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杂草与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与病原菌毒性变异中的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禾本科杂草与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与病原菌毒性变异中的作用研究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小麦 条锈菌 禾本科杂草 转主寄主 毒性变异 病害循环
【摘要】: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通过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具有流行暴发成灾的特点,常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是严重影响我国小麦安全生产的重大生物灾害。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控小麦条锈病最经济而有效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新小种的产生,常导致品种在数年内便迅速丧失抗病性,失去利用价值。生产实践研究表明,毒性变异是导致新小种产生的根本原因。小麦条锈菌是严格的专性寄生真菌,只能依靠活的寄主存活和繁殖,夏孢子是其进行传播危害的主要孢子类型。除主要危害小麦外,还可侵染多种禾本科草(简称禾本科杂草)。尽管我国禾本科杂草与小麦条锈菌的关系有所研究,但是禾本科杂草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不清楚。因此,明确禾本科杂草与条锈病发生的关系,对我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与病害传播及防治十分重要。毒性变异产生新小种是引起小麦条锈病流行最重要的因素。早期研究表明,突变、异核(体细胞)重组和有性生殖均可导致毒性突变。然而,由于小麦条锈菌的有性生殖长期以来,一直是未知的。近年来,随着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小檗的确定,证实我国多种野生小檗是小麦条锈菌的转主寄主,发现自然条件下我国小麦条锈菌在野生小檗上可以完成有性生殖。本研究通过对小麦条锈菌越夏区受侵染禾本科杂草和2013年自然发病小檗进行小麦条锈菌的分离、毒性测定,为揭示我国越夏易变区成因和条锈病的防控新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禾本科杂草是条锈菌的重要越夏寄主,并提供菌源引起小麦秋苗发病。调查发现小麦条锈菌重要越夏区甘肃禾本科杂草早熟禾、肥披碱草、披碱草、冰草、鸭茅草分布广泛,条锈病发生普遍。从条锈菌侵染的禾本科杂草早熟禾、肥披碱草、披碱草、冰草、鸭茅草上均分离获得小麦条锈菌,分离比例分别为1.57%、3.82%、22.22%、6.78%、7.69%,未从狗牙根上分离到条锈菌。2.对从杂草上分离的311个初始小麦条锈菌菌系随机选择回接对应的早熟禾、披碱草、肥披碱草、冰草,其中早熟禾、披碱草和肥披碱草回接禾本科杂草成功,且能产生极少的冬孢子,冰草未回接成功。表明分离得到的菌系确实来自该禾本科杂草。本实验采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3,CYR32,CYR31,CYR29,CYR23和CYR17接种于早熟禾、披碱草、肥披碱草、冰草,结果表明仅有CYR29成功侵染早熟禾和肥披碱草,冰草和披碱草接种未成功。3.再次获得了自然条件下存在条锈菌有性生殖的证据,表明小檗在小麦条锈病的病害循环中起作用。从来自甘肃、陕西、西藏和新疆的6种小檗(短柄小檗、假豪猪刺、堆花小檗、陕西小檗、刺黄花和黑果小檗)的9297个锈子器共分离获得16个小麦条锈菌菌系。其中两个菌系与已知小种CYR32在中国鉴别寄主上的毒性谱相同。4.自然条件下,条锈菌进行有性生殖发生明显的毒性变异,产生新小种。分离自感病小檗的16个菌系中,除两个为已知小种CYR32外,其余14个新菌系;16个菌系的单孢菌系经单基因系测定共产生88个致病类型,发现CYR32在单基因系上毒性发生分化,表明中国鉴别寄主对中国小种的鉴定能力值得商榷。单基因系鉴定结果显示,小檗分离的单孢菌系中未发现对Yr5,Yr10和Yr15有毒性的;对YrTr1,Yr24和Yr27的毒性频率非常低(3%);对YrSP,Yr9,Yr28和Yr2毒性频率较低(13.6%-28.0%);对Yr7,Yr17,Yr8和YrExp2的毒性频率中等(33.1-48.3%);对Yr6,Yr44和Yr25的毒性频率较高(52.5%-72.9%)。本研究认为越夏区禾本科杂草是条锈菌重要的越夏寄主,并为越夏区小麦条锈病的秋季发生提供菌源,在条锈病的维持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自然条件下,我国小麦条锈菌存在有性生殖,转主寄主小檗在与条锈菌毒性变异中起重要作用并参与条锈病病害循环。为揭示我国越夏“易变区”成因和条锈病的防控新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5.121.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飞舟;冯小军;文耀东;王保通;支小明;康振生;;2004-2011年陕西省小麦条锈菌越夏范围研究初报[J];麦类作物学报;2012年04期
2 韩冰;曹远银;蔺瑞明;徐世昌;;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7期
3 王阳;王美南;张如佳;徐长刚;冯强;李振岐;;基因枪法转化基因在小麦条锈菌中的瞬时表达[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6期
4 张如佳;王阳;王美南;井金学;李振岐;;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郑文明;康振生;蒋士君;陈长卿;;小麦条锈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6 段金省;万信;赵建厚;李金章;;陇东地区越夏小麦条锈菌等级的气象预报[J];中国农业气象;2008年04期
7 张洪;丁可;裴国亮;郭军;康振生;;小麦条锈菌胞质游离钙离子动态检测方法的建立[J];菌物学报;2010年01期
