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物量遥感估算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作物生物量遥感估算方法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作物 遥感 地上生物量 植被指数 时空融合算法 合成孔径雷达
【摘要】:作物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是农业生态系统监测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不仅与作物长势的监测、单产和产量的形成等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物质流动和能量交换等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作物生物量的监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限于人口持续增长、环境逐渐恶化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的生产和安全、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生物量的精确估算与动态监测是高效利用农田资源的重要依据,而传统生物量的估算方法已难以满足需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遥感技术由于具有近实时的对地观测能力,使得基于遥感的作物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研究成为热点,对于开展全球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综合利用多源遥感数据构建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提高作物生物量的估算精度。针对目前生物量研究中存在的指数易饱和以及混合像元等问题,分别采用红边波段、时空数据融合、组合指数等研究方法,对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作物生物量的估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此构建了多种生物量估算模型,并利用地面观测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精度,从而为生物量高精度的反演提供依据。(1)本研究通过地面观测试验,获取了冬小麦和春玉米的冠层光谱反射率与地上生物量观测数据集,利用光谱响应函数拟合了MERIS传感器的部分波段反射率,并提取16种常用的宽波段植被指数,分别建立其与生物量的最优估算模型,通过分析相关性与敏感性,探寻适宜生物量估算的指数。结果表明,所选的植被指数均与生物量显著相关。其中,NDVIre和CIre分别与小麦和玉米生物量相关性最高(决定性系数R2分别为0.94和0.94;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158和0.112 kg/m2),但部分植被指数如NDVI等在生物量较高时会逐渐饱和。加入红边波段的指数不仅能够提高生物量估算精度,而且能够延缓饱和趋势,但其对作物类型变化不敏感。此外,归一化差值指数和比值指数分别在作物生长的早期和中后期对生物量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而SRre和MTCI在冬小麦整个生长季内一直对生物量保持高灵敏性,是小麦生物量估算中表现最稳定的指数,因此,针对不同作物生长期建议使用组合植被指数的方法进行生物量的反演从而提高估算精度。(2)针对遥感影像中普遍存在的混合像元现象,本研究利用时空融合算法降低其带来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在中国华北平原地区冬小麦生物量和单产的估算中。首先,通过融合PROBA-V 100米和300米S1产品生成每日100米的地表反射率数据集。结果表明,融合后的数据与参考数据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红波段为0.71≤R2≤0.94;近红外波段为0.50≤R2≤0.95;短波红外波段为0.88≤R2≤0.97)。然后,推算出较高时空分辨率时间序列的NDVI,并将其用于冬小麦的识别。分类的总体精度在78%和87%之间,kappa系数高于0.57,相较于使用300米数据的分类精度提高10%-20%。最后,将融合后的数据同化入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中反演生物量和产量,估算结果与田间的实测值密切相关,具有较高的R2和较低的RMSE(生物量为0.864≤R2≤0.871和168≤REME≤191 g/m2;0.631≤R2≤0.663和41.8≤RMSE≤62.8 g/m2)。本文展示了使用PROBA-V 100米数据增强PROBA-V 300米数据空间分辨率的强大潜力,为利用PROBA-V数据估算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开辟了一条新颖的路径。(3)本文利用GF-1光学数据和Radarsat-2雷达数据分别对广东省台山市的水稻地上生物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所选取的全部植被指数以及大部分雷达极化参数均与水稻生物量显著相关,且CIgreen和Anisotropy分别具有最高的估算精度(R2=0.6123,RMSE=0.4861 kg/m2;R2=0.6543,RMSE=0.5418 kg/m2)。最后,利用这两种遥感数据所具备的不同特征,将植被指数和极化参数进行组合,相比单一的指数或参数,组合后的指数进一步提高了生物量的估算精度,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EVI*Anisotropy和EVI*RVI在水稻的全生育期内敏感性保持稳定,因此,可以采用这两种改进后的指数进行水稻生物量估算模型的构建。尽管本文中提出的估算方法改善了作物生物量的估算精度,但其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在尺度效应、数据验证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忠,孙惠杰;瑞典木质生物量的利用[J];林业勘查设计;2005年03期
2 Marc H.Ross;Thomas B.Cobb;周勇;;美国经济中的生物量流[J];国外林业;1988年01期
3 蔡小虎,彭培好,王金锡;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林生物量及生产力计量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2000年02期
4 杨昆;管东生;;珠江三角洲森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生态环境;2006年01期
5 郭清文;冯仲科;张彦林;韩光瞬;;单木生物量模型误差分析与定权方法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1期
6 安树杰;张晓丽;王震;李春艳;;生物量估测中的遥感技术[J];林业调查规划;2006年03期
