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辽宁奶牛主要养殖区隐性乳房炎大肠杆菌整合子研究及治疗药物筛选

发布时间:2018-02-21 05:53

  本文关键词: 奶牛隐性乳房炎 大肠杆菌 药物敏感性 整合子-基因盒 治疗 出处:《吉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奶牛隐性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SCM)又称奶牛隐性乳腺炎,是乳腺在致炎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炎症变化。该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乳汁理化性质、体细胞含量等方面发生改变,因此不易察觉,具有较高的隐蔽性。在众多致炎因素中,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目前已发现超过150种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奶牛隐性乳房炎,其中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链球菌为最主要的3种病原微生物。目前,针对隐性乳房炎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主要以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主,针对大肠杆菌在奶牛隐性乳房炎中的致病作用及机理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主要对隐性乳房炎大肠杆菌进行研究,对其耐药性及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研究,为探讨大肠杆菌在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以及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治疗及综合防控提供帮助。隐性乳房炎病牛泌乳量降低,乳汁品质严重下降,造成乳品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乳汁中病原微生物含量增高,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对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积极地筛查、治疗,对提高经济效益、保障食品安全及人类健康意义重大。抗菌药物治疗是奶牛隐性乳房炎首选的治疗方案之一,但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使用,耐药病原微生物逐渐增多,给疾病治疗带来困难。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是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的2个主要途径,其中获得性耐药由于能够介导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不同水平的耐药,而成为细菌产生耐药性及临床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整合子-基因盒系统,是上世纪发现,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菌中的耐药性获得及传递系统。该系统由整合子和基因盒2部分构成,其中整合子无法自由移动,需依靠噬菌体、接合性质粒等移动元件进行传递。基因盒则可携带不同耐药基因,以闭合环状结构存在于环境中。当携带耐药基因的基因盒被整合子捕获、整合后,细菌则获得相应的耐药性。目前已发现9类整合子广泛分布于多种细菌中,通过对40余种不同基因盒的整合与传递,介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本研究通过对辽宁奶牛主要养殖区的沈阳、阜新、锦州3市,9个不同规模奶牛饲养场进行乳汁体细胞检测,对隐性乳房炎进行筛查,调查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同时对隐性乳房炎大肠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患病率为34.7%,沈阳、阜新、锦州地区患病率分别为34.5%、34.2%和35.8%。经鉴别培养、生化反应鉴定,共分离到隐性乳房炎大肠杆菌88株。本研究采用CLSI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21种抗菌药物对88株隐性乳房炎大肠杆菌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评价分离株耐药水平。结果表明,分离株对甲砜霉素、氟苯尼考、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甲基异恶唑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7.7%、88.6%、87.5%和73.9%;对乙酰甲喹、氨苄西林、头孢噻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5.5%、94.3%、94.3%、93.2%和90.9%;对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高度敏感,未发现耐药菌株。本研究应用PCR方法,对88株隐性乳房炎大肠杆菌分离株整合子-基因盒耐药系统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整合子-基因盒携带情况与分离株耐药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1株为I型整合子阳性分离株,检出率为23.9%;分离株中未发现II型整合子。在21株I型整合子阳性分离株中,共筛出5类耐药基因盒,分别为dfr A12-aad A2、aar-3、dfr A15-aad A2、aad A1-dfr A15、smr,分离率分别为81.0%、9.5%、61.9%、19.0%、47.6%。根据病原微生物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对隐性乳房炎病牛进行针对性治疗。治疗试验分未治疗组、青-链霉素治疗组、头孢噻呋钠治疗组、庆大霉素治疗组4组。结果表明,未治疗组的隐性乳房炎自愈率为8.1%,其他3组的治愈率分别为76.9%、96.9%和80.6%,头孢噻呋钠乳房灌注治疗效果最佳。而基于药物敏感性试验制定的治疗方案,其治愈率高于传统“青-链霉素”治疗方案。综上所述,基于病原微生物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而制定的治疗方案,在奶牛隐性乳房炎治疗中,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广谱、超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制定合理、有效的奶牛隐性乳房炎治疗方案,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8.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金印;李宏胜;李新圃;杨峰;;兰州地区奶牛乳房炎流行病学及病原菌调查[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年21期

2 张玉玲;吴亚文;李志红;安泓霏;李莉娟;李莉;王雯慧;;某规模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致病菌的检测及药敏试验[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年16期

3 韩笑;刀筱芳;张焕容;汤承;杨发龙;;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5年07期

4 丁丹丹;张震;邓立新;张志平;王新庄;;河南省奶牛隐性乳房炎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中国奶牛;2015年10期

5 李成忠;;大肠杆菌I类整合子可变区耐药基因盒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年05期

6 栾廷波;李蓓蓓;;石河子地区规模化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与流行特点分析[J];中国奶牛;2015年09期

7 冯平;孟建斌;高晓阳;赵婷;敬晓棋;杜向鹏;刘飞鹏;刘生耀;王军;孟萍;苏翠英;屈雷;;陕西神木奶牛隐性乳房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中国兽医杂志;2015年04期

8 王林;梅力;韦海涛;宋彦军;周德刚;冯小宇;雷琪莉;李刚;;北京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动物医学进展;2015年04期

9 李晓翠;陈良雷;李波涛;;蒲公英超微粉治疗奶牛隐性乳房炎的研究应用[J];中国奶牛;2015年08期

10 逯玉;;西宁市某奶牛场奶牛隐性乳房炎调查分析[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5年02期



本文编号:1521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521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8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