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水稻粒型和叶夹角的关键调控基因SLG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3 12:18

  本文选题:水稻(Oryza 切入点:sativa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育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提高粮食产量仍然是水稻育种的一个巨大挑战。水稻粒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同时,它还影响水稻的外观、加工、蒸煮及食味品质。叶夹角作为重要的一个农艺性状,影响水稻的株型和产量;研究表明直立叶可以增加光合作用效率和籽粒灌浆过程中氮的储备,有利于植株的密植。迄今为止,虽然在水稻中报道了许多影响水稻粒型和叶夹角的基因,我们已经对它们的遗传与分子机理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但是,调控水稻粒型和叶夹角的精细分子机制还没有完全被阐明。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 BR)是一种甾醇类植物激素,它对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各个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BR在调控水稻粒型、叶夹角和产量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BR稳态对于植株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是关键的。尽管最近几十年对于BR的合成、代谢及信号途径的研究有了较快的进展,但是目前我们对于BR稳态的调控机制还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我们从一个带有激活标签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中分离和鉴定了一个表现出籽粒细长和叶夹角增大表型的突变体slender grain Dominant(slg-D),通过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揭示了引起slg-D突变体表型的遗传和分子机理,并且从细胞形态及生理等方面对slg-D突变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这加深了对水稻粒型及叶夹角调控机制的研究,同时也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野生型,突变体slg-D具有细长籽粒和较大叶夹角的表型。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细胞形态观察表明细胞大小的改变(特别是细胞长度的改变)导致了slg-D突变体的突变表型。遗传分析结果表明slg-D基因突变表现为一单基因控制的半显性遗传。2.我们发现在突变体slg-D中由于T-DNA的插入导致基因LOC_Os08g44830和LOC_Os08g44840的表达量都显著增加。我们的结果证明slg-D的突变表型是由LOC_Os08g44840的过表达导致的,因此,我们将LOC_Os08g44840命名为SLG。SLG编码一个含445个氨基酸的BAHD家族酰基转移酶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SLG类蛋白可以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两大类,而SLG属于单子叶类,然而,至今为止,在其他单子叶物种中还没有这一类基因功能的报道。3.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LG在幼穗中强烈表达,在叶枕中的表达相对较高,在茎尖、茎及叶片中低,在根和叶鞘中非常低;GUS组织染色和定量结果一致,另外GUS染色结果还显示SLG的表达主要集中在维管组织中;原位杂交结果显示,SLG主要在小穗分生组织原基、外颖原基、内颖原基、花分生组织原基以及维管组织区域中表达;SLG主要在幼穗和叶枕处的表达暗示了它调控粒型和叶夹角的功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LG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都有定位。4. BR敏感性测试实验发现在slg-D中BR敏感性并没有发生改变,表明SLG不影响BR信号途径。我们发现突变体slg-D经BR合成抑制剂BRZ处理后其叶夹角恢复到了野生型的水平。在BR合成缺陷突变体d11-2和BR信号缺陷突变体d61-1中过表达SLG并没有改变它们的表型。BR含量测定结果表明slg-D突变体中BR的水平增加了。相应地,BR相关基因表达分析表明,在slg-D中,部分BR合成及信号基因的表达量发生了由于BR含量过量而引起的反馈调节变化。这些结果表明SLG正向调控内源BR水平,它是一个新的BR稳态调控者。5. SLG RNAi植株表现出株型更紧凑,株高降低,叶夹角减小和籽粒变短变圆的表型,这些表型类似于那些BR缺陷突变体的表型,比如d61和d11,进一步突出了SLG在调控BR稳态上的功能。该发现还表明一个优化的SLG的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创造一个紧凑和半矮化的理想株型。6.酵母双杂交、体外pull-down及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都证明SLG可以与自身互作形成同源复合体,同时也表明SLG的N端30个氨基酸区域(SLG△C4)是其自身互作所必需的。我们发现在野生型和slg-D中过表达截短的CDS SLG△C1能够导致叶夹角减小、籽粒变短变圆及植株矮化的表型,这些表型类似于SLGRNAi植株的表型。这些结果从遗传上证明SLG在体内的确是以同源复合体起作用的。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邱先进;袁志华;何文静;刘环;徐建龙;邢丹英;;水稻粒型性状遗传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2 冯波,董树亭,高荣岐,胡昌浩,王空军;不同粒型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3年01期

