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菜的遗传多样性及连锁图谱构建
本文关键词:金花菜的遗传多样性及连锁图谱构建 出处:《扬州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金花菜 遗传多样性 遗传连锁图谱 比较图谱 QTL
【摘要】:苜蓿属(Medicago)大约有87个种,包括了最重要的豆科牧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在畜牧业生产和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 L)属豆科苜猜属一年生苜蓿,由于低光周期敏感性和春化性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金花菜除能固定大气中的N2,生产出高质量的牧草外,还具有土壤修复、培肥地力、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牧草、饲料、绿肥、草地农业系统、冬季覆盖作物和救荒牧草等领域。除此之外,金花菜还有很多优良的农艺性状:如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持久性、良好的冬季生长能力和耐放牧等,可用于过度放牧或焚烧后退化草场的恢复,被认为是苜蓿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金花菜作为绿色有机食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政府的重视,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花菜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总产不断增加,加工产品也越来越丰富,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多用途豆科牧草。相比快速发展的产业化进程,金花菜的遗传育种工作明显滞后,生产上仍以地方乡土品种为主,缺乏品质优良的高产品种,生产中存在诸多问题尚待解决。开展金花菜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图谱构建无论是对金花菜的品种选育,还是对其他一年生苜蓿,乃至在多年生紫花苜蓿的理论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不同来源的5份金花菜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40℃)条件下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种子硬实是限制金花菜萌发的主要因素,不同来源金花菜种子的硬实度差异较大,破除种皮可明显提高金花菜的萌发率;金花菜种子在20℃时萌发率最高,40℃时不能萌发,25℃时幼芽生长最快。(2)不同来源的金花菜在株高、分枝数、叶长、叶宽和刈割产量上普遍存在差异。金花菜草产量与第二次刈割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刈割茬次间存在补偿作用。金花菜的主要农艺性状对草产量的影响以第二次刈割产量最大,其后依次为株高、第三次刈割产量、第一次刈割产量、分枝数、叶长、叶宽、第四次刈割产量和根长。(3)金花菜在叶长、叶宽、株高、分枝数、茎粗、茎叶比、鲜重、干重、鲜干比等性状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株高和分枝数的变异最大,可作为区分不同金花菜材料的重要形态学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和株高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分枝数、茎粗和茎叶比呈极显著正相关;鲜重和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粗与鲜重和干重呈著正相关。该结果对金花菜基于表型性状的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通过高通量测序共获得包括23.68 Mb个读长的6.26 Gb的数据量,87,207个高质量的SLAF标签,其中25,616个SLAF标签为多态性标签,平均测序深度为11.37×。在25,616个多态性SLAF标签中,共获得SNP标记 52,237 个。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菜的核酸多样性(θω = 0.0045 and π = 0.0043)水平与蒺藜苜蓿相当。通过全基因组SNP标记可以把10份不同来源的金花菜材料分成野生型、栽培型和中间型3个类群,这种划分与基于表型性状的聚类相一致,但与地理来源不相关。野生型可能是栽培型的祖先种,并且具有较高的核酸多样性,栽培型和野生型类群遗传分化明显,群体间基因交流很少。本研究开发了大量的SNP标记,这些全基因组SNP标记将为我们更好的理解金花菜的遗传驯化历史及种群间的关系提供帮助。(5)以金花菜材料“海安”为父本,“温岭”为母本,进行人工杂交,构建了一个由124个单株组成的F2代作图群体。测序共得到85.18 Gb原始数据,包括了 453.95 M的长度在100 bp左右双端读长数据。通过信息分析,共得到261,501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的SLAF标签23,221,多态率为8.88%,亲本平均测序深度为32.39×;子代平均测序深度8.27×。在23,221个多态性SLAF标签中,有17,345个标签成功通过基因型编码,占74.70%。通过筛选去除质量低、缺少亲本信息、严重偏分离和其他不适合构建图谱的标记,最终共有2,408个SLAF标记连锁到图谱上。最终构建了含有7个连锁群,总图距839.01 cM,平均图距0.35 cM的高密度金花菜遗传连锁图谱。遗传图谱的标记总数为2,408个。最大的连锁群LG6,有324个标记,覆盖195.28cM,相邻标记间最大距离为0.60 cM;LG1是最密的连锁群,包括760个标记,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19 cM;最小的连锁群是LG4,含有162个标记,长度65.68 cM,相邻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0.35 cM。本研究构建了金花菜首张遗传连锁图谱,这张高密度遗传图谱将为金花菜重要性状的QTL定位、比较谱图的构建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帮助。同时,本研究共定位了与金花菜产量相关的7个农艺性状的9个QTLs,分别位于LG1、LG3和LG6上,包括控制叶长的2个QTLs、控制叶宽的1个QTL、控制分枝数的1个QTL、控制株高的1个QTL、控制初花期天数的1个QTL、控制单株干重的1个QTL和控制单株荚重的2个QTLs。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惠娟,贾昆峰;林木遗传多样性与现代林业[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年03期
2 尚占环,姚爱兴;生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及其保护措施[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蒋楠;作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4 张静;;作物遗传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J];神州;2013年17期