7 杜飞雁;李纯厚;廖秀丽;贾晓平;王雪辉;;大亚湾海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变化特征[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S1期
8 袁位高;江波;葛永金;朱锦茹;沈爱华;;浙江省重点公益林生物量模型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9 许俊利;何学凯;;林木生物量模型研究概述[J];河北林果研究;2009年02期
10 罗云建;王效科;张小全;朱建华;侯振宏;张治军;褚金翔;;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的估算方法[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兆礼;沈新强;;长江口邻近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其年间变化[A];中国水产学会第七届渔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04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玉宝;乌吉斯古楞;王立明;张秋良;;不同结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生物量生产力特征[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3 吴涛;赵冬至;康建成;张丰收;索安宁;卫宝泉;马玉娟;;双台河口赤碱蓬动态遥感监测及生物量遥感反演[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孟超;秦俊;胡永红;;单株截顶香樟树冠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5 刘玉萃;吴明作;郭宗民;;河南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陈秋夏;王金旺;郑坚;卢翔;金川;;浙江人工红树林种群结构及种群生物量研究[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叶德赞;赵昌会;骆祝华;黄翔玲;裴耀文;;热带太平洋细菌生物量及其对深海碳循环的影响[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喻光明;王立国;杨珊;胡利梅;陶文星;;土地整理对生物量平衡及生态环境的影响[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左涛;王俊;唐启升;金显仕;;夏末秋初南黄海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10 佃袁勇;王鹏程;方圣辉;汪曼;乐源;;多源遥感数据反演三峡库区森林地表生物量的比较与分析[A];遥感定量反演算法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中国工程院院士 冯宗炜;中国森林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变化做贡献[N];科技日报;2010年
2 白秀萍;走近日本木质生物量利用[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玲;小麦生物量田间快速测量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宋理洪;三江平原泥炭沼泽有壳变形虫多样性及其在古水位重建中的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崔菁菁;不同年代水稻品种氮素利用特性及库/源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东亮;低空遥感数据处理与非生长季草地生物量反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5 郑阳;作物生物量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年
6 胥辉;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1998年
7 曹庆先;北部湾沿海红树林生物量和碳贮量的遥感估算[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8 曾伟生;全国立木生物量方程建模方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9 徐星欧;基于目标分解的全极化雷达数据估算生物量相关参数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徐光彩;小光斑波形激光雷达森林LAI和单木生物量估测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阔;基于高光谱数据的内蒙东部天然草地生物量反演模型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2 邵平;半高秆高生物量型杂交稻生理弹性抗倒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任佳佳;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分析及地上部分生物量探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刘博;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杭州西湖区绿地生物量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车东峻;攀枝花市云南松生物量模型及空间分布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6 胡靖扬;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枝叶生物量模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7 包月梅;根河市火烧迹地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动态变化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8 刘斌;基于敏感波段筛选的多源遥感数据作物生物量估算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9 曹明勇;长宁县竹林生物量及初级生产力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年
10 周敬敬;裂壶藻MYA-1381培养条件优化及藻油DHA抗肥胖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3314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3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