3 ;高产、白皮、重粒型小麦新品种——川农20[J];四川农业科技;2004年07期

4 关世武;适宜寒地稻区种植的长粒型优质水稻新品种[J];中国种业;2005年04期

5 马孟莉;卢丙越;刘艳红;苏一兰;孟衡玲;雷恩;李春燕;;云南主栽水稻品种对镉积累的差异及与粒型、粒重的关系[J];作物杂志;2014年04期

6 王焕中;;SLG系列饲料干燥机性能简介[J];饲料工业;1990年08期

7 恩·乌·齐津 ,杨仁民;苏联育成多粒型和多年生小麦[J];种子;1986年01期

8 王景和;;优质高产长粒型水晶米水稻——丰优早15号[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年12期

9 张淑华;优质长粒型水稻龙粳9号的特性[J];中国农学通报;1999年03期

10 徐传厚;;长粒型水稻平粳6号栽培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08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纪华;王树安;梁希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同粒型小麦结实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1993年

2 张亚东;赵庆勇;陈涛;朱镇;赵凌;王才林;;一种特大粒型水稻粒重遗传的初步研究[A];第五次全国植物分子育种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何志青;;分娩后粟粒型结核误诊一例[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4 江良荣;张志勇;郑景生;黄荣裕;王侯聪;黄育民;;水稻粒型和粒重性状的主效QTL分析[A];2010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朱利泉;王小佳;;甘蓝slg基因多态性分析及srk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6 兰菊英;车兆洁;沈作芳;王祥林;;55例粟粒型结核治疗效果分析[A];中国防痨协会全国学术会议大会学术报告[C];2001年

7 张颖慧;谢永楚;董少玲;张亚东;陈涛;赵庆勇;朱镇;周丽慧;姚姝;王才林;;籼粳重组自交系群体粒型性状的相关性[A];现代分子植物育种与粮食安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何俊瑜;朱诚;蒋德安;陈静;孙宗修;;水稻突变体对镉的反应及其对镉的积累、分配特性[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林冬;朱诚;胡国成;孙宗修;;镉胁迫下敏感水稻突变体的抗氧化应答[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张亚芳;潘存红;李爱宏;汤雯;武茹;陈宗祥;许爱霞;潘学彪;;提高水稻插入突变体库利用效率的一点尝试[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张云江;抗病长粒型优质稻:龙粳10[N];山西科技报;2001年

2 刘志恒;岳阳“太空稻”长出一人高[N];农民日报;2008年

3 凌风楼;选择水稻品种要先看外型[N];吉林农村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刘洋;寻找“美丽的偶然”[N];东方烟草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志明;水稻粒型和叶夹角的关键调控基因SLG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6年

2 石珍源;水稻粒型QTLqGW12的精细定位和粒长调控基因SG4的克隆与功能验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高烽焱;控制水稻粒型基因GLW2的功能验证及调控机理[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4 张亚东;水稻不同粒型基因的鉴定与基因互作效应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邱先进;水稻粒型主效基因qSS7的定位与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6 武磊;拟南芥CKRW1基因和GFC1基因的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郭斐;利用半理性和理性策略对酶活性及手性选择性的设计[D];浙江大学;2015年

8 师晓;水稻雄性不育突变体gsl5的基因克隆及不育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9 刘峰;烟草激活标签突变体库的构建与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10 奉保华;水稻斑点叶突变体HM47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煈;深圳SLG电信分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梁彦丽;水稻7个粒型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3 高璇;水稻粒型性状及千粒重的QTLs定位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4 张志勇;水稻粒型和粒重性状的主效QTL定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刘忠良;粳稻粒型和粒重QTL定位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6 张磊;秋B、博B的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及博B粒型改良[D];广西大学;2008年

7 张颖慧;TD70/Kasalath RIL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及粒型性状的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于洋;水稻护颖外稃化突变体lemma-like sterile lemma(lsl)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D];西南大学;2015年

9 王丹霞;水稻yl1黄叶突变体的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10 张龙弟;水稻中一个叶尖枯突变体的图位克隆及LTN2基因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561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561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c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