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T2基因过表达对低磷胁迫下菜用大豆结瘤固氮及氮代谢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OsPT2基因过表达对低磷胁迫下菜用大豆结瘤固氮及氮代谢的影响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低磷 固氮作用 氮代谢 OsPT2 过量表达 磷转运蛋白 菜用大豆
【摘要】:菜用大豆,又称毛豆,指在鼓粒末期籽粒饱满而尚未老熟时采青食用的大豆[Glycinemax(L.)Merrill],是大豆的专用型品种。豆科植物根瘤中的固氮过程是一个高耗能过程,有较高的磷素需求。然而由于磷素在土壤中易被固定、难以移动导致土壤中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磷含量较低,土壤缺磷已成为共生固氮豆科植物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培育低磷环境下高效固氮的豆科品种对减少氮肥、磷肥的施用以及增强农业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水稻磷转运蛋白基因OsPT2受低磷诱导显著增强表达,主要起到转运植物体内磷素的作用。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已获得转OsPT2基因磷高效利用的T3代菜用大豆种子,本研究以此为试验材料,将分离纯化的日本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 japonicum)接种于转基因植株,采用蛭石盆栽的方法进行低磷处理试验,探究OsPT2基因的过表达能否提高转基因植株的结瘤固氮及氨同化能力,为培育氮磷协同高效的菜用大豆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种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大豆新鲜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3个分离物,分别命名为NAU1301、NAU1302、NAU1303,通过菌落形态观察以及采用16S-23SrDNA基因间隔序列分析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确认了分离的3个菌株均为Bradyrhizobium japonicum(日本慢生根瘤菌)。结瘤实验进一步确认了分离物为根瘤菌,均能与菜用大豆('新辽鲜'品种)共生结瘤并具备固氮能力,对植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2、采用砂培方法,设置5个磷水平5、10、20、40、1000 μM (正常磷水平),研究低磷胁迫对菜用大豆结瘤和固氮能力的影响。低磷条件下植株各器官有效磷和总磷含量显著低于正常磷水平;低磷胁迫显著降低了菜用大豆根瘤的生长发育和固氮能力,表现为株高、叶面积、地上部生物量、根瘤干重和根瘤体积显著降低,植株总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低磷处理下根瘤干重降低的幅度比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降低的幅度大,表明和植株生长相比,根瘤生长对缺磷更敏感。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和正常磷水平相比,在根瘤发育过程中(0-11 d),结瘤关键基因GmENOD40-1、GmENOD40-2、GmNIN1a、GmNIN1b、GmRIC1 和 GmRIC2 的表达量在低磷处理的不同时间点显著降低;早期结瘤信号识别的受体激酶基因GmNFR1a/β、GmNFR5a/β、GmSymRKα/β的表达量在低磷和正常磷处理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表明低磷胁迫通过抑制若干结瘤关键基因的表达而抑制根瘤后期的发育、成熟,但对早期根瘤菌结瘤因子信号的识别过程没有影响。3、以三个T3代纯合株系转OsPT2基因菜用大豆(编号12PT2-1-1-1、12PT2-2-1-3和12PT2-4-3-1)为试验材料,采用蛭石盆栽的方法进行低磷实验,探究低磷条件下OsPT2过表达对菜用大豆结瘤固氮和氨同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低磷条件下T3代转基因植株的生长表现、种子重量和根瘤发育均显著优于野生型。T3代转基因植株的磷含量、总氮含量及酰脲浓度显著高于野生型植株,说明过表达OsPT2基因促进了低磷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体内磷、氮、酰脲的积累。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低磷处理24d和32d,早期结瘤素基因(GmENOD40-1、GmENOD40-2),豆血红蛋白基因(GmLba)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GmGS1β1、GmGS1β2)在T3代转基因植株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野生型;GmGS1β1和GmGS1β2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和转基因植株中GS酶活性的增加一致。GmLba基因表达量的增加和转基因植株中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增加相一致。以上结果表明,低磷胁迫下OsPT2基因过表达显著促进了菜用大豆体内磷素的积累,增强结瘤固氮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了转基因菜用大豆的固氮和氨同化能力。
[Abstract]: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nitrogen fixation process in the root nodule of soybean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GmNFR1a / 尾 , GmNFR5a / 尾 , GmGS尾2 and GmLba and GmGS1 尾2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wild type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64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世东,汪社宽,王志好;菜用大豆新品种特早1号的选育与栽培[J];中国种业;2000年04期
2 朱丹华;依靠科技 强化服务 推进菜用大豆产业化[J];大豆通报;2000年01期
3 郑漫江,陈铭;如何种好菜用大豆[J];四川农业科技;2000年03期
4 袁凤杰,俞琦英,朱申龙;菜用大豆品质和产量性状的评述[J];浙江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5 王兴臣;菜用大豆新品种——浓姬和福成[J];现代农业;2001年12期
6 马丽萍,张彩英,张丽娟;菜用大豆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7 林昌庭;林敏莉;李成生;周大方;刘成伟;;菜用大豆高山留种栽培技术[J];新农村;2001年05期
