现象,其硅铝率呈降低的趋势。此外,由北到南,纳米颗粒中硅铝率同样呈降低的趋势,晶形铁呈增加的趋势。随着颗粒粒径减小,粘粒矿物由2:1型向1:1型转变以及由三八面体向二八面体转变;由北到南,纳米颗粒中粘粒矿物均以二八面体矿物的演化为主,并由2:1型向1:1型转变。相比450-2000和100-450 nm颗粒,纳米颗粒经受更为强烈的风化作用,其主要粘粒矿物均为高岭石(和KIMs)和伊利石。棕壤纳米颗粒中高岭石(和KIMs)和伊利石的含量分别为45%和55%;黄棕壤、红壤和砖红壤纳米颗粒中高岭石(和KIMs)的含量依次为94、85和86%,伊利石含量在3-9%之间。此外,黄棕壤和红壤纳米颗粒中还分别存在少量蛭石(4%)和HIV(5%);红壤和砖红壤纳米颗粒中存在少量三水铝石(5%)。红壤中HIV主要存在于表层土壤450-2000和100-450 nm颗粒中,其层间物质主要为羟基铝。(4)随着颗粒粒径减小,伊利石和高岭石的结晶度均存在降低的趋势;由北到南,纳米颗粒中伊利石结晶度降低而高岭石结晶度增加。伊利石的Weaver指数在纳米颗粒中达到最低,而伊利石的Kübler指数和积分宽度(IB)在纳米颗粒中达到最高。大部分颗粒中伊利石化学指数(ICI)低于0.4,主要以物理风化为主。高岭石d001和d002的FWHM值均在纳米颗粒中达到最大,平均结晶直径(MCD)、平均层数(ALN)和HB指数在纳米颗粒中达到最小。随粒径减小至纳米尺度,高岭石脱羟基温度降低了7-17oC。高岭石表面羟基和八面体中AlO6层的减少从而导致其在纳米颗粒中的结晶度降低。(5)棕壤和砖红壤颗粒中伊利石均存在高密度的缺陷,其转变过程为层-层的替换的固相转变。棕壤450-2000和纳米颗粒中伊利石的缺陷主要来自其晶格条纹的边缘位错和螺旋位错。砖红壤450-2000 nm颗粒中伊利石的缺陷主要来自其晶格条纹的边缘位错,而砖红壤25-100 nm颗粒中伊利石的缺陷主要来自螺旋位错。棕壤450-2000 nm颗粒中存在伊利石和蛭石、伊利石和和高岭石混合排列的晶格条纹;棕壤纳米颗粒中存在蛭石和高岭石混合排列的条纹。(6)纳米颗粒中层状硅酸盐矿物主要继承大颗粒(450-2000和100-450 nm)中已有的次生矿物。不同粒径颗粒间粘粒矿物的演化过程为:首先是较大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破碎成小粒径的层状硅酸盐矿物,然后2:1型向1:1型层状硅酸盐矿物演化。由北到南,纳米颗粒中粘粒矿物演化序列为:伊利石→蛭石→HIV→高岭石(和KIMs)→三水铝石。相比450-2000和100-450 nm的颗粒,纳米颗粒的矿物演化过程中不存在蒙脱石、伊利石-HIV混层矿物(I-HIV)等膨胀性矿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徐胜光;砖红壤磷的有效性研究[J];生态环境;2003年02期

2 袁建平;毕华;余天虹;唐本安;陈春福;邓广强;;海南岛砖红壤中稀土元素含量及垂直分布特征[J];土壤;2008年02期

3 刘朝端;“砖红壤”一词值得商榷[J];土壤通报;1982年03期

4 钟继洪,郭庆荣,谭军,廖观荣,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桉林-砖红壤水分性能特征研究[J];土壤与环境;2002年02期

5 林清火,罗微,林钊沐,茶正早;磷肥在砖红壤中淋溶特征的研究初报[J];热带作物学报;2004年01期

6 李成保,徐仁扣,季国亮;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砖红壤动电性质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4年05期

7 赵志忠;唐少霞;许德如;毕华;;海南岛东部地区砖红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纵向分异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8 王军广;李晨晨;赵志忠;赵广孺;毕华;张忠伟;;海南岛砖红壤中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杨杰文;钟来元;郭荣发;周鸿凯;;草酸对砖红壤的还原-溶解及其与磷素释放的耦合关系[J];环境科学研究;2010年10期

10 郭海超;周杰;罗雪华;王文斌;吴小平;;海南胶园不同母质发育砖红壤磷素形态特征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淑仪;蓝佩玲;廖新荣;徐胜光;;砖红壤磷素固定的特殊机理及抑制磷素固定作用的研究[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2 毕华;王薛平;刘强;赵志忠;杨元根;朱维晃;;海南岛花岗岩砖红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A];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史云峰;赵牧秋;张丽莉;;双氰胺在砖红壤中硝化抑制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成保;王玉军;王令祥;周东美;;用Wien效应研究有机修饰对土壤粘粒与吸附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鹏;赵志忠;王军广;张忠伟;鲁双凤;金联平;;海南岛西部干旱区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A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赵志忠;毕华;刘强;;海南岛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Pb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效应[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林清火;林钊沐;罗微;茶正早;;氮肥品种对砖红壤中NO_3~--N淋溶特征的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8 陈洁;李就好;陈阳;吴卫熊;李雅楠;;地下滴灌条件下砖红壤水分入渗特性试验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黄海琴;甑文斌;周衡稀;李就好;;砖红壤蒸发条件下水分运动试验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10 赵志忠;毕华;;海南岛砖红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环境效应[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海南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毅;几种水平地带性土壤颗粒中粘粒矿物的组成与演化特征[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2 黎作鹏;体域纳米网络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3 张正飞;一维氧化钨纳米材料无催化剂生长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4 刘敬东;铜纳米颗粒合成及其低温烧结互连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谷志远;基于纳米线的光学微腔和纳米激光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潘金彬;生物活性蛋白导向简易构建新型高效安全的纳米探针用于肿瘤的诊疗[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7 戴清源;基于乳清分离蛋白修饰的低环境敏感型纳米颗粒构建与稳定机制[D];江南大学;2017年

8 刘洋;多功能纳米胶束体系联合声动力与化疗靶向治疗肝癌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7年

9 任勃;镍钴基氧化物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4年

10 赵婕;基于单根金属氧化物一维微/纳米线的双电极结构器件的性能研究[D];南昌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龙宇;橡胶树保水缓释肥研制及性能评价[D];海南大学;2015年

2 林清火;砖红壤中氮钾的淋溶特征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4年

3 王薛平;海南岛花岗岩类砖红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杰;磷矿粉在砖红壤及橡胶树幼苗根际中溶解转化特性研究[D];海南大学;2013年

5 闫良;不同母质发育的砖红壤中氮、钾垂直运移特征初步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6 程永毅;基于XRD法对紫色母岩及土壤中层状硅酸盐矿物的鉴定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朱笑天;金纳米棒的制备与修饰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8 线琳;豆科绿肥对砖红壤磷、钾含量影响的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9 李艳;施用豆科绿肥对砖红壤酸度及交换性能的动态影响[D];海南大学;2011年

10 周俊;土壤粘粒与离子间的平均结合自由能及其测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21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1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f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