5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评介[J];动物学研究;2000年02期
6 解新明,云锦凤;植物遗传多样性及其检测方法[J];中国草地;2000年06期
7 胡守荣,夏铭,郭长英,陆晓春;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概况[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陈宽维;“我国家禽遗传多样性研究”前景诱人[J];中国家禽;2003年02期
9 朱秀志;彭正松;;四川珍稀林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状况[J];西部林业科学;2006年04期
10 高秀琴;兰进好;穆平;林琪;;小麦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志昂;;对我国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几点意见[A];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何文珊;陆键键;;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A];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3 刘娟;李贝宁;刘春生;周应群;;栽培对道地甘草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沈裕琥;王海庆;黄相国;葛菊梅;张怀刚;;作物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5 沈裕琥;王海庆;黄相国;葛菊梅;张怀刚;;作物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A];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会论文集[C];2002年
6 沙伟;林琳;郑云梅;;小仙鹤藓遗传多样性分析[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7 ;“全国生物遗传多样性高峰论坛”日程安排[A];全国生物遗传多样性高峰论坛会刊[C];2012年
8 芒来;杨虹;;蒙古马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A];遗传学进步与人口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毛培胜;王新国;黄莺;;分子标记技术在牧草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A];2009中国草原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周秋白;郑宇;周莉;桂建芳;;鄱阳湖鲫鱼遗传多样性分析[A];中国鱼类学会2008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云章;绚丽的民族文化 丰富的遗传多样性[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刘霞;人类语言源于非洲再添新证据[N];科技日报;2011年
3 卞晨光;保护家畜遗传多样性刻不容缓[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游雪晴;中国的人类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丰硕[N];科技日报;2001年
5 记者 胡德荣;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获最新成果[N];健康报;2009年
6 张桂香;中国地方水牛的遗传多样性[N];农民日报;2004年
7 李倩;不同民族永生细胞库建设取得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7年
8 李倩;我国永生细胞库初具规模[N];人民日报;2007年
9 记者 耀辉;云南5成果喜获国家科技奖[N];云南经济日报;2006年
10 肖力伟 译;中国栽培的大豆品种 遗传多样性变异丰富[N];农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芸芸;神农架川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及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彭亮;丹参种质资源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海龙;大叶榉遗传多样性与离体保存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狄晓艳;油松遗传多样性与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5 陈雪平;茄子遗传多样性研究与遗传连锁图谱构建[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蒋冬月;柳树优良无性系遗传多样性及其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杨新笋;基于SSR、SNP和形态学标记的甘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8 徐群;我国籼稻品种遗传结构与多样性的SNP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9 王涛;番茄遗传多样性及几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李文婷;基于全基因组SNP对猪品种分子种质特性挖掘与保护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琳;基于ISSR的连翘遗传多样性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2 陈伟帅;小麦抗病遗传多样性对条锈病的调控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王若丁;西藏工布乌头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邓宏中;基于SSR标记的中国水稻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刘丽;西藏墨脱地区野生草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6 张佳佳;沈阳森林动物园丹顶鹤(Grus japonensis)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7 梅芳芳;三种水生被子植物在中国六大湖泊的遗传多样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鹏;野豌豆属牧草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胡益波;枳遗传多样性及其与红橘杂交后代遗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马旭丹;水稻部分骨干亲本的指纹图谱构建和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28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28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