8 王兴臣;高糖黑色菜用大豆——浓姬[J];中国种业;2002年07期
9 杨加银 ,徐海斌,张复宁;菜用大豆“楚秀”的开发与利用[J];大豆通报;2002年04期
10 王兴臣;日本菜用大豆新品种及其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萍;王罡;季静;;不同菜用大豆基因型的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与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韩立德;;菜用大豆品质研究概况[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李彦生;张秋英;杜明;连腾祥;刘居东;王光华;刘晓冰;;菜用大豆籽粒中蔗糖积累动态的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陈新;顾和平;袁星星;崔晓艳;陈华涛;张红梅;;夏播菜用大豆品种苏豆7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顾和平;袁星星;崔晓艳;陈华涛;张红梅;陈新;;春播菜用大豆品种苏奎1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陈华涛;陈新;顾和平;张红梅;袁星星;崔晓艳;;不同基因型菜用大豆品质构成因子的比较分析[A];第23届全国大豆科研生产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陈华涛;陈新;顾和平;张红梅;袁星星;崔晓艳;;菜用大豆铁蛋白基因家族的克隆与表达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王加平;沈从军;;菜用大豆引豆9701双膜促早高效栽培技术[A];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论文集[C];2004年
9 陈华涛;陈新;袁星星;顾和平;张红梅;崔晓艳;;菜用大豆荚发育过程中维生素C及主要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的研究[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张古文;龚亚明;胡齐赞;徐盛春;;菜用大豆CBF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A];中国园艺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记者梁庆华 通讯员李宗博;我国非转基因菜用大豆新品种在苏州育成[N];中国食品报;2011年
2 如皋市农技推广中心蔬菜办 马兴华;早春栅栽菜用大豆秕荚控减技术(下)[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3 李云贵 苏建 史传怀;菜用大豆、水稻、荠菜高效复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4 南通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陶先东 胡桂华 杨锦华;早春菜用大豆、芫荽、茼蒿高效设施栽培[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5 如皋市农技推广中心蔬菜办 马兴华;早春棚栽菜用大豆秕荚控减技术(上)[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4年
6 ;菜用大豆新品种及高产栽培技术[N];湖北科技报;2008年
7 蔡通;通豆5号菜用大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8 丁宁;早春大棚萝卜套种菜用大豆[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3年
9 陈宗法 蒋学中 宋亚红;大棚莴苣、菜豆、菜用大豆、丝瓜高效复种[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朱文莉;OsPT2基因过表达对低磷胁迫下菜用大豆结瘤固氮及氮代谢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李彦生;菜用大豆食用品质形成及调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3年
3 闫闻;建立OsPT6基因遗传转化体系培育磷高效吸收菜用大豆新种质[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宋江峰;低温与精胺对菜用大豆贮藏品质的影响及代谢组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张功臣;StP5CS基因遗传转化菜用大豆并获得耐盐新种质[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6 赵晋铭;菜用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王聪;菜用大豆种子对NaCl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8 吴梅香;菜用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9 刘芳;水稻中OsPHR2调控磷酸盐转运子OSPT2的分子和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英;菜用大豆品质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陈长之;长江中下游地区夏播菜用大豆品质性状的鉴定、相关及遗传变异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3 许映君;几个加工型菜用大豆品种初步评价及肥料对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钟灿;菜用大豆再生与转化体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5 刘长锴;钾素营养对菜用大豆籽粒蔗糖积累关键酶活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6 方萍;玉—豆间作对菜用大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7 张婷;菜用大豆转录因子GmPLZ及其互作蛋白的研究和菜豆ANK家族基因的鉴定[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8 王远;温度与精胺对菜用大豆采后生理及蔗糖代谢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9 姜晓青;菜用大豆速冻与干制加工适性及其品质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高会;叶面喷施钾肥和铁肥对不同皮色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69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36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