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therin和SAMHD1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
本文选题:EIAV 切入点:进化 出处:《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EIAV)与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1)同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是开展慢病毒致病和免疫机制研究的重要动物病毒模型。慢病毒引发的疾病,严重威胁动物和人类健康,其中以HIV-1感染人引发的艾滋病最为严重和受到关注。疫苗是防控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但慢病毒自身的抗原高度变异等特点,使其疫苗研究举步维艰。特别对于HIV-1疫苗的研究,尽管世界各国已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仍未取得关键性突破。而在EIAV疫苗研究方面,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通过马、驴体及体外细胞(驴白细胞、驴胎皮肤细胞)传代将EIAV强毒株驯化,成功获得EIAV弱毒株。实验室和现地应用证明,该弱毒株免疫马属动物后可诱导产生极强的免疫保护力。以该弱毒株作为疫苗在中国进行的大范围马属动物免疫接种,成功控制了EIA在中国的流行。而阐明该疫苗毒力弱化和诱导免疫保护的机制,有可能找到慢病毒诱导免疫保护的关键因素,为HIV疫苗研制提供参考。在探讨EIAV疫苗弱化和诱导免疫保护机制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是,为何通过异种动物或者体外细胞传代会导致病毒致弱?长期以来科学界并未对该现象给出明确的机制阐述。已有研究表明,病毒侵入宿主会诱发宿主细胞产生强烈的先天性免疫反应和继发性免疫反应。同时,在宿主细胞内存在着许多天然免疫因子,当病毒入侵时它们可以迅速反应,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进而保护宿主抵御病毒感染。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宿主天然免疫限制因子有APOBEC3家族、TRIM家族、Tetherin/BST2、SAMHD1、MOV10等。这些限制因子可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各阶段通过各种不同机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抑制病毒的复制和传播。EIAV弱毒疫苗的毒力弱化,主要发生在体外细胞的传代培养过程中。由于该过程缺少宿主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作用,推测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特别是细胞天然免疫限制因子可能在病毒毒力减弱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验证上述假设,本研究选择Tetherin和SAMHD1两种限制因子,通过评价它们与EIAV的相互作用,寻找这两种分子在EIAV致弱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序列分析、蛋白结构分析、细胞定位分析、蛋白表达分析、细胞转染、Western Blotting实验技术等方法比较了马、驴Tetherin的基本生物学功能及抗病毒能力。实验结果表明,马Tetherin与驴Tetherin的氨基酸序列、分子拓扑结构、细胞定位及高级分子结构都非常相似,但二者存在个别氨基酸位点的变异,且这些氨基酸变异导致驴Tetherin限制EIAV病毒出芽的能力稍强于马Tetherin。进而又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等分子生物学实验,评价了驴Tetherin与不同进化程度的EIAV毒株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驴Tetherin在限制不同进化程度的EIAV毒株出芽的能力存在差异,病毒毒力越弱,Tetherin的限制作用越强;EIAV强弱毒的Env基因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均可拮抗驴Tetherin的限制作用,这种拮抗作用随病毒的致弱而变弱。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SAMHD1与EIAV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先将人、马SAMHD1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建立能稳定表达马SAMHD1基因的U937细胞系作为感染模型,然后将三质粒系统包装的假病毒(HIV-1、SIV、EIAV)感染上述构建成功的稳定表达马SAMHD1基因的U937细胞系,以评价马SAMHD1的抗病毒能力。实验结果显示,马SAMHD1具有与人SAMHD1相似的氨基酸序列及结构,且具有广谱抗逆转录病毒的作用,而HD结构域是其发挥抗病毒功能的主要功能域。最后,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等实验方法验证了EIAV与马SAMHD1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EIAV可通过其自身编码的Rev蛋白拮抗马SAMHD1。且不同毒株的Rev拮抗马SAMHD1的能力不同,即EIAV-Rev-LN拮抗马SAMHD1的能力强于其他EIAV株Rev,提示EIAV-Rev拮抗马SAMHD1的作用具有种属差异,但EIAV-Rev拮抗马SAMHD1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中国EIAV弱毒系统为研究模型,首次对异体/顿感宿主感染传代致弱病原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从宿主天然免疫限制因子与病原相互作用角度,探讨病原毒力弱化的原因。研究结果确证了我们提出的实验假设的科学性,其在深入挖掘天然免疫限制因子抗逆转录病毒作用机制和拓展其作用意义的基础上,有助于阐明慢病毒的致病和免疫机制,促进慢病毒免疫防治领域相关研究的开展。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85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凌霞;尹岚岚;李亚明;牛成明;高鹏飞;曲连东;;EIAV基因转移载体包装盒表达质粒的构建[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年03期
2 ;Evolutionary Patterns of the Proviral gp90 V3 to V5 Regions of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Selection in Progressors and Nonprogressors[J];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2011年01期
3 ;The Comparison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Envelope Protein Between Various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and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J];Virologica Sinica;2012年04期
4 尹岚岚;韩凌霞;李亚明;司昌德;于海波;徐佳;曲连东;冉多良;;EIAV基因转移载体的优化[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8年03期
5 ;A conserved structural motif shared by EIAV gp90 and HIV gp120[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5年20期
6 温建新;童光志;王金宝;仇华吉;涂亚斌;;EIAV标记感染性克隆分子的构建[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童光志;;动物慢病毒的研究进展及尚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2年05期
