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控释尿素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的养分高效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3 10:01

  本文关键词:控释尿素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的养分高效利用研究 出处:《山东农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控释尿素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氮素利用率 土壤肥力 经济效益


【摘要】:控释氮肥能够调控养分释放,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成为解决化肥问题理想的选择。目前市场上控释氮肥种类繁多,施用效果良莠不齐,选择合适的控释氮肥类型及施用方法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的重要前提。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是农业实际生产中常采用的施肥方式,既达到了控制养分释放的效果,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研明其对作物的增产机理以及长期施用的效果可为控释氮肥在小麦、玉米上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本文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下,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试验站,通过7年的连续池栽定位试验,以普通尿素分次施肥为对照,研究了树脂包膜尿素、硫包膜尿素和硫加树脂包膜尿素在田间条件下的氮素释放特征以及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氮素利用率、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在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试验站,通过2年定位大田试验研究了控释掺混尿素一次性基施对小麦、玉米生长、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在山东省桓台县华北集约化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利用8年长期定位大田试验研究了长期一次性基施控释掺混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表观平衡、土壤养分状况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包膜类型控释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生化性质的影响控释尿素的田间养分释放特征除了受包膜材料的影响以外,还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因此在选择合适的控释肥种类时还应考虑到作物的生育期和种植区的土壤温度状况。3种不同包膜类型控释尿素中,硫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速率最快,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次之,树脂包膜尿素的养分释放速率最为缓慢。与普通尿素分次施用相比,长期一次性基施3种不同包膜类型控释尿素的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显著增加4.9%~11.5%和7.3%~13.0%,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8.7%~34.4%和65.9%~80.3%,其中硫加树脂包膜尿素施用效果最佳,小麦、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1.5%和13.0%。即使控释尿素在减少施用量30%的情况下,其获得的小麦、玉米产量与全量普通尿素相比无显著差异。控释尿素能够显著增加小麦、玉米生育中后期土壤的硝铵态氮含量,一次性基施控释尿素满足了小麦、玉米各生育期尤其是生育关键期对氮素的需求。另外,控释尿素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能够显著提高耕层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缓解土壤酸化。控释尿素在提高土壤酶活性方面优于普通尿素,其中硫加树脂包膜尿素和硫包膜尿素施用效果优于树脂包膜尿素。2控释掺混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控释掺混尿素的氮素释放规律能够与小麦、玉米的氮素吸收相吻合,并且两者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2年试验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控释掺混尿素较普通尿素分次施用,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显著增加4.8%~16.8%和4.0%~21.0%,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33.7%~56.4%和16.7%~48.5%,年平均净收益增加14.5%~19.9%。即使控释掺混尿素在减氮1/3的情况下,其获得的小麦、玉米产量与常量普通尿素相比无显著差异,而普通尿素在减氮1/3的情况下,与全量施肥相比,小麦、玉米产量分别显著降低6.4%~11.1%和7.2%~9.4%。施用控释掺混尿素显著增加了小麦有效穗数、小麦穗粒数及玉米行粒数,对小麦千粒重、玉米穗数和玉米穗行数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控释肥掺混尿素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和增加玉米的行粒数实现的。控释掺混尿素显著增加了小麦、玉米生育中后期耕层土壤的硝铵态氮含量。在玉米收获期,控释掺混尿素较普通尿素可显著提高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有效减少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施用控释掺混尿素能够有效显著提高玉米植株的株高、茎粗以及玉米生育中后期叶片的叶绿素SPAD值,提高玉米在生育中后期的光合能力。3长期施用控释掺混尿素对小麦、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表观平衡、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8年的连续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相同施氮量的常规尿素分次施肥相比,长期一次性基施控释掺混尿素小麦、玉米多年平均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2%~11.9%和6.8%~9.8%,农田经济效益提高15.4%~21.8%,小麦、玉米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35.7%~37.6%和13.2%~14.3%。控释掺混尿素较普通尿素可提高0-60 cm土层的土壤硝铵态氮含量,有效减少硝态氮向60-200 cm土层的淋溶。与相同施氮量的常规尿素分次施肥相比,控释掺混尿素的氮素表观损失量减少6.8%~11.3%。长期一次性施用普通尿素显著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阳离子(Ca2+和Mg2+)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土壤pH,导致土壤酸化。与常规尿素分次施肥相比,长期一次性基施控释掺混尿素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的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3;S51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岩;董文旭;陈素英;李嘉珍;陈拓;胡春胜;;连续施用控释肥对小麦/玉米农田氮素平衡与利用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S2期

2 杨晓梅;尹昌斌;李贵春;南云不二男;;氮肥减量及秸秆替代过量氮肥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素淋失风险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年07期

3 周伟;吕腾飞;杨志平;孙红;杨莨杰;陈勇;任万军;;氮肥种类及运筹技术调控土壤氮素损失的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6年09期

4 靳海洋;蒋向;杨习文;贺德先;;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思考与秸秆多途径利用商榷[J];中国农学通报;2016年09期

5 梁钢;梁林洲;董晓英;沈仁芳;;控释肥料在华北潮土小麦 玉米轮作体系中的施肥效应[J];土壤;2016年01期

6 王敬国;林杉;李保国;;氮循环与中国农业氮管理[J];中国农业科学;2016年03期

7 张婧;夏光利;李虎;朱国梁;牟小翎;王立刚;黄诚诚;江雨倩;;一次性施肥技术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1期

8 张务帅;陈宝成;李成亮;张民;王淳;张明远;房路瑶;;控释氮肥控释钾肥不同配比对小麦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5年03期

9 谢迎新;刘园;靳海洋;王晨阳;朱云集;郭天财;贺德先;;施氮模式对砂质潮土氨挥发、夏玉米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5年02期

10 刘敏;宋付朋;卢艳艳;;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氮素平衡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剑波;硝化抑制剂DMPP对氮素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2 陈剑秋;几种新型缓控释肥工艺及养分释放特征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3 蒋静艳;施用不同缓/控释氮肥对旱地—作物系统N_2O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王秀斌;优化施氮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氮素循环与平衡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5 崔振岭;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优化氮肥管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务帅;控释氮钾肥配比及施肥方式对玉米、小麦生长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孙云保;控释氮肥定位试验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伟;控释掺混肥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4 苏岚;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5 刘明;控释肥树脂残膜降解动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6 王川;施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7 刘新宇;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化肥氮后效及去向定量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旭;我国主要农业生态区粮食作物化肥增产效应与养分利用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赵斌;不同控释复合肥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生理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10 丁新泉;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的氨挥发[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234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34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45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