8 贾秋珍;金社林;曹世勤;骆惠生;金明安;张勃;;警惕小麦条锈菌条中33号的流行与危害[J];甘肃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9 庄华;岳海梅;郑文明;王晓杰;康振生;;小麦条锈菌大片段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研究[J];菌物学报;2011年05期
10 黄雪玲;冯浩;康振生;;小麦条锈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中内参基因的选择[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静秋;陈万权;刘太国;刘博;高利;;小麦条锈菌群体对温度敏感性初步研究[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如佳;井金学;;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国田;薛晓丹;刘博;张永红;黄丽丽;康振生;;小麦条锈菌角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卢丽丽;张如佳;王阳;王美南;井金学;康振生;;小麦条锈菌白化菌系的遗传转化[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军;代西维;许金荣;王玉林;白鹏飞;刘富荣;段迎辉;张洪;黄丽丽;康振生;;小麦条锈菌MAPK基因PsAMPK1的克隆和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庄华;岳海梅;郑文明;王晓杰;康振生;;小麦条锈菌大片段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马丽杰;乔佳兴;胡小平;;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的分子流行学基础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保通;康振生;李高宝;李强;王芳;;感染“中四”小麦条锈菌新菌系的发现[A];中国植物病理学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阳;张茹佳;王美南;井金学;李振岐;;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郑作良;陈万权;刘太国;高利;刘博;;小麦条锈菌冬孢子产生的温度因子研究[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成玉林;小麦条锈菌致病相关基因鉴定及其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马丽杰;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的分子流行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潘阳;基于双重Reai-time PCR对潜育小麦条锈菌的田间宏观定量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4 王志艳;禾本科杂草与小檗在小麦条锈病发生与病原菌毒性变异中的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陈长卿;中国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陆宁海;中国西北越夏区小麦条锈菌分子流行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阳;小麦条锈菌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明菊;云南省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9 曹丽华;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分子标记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10 孟亚雄;8个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小种(致病类群)遗传差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焦敏;小麦条锈菌担孢子、夏孢子与小檗、小麦互作的组织学及细胞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阳;小麦条锈菌MADS box转录因子PsMcm1的鉴定和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付平;新疆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和分子多样性分析及与中国西部其他流行区间的关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樊玉;鄂西北小麦条锈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寄生适合度测定[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强;小麦条锈菌细胞壁相关基因的寄主诱导转基因沉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6 何付新;利用RNAi技术研究小麦条锈菌候选关键蛋白激酶基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曼;小麦条锈菌脂肪酶基因PsLIP1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郑大勇;西南地区小麦条锈菌群体毒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9 王建锋;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小麦条锈菌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如佳;基因枪介导小麦条锈菌毒性突变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257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5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