8 王柳 ,杨志彪 ,王玫 ,童光志 ,仇华吉 ,刘红全 ,孔宪刚;Proviral genomic sequence analysis of Chinese donkey leukocyte attenuated 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vaccine and its parental virus strain Liaoning[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2年01期
9 王盈,魏丽丽,相文华,沈荣显;EIAV与HIV分子生物学相关性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05期
10 童骁;沈_";梁华;孟庆来;钟卫洲;马燕;魏丽丽;相文华;沈荣显;徐建青;张晓燕;邵一鸣;;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TL活性方法在EIAV免疫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毒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亚斌;王柳;刘红全;仇华吉;童光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嵌合感染性分子克隆的体外构建[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赵薇薇;王雪峰;马建;吕晓玲;赵玉军;周建华;;EIAV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减毒过程第61代毒前病毒全基因组DNA的克隆与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韩凌霞;李亚明;曲连东;司昌德;姜骞;刘家森;;EIAV基因转移载体启动子的比较[A];中国生物工程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全国生物反应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韩凌霞;李亚明;曲连东;司昌德;姜骞;刘家森;;EIAV[hlx1]基因转移载体转录后调控元件的优化[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胡守萍;尹训南;付德霞;吴东来;;检测组织中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基因原位杂交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七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温建新;童光志;王金宝;仇华吉;涂亚斌;;EIAV标记感染性克隆分子的构建[A];第三届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动物微生态企业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温建新;童光志;王金宝;仇华吉;涂亚斌;;EIAV标记感染性克隆分子的构建[A];第四届第九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饲料和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论坛论文集(下册)[C];2008年
8 杜建森;乔文涛;刘新奇;;马传贫病毒(EIAV)免疫毒株FX2 gp45的表达纯化及初步晶体学研究[A];泛环渤海地区九省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1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9 王雪峰;杨彬;王帅;林跃智;吕晓玲;赵立平;王凤龙;周建华;;EIAV强毒株和弱毒疫苗株gp90基因差异与免疫原性关系研究[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马建;姜成刚;林跃智;郭亮;沈荣显;邵一鸣;周建华;;免疫抑制对EIAV弱毒疫苗株在免疫马体内载量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强;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在马基因组上整合特征的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尹鑫;马天然免疫限制因子tetherin对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限制作用及病毒拮抗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3 姚秋成;Tetherin和SAMHD1与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相互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杜建森;HIV-1 CRF07-BC gp41和EIAV gp45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5 马建;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的抗原多态性及超感染抵制现象在其诱导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马建;EIAV疫苗株gp90基因的多克隆构成和体内进化与免疫保护的相关性[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7 王柳;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及其亲本马强毒(L株)基因组序列比较分析以及弱毒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8 周涛;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的基因变异与生物学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9 全滟平;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LTR启动子活性及EIAV_(FDD)弱毒株生物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10 徐青元;重组牛干扰素τ抗马传染性贫血病毒效果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岚岚;伪型EIAV病毒的制备[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2 刘建东;EIAV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检测方法的建立[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3 常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p26蛋白抗原表位鉴定与AC-ELISA方法的建立[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周家喜;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及其亲本驴强毒转录调控的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5 刘红全;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L株前病毒全基因组克隆及序列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6 温建新;带有HIS标签的重组EIAV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7 王珊珊;EIAV中国疫苗株诱导的体外超感染抵制以及TLR3在其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8 杨非;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受体选择性剪接异构体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杨彬;马传贫病毒弱毒株前病毒gp90基因在马体内的变异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10 高华;马传贫病毒中国株S2基因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800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58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