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烟草靶斑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

发布时间:2017-12-23 11:41

  本文关键词:烟草靶斑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抗菌物质的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 出处:《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烟草靶斑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淀粉酶产色链霉菌 发酵条件优化 萃取与纯化 化合物的鉴定 作用机制


【摘要】:烟草靶斑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重要叶部病害。链霉菌能够产生多种类型环境友好型的次生代谢产物,这些次生代谢产物是农用抗生素潜在的来源。本文对烟草靶斑病菌进行了生防菌株的分离筛选与鉴定、发酵条件优化、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以及抗病机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活体平板测定法共获得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12株,通过复筛发现菌株Stl-9、TA1123、9407、128、163和330等6株菌株对立枯丝核菌均有较稳定的抑菌活性,其中菌株TA1123的抑菌效果最好,并且该菌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通过传统分类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TA1123进行了分类鉴定,最后将该菌株命名为淀粉酶产色链霉菌变种(Streptomyces var.diastatochrmogenes),Gene bank 登录号为KX852460。3.为了提高代谢产物产量,通过响应面法对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250mL三角瓶装液量为55mL,转速为165rpm,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 6.8,接种量为7%。花生饼粉,可溶淀粉,氯化钠,酵母抽提物和硫酸铵是发酵培养基最重要的组成因子;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花生饼粉4.88%,可溶淀粉4.40%,氯化钠0.52%,酵母抽提物0.47%,硫酸铵0.0360%。深层发酵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糖量减低,代谢产物总含糖量随之降低,氨基氮含量也随之下降。4明确了拮抗菌发酵液的理化性质:发酵液在不同对酸、碱、温度、紫外线和光照条件下活性稳定。开展了活性成分分离、纯化技术研究。溶剂萃取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溶剂是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圈直径达52mm。发酵液通过萃取、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气质联用对不同活性组分进行了结构鉴定。鉴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得到27个化合物,大部分为芳香族的衍生物。其中二十烷(C20H42)和酞酸二丁酯(C16H22O4)是主要活性组分,关于两种组分有抗真菌活性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此外,吗啡烷、7,8-二脱氢-4、5-环氧树脂-17-甲基-3、6-(三甲基硅烷基)氧、十六甲基环八硅氧烷、十八甲基环九硅氧烷、苯甲酸等也是活性组分主要物质。5.本文对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烟草靶斑病菌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萃取物浓度从1×10-4 mM增加到7×10-4 mM时,活性组分对菌丝生长抑制率达96%,菌核形成受到抑制,菌核形成从71.73%减少至0%,病害防效从88.22%上升到97%。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进一步表明,抗真菌组分能有效抑制担孢子的形成。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发现抗真菌组分能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结果显示,内源性ROS生成能导致病原菌氧化损伤。本研究首次研究了活性组分对立枯丝核菌的作用机制。6.将乙酸乙酯萃取物处理烟草,通过液相二级质谱对烟草叶片的新陈代谢足迹进行了测定,以未用萃取物处理为对照。结果显示,萃取物能够诱导外源活性氧迸发导致烟草提高免疫能力从而保护寄主。另外,萃取物还能够通过改变烟草叶片的代谢以达到提高寄主抗病能力。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烟草经过处理后,能够产生氨基酸(L-半胱氨酸,N,S二(三氟乙酰基)三甲基酯)、哺乳动物类固醇(5α-雄烷-3α,17β二元醇),黄酮类物质(芦丁),胺和氨化物等物质,证明活性组分能改变烟草叶片的代谢从而提高烟草的抗病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435.72;S4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永鸿;;用链霉菌生产重组产品更引入注目[J];生物技术通报;1986年02期

2 蔡华静,文英,涂国全;链霉菌702所产生物活性物质稳定性测定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3 朱祥瑞,徐俊良;家蚕丝素固定化链霉菌的制备方法及其一般性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3年01期

4 袁敏,薛秀园,涂国全;链霉菌702所产抑真菌物质理化性质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沈会芳;林壁润;谢双大;张晓勇;;近海海泥链霉菌的分离方法[J];中国生物防治;2007年S1期

6 李玉彬;钱晓璐;;链霉菌育种方法与作用机制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5期

7 付雯;张晓勇;;链霉菌的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8 林钧安;于贵瑞;;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向日葵、玉米、大豆连作土壤近根区链霉菌区系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1985年02期

9 熊智强;涂晓嵘;涂国全;;链霉菌702菌落形态对其所产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杜茜;张红丹;张正坤;陈光;李启云;;链霉菌769接合转移体系的建立[J];吉林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和平;刑仁昌;吴红宇;郑应华;;空间效应对红多孢链霉菌的影响[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邓名荣;郭俊;朱红惠;;粤蓝链霉菌中聚酮合酶基因的初步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邓名荣;郭俊;朱春华;朱红惠;;粤蓝链霉菌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黄璐瑶;江雅莉;李爱英;;来自天蓝色链霉菌的一个小调控蛋白的研究[A];2013年湖北省暨武汉微生物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周敏;覃重军;;天蓝色链霉菌基因组的改造工程[A];2010年第四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荣晓莹;郭银平;黄英;;多位点序列分析及聚酮合酶应用于链霉菌系统学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田宇清;谭华荣;;一个非常规的应答调控因子在天蓝色链霉菌孢子形成的不同阶段控制分化的进程[A];第二届中国青年学者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梅;王磊;;细胞色素P450与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桂敏;周秀芬;邓子新;;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基因在抗生素产生菌—链霉菌中的表达[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袁红莉;王风芹;陈文新;;微生物降解法提高褐煤中黄腐酸的含量[A];第九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郑晓春;英破译蓝色链霉菌基因[N];科技日报;2002年

2 王小龙;蓝色链霉菌中筛选出活性基因簇[N];科技日报;2010年

3 ;中比菌类合作研究[N];科技日报;2000年

4 王迪;细菌抗癌引人注目[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月月;工业链霉菌中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的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2 Taswar Ahsan;烟草靶斑病菌拮抗链霉菌的筛选、抗菌物质的鉴定及作用机制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7年

3 尚广东;牲畜链霉菌调节基因的克隆及生技霉素稳定型基因工程菌的构建[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4 黄曦;链霉菌FR-008与灰色链霉菌IMRU3570及其代谢产物的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1999年

5 张华;人的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受体I型(hsIL-1RI)在链霉菌中的表达[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9年

6 王骏;链霉菌产生的新型纤溶酶的纯化、性质和基因克隆的研究以及溶栓机制的初步探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7 张渤;位点特异性重组在链霉菌的遗传改造及抗生素基因簇的克隆上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8 姜自彬;人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基因在链霉菌及甲醇酵母中的克隆表达及分离纯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2年

9 刘天罡;南昌链霉菌中聚醚抗生素释放机制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刘春平;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KDR)在链霉菌和大肠杆菌的克隆表达及其抑制剂筛选模型的构建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昌鑫;变铅链霉菌基因磷硫修饰蛋白DndE的表达纯化与结晶初步探讨[D];扬州大学;2015年

2 徐钟;利用转座诱变研究天蓝色链霉菌A3(2)的功能基因组[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田淑翠;产谷氨酰胺转胺酶的茂源链霉菌的诱变筛选和发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鹿小诗;拮抗冬枣黑斑病链霉菌K14固态发酵和菌剂的初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5 陈维斌;恰塔努加链霉菌L10中Ⅱ型硫酯酶生物学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成雪晴;藤黄生孢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初探[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陈宏;链霉菌BOR-0331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Borrelidin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8 路丹丹;一株拮抗链霉菌的筛选及活性物质鉴定[D];中国计量大学;2016年

9 马腾博;灰色链霉菌胰蛋白酶基因在变铅青链霉菌及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D];江南大学;2013年

10 李亚南;基于代谢组学的始旋链霉菌代谢产物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37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37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6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