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过程中氨氮耐受响应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0 06:24

  本文选题:餐厨垃圾固渣 切入点:氨氮耐受响应机制 出处:《江南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餐厨垃圾是典型的城市有机废弃物,餐厨垃圾固渣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采用厌氧消化技术对其进行处理是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的有效途径。然而厌氧消化过程易发生氨氮抑制而导致过程失稳。氨氮对厌氧消化体系的抑制主要表现为强烈抑制产甲烷菌活性,因自由氨具有细胞膜自由渗透性,可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引起细胞质酸化、质子不平衡及K+流失等;产甲烷菌活性的抑制使得挥发性脂肪酸(VFAs)大量积累,进一步造成pH剧烈下降。氨氮和VFAs的双重抑制及pH的变化往往导致厌氧消化系统处于“抑制型假稳态”。因此,充分掌握餐厨垃圾固渣的厌氧消化特性、有效减缓氨氮抑制的措施及系统氨氮耐受响应机制等问题,是实现餐厨垃圾固渣大规模处理处置的基础和前提。本论文以餐厨垃圾固渣为厌氧消化底物,利用批式厌氧发酵方式确定了餐厨垃圾固渣厌氧消化的特性及潜力;采取了相关措施提高了连续厌氧消化系统的氨氮耐受性,减缓了氨氮抑制效应;借助高通量测序技术及选择性抑制手段阐明了微生物群落及产甲烷代谢途径的氨氮耐受响应机制,回答了嗜乙酸产甲烷途径受抑制情况下乙酸如何转化为甲烷等问题,为餐厨垃圾固渣的大规模处理处置奠定了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中温条件下,餐厨垃圾固渣批式厌氧消化随着物料比(接种物:底物,固体含量比)的不同,面临不同程度的酸抑制效应,甚至完全抑制甲烷的形成,投加NaHCO3可以一定程度地防止系统过度酸化、提高处理能力。物料比为1:0.5时,单位质量餐厨垃圾固渣的甲烷产量最高,达604.32 m L/gTS,同时TS去除率达90.40%。Logistic方程、Modified Gompertz模型和Transference方程均可较好地拟合餐厨垃圾固渣产甲烷过程;其中Transference方程的拟合度更高。餐厨垃圾固渣连续厌氧消化过程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氮是造成反应器失稳的首要因素:氨氮抑制效应影响了产甲烷菌的活性,进而引起挥发VFAs积累,产生了酸抑制效应,并造成pH剧烈下降。为此,论文提出了“基于梯度氨氮压力”的厌氧系统氨氮耐受性驯化策略,在餐厨垃圾固渣连续厌氧消化过程中,通过梯度提高氨氮压力的方式对厌氧系统进行耐受性驯化,逐步提高了系统的氨氮耐受性。在氨氮浓度由2000 mg/L提高至4500 mg/L过程中,反应器运行良好,沼气日产量、甲烷含量、上清液中化学需氧量(SCOD)和VFAs等指标保持稳定,平均值分别为58.93 L/d、62.31%、7238 mg/L和578 mg/L;同时反应器的缓冲性能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而逐渐提高。驯化过程中,淀粉酶活和蛋白酶活性保持相对稳定,而CoF420的活性却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经过耐受性驯化后,氨氮对厌氧污泥产沼气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由3709 mg/L提高至10072 mg/L,提高了171.56%;对产甲烷活性的半数抑制浓度由3111 mg/L提高至9180mg/L,提高了195.08%,氨氮耐受性有了较大提高。梯度提高氨氮浓度的驯化过程中,厌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发生明显变化:嗜乙酸产甲烷菌(主要是Methanosaetaceae和Methanosarcinaceae)的相对丰富下降,而嗜氢产甲烷菌(主要是Methan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提高;并伴随着Firmicutes Clostridia细菌丰度的增加。同时发现了一类特殊的微生物Candidatus Cloacamonas,该菌归属于WWE1 candidate division,可能是存在于厌氧反应器中的一类互养产氢菌。本研究利用产甲烷抑制剂二溴乙烷磺酸盐(BES)、嗜乙酸产甲烷(AM)途径抑制剂氟乙酸盐和嗜氢产甲烷(HM)途径抑制剂无水茶碱,证明了氨氮耐受污泥产甲烷过程中存在乙酸氧化过程(SAO)过程。产甲烷代谢途径由AM向SAO-HM的转变是厌氧系统应对氨氮压力的一种响应机制,保证了体系中AM途径受抑制情况下乙酸向甲烷的顺利转化。接种驯化污泥条件下,单位质量餐厨垃圾固渣的平均甲烷产量为448 mL/g TS,比驯化前提高了31.37%;厌氧消化的最佳物料比由1:1.5提高至1:2,较驯化前厌氧消化体系的处理能力提高了33.33%;同时污泥驯化后,有机负荷越高甲烷产量的提高率越高,物料比为1:2.5时的甲烷产量提高了6.12倍。氨氮浓度在4000-4500 mg/L条件下,全混式厌氧反应器处理餐厨垃圾固渣的容积负荷可以达到5 kgTS/m3/d,容积产气率达2.65 m3/m3/d,但单位质量底物的甲烷产量随着有机负荷的提高而降低。本研究中所用50 L全混式厌氧反应器在处理餐厨垃圾固渣时的氨氮耐受阈值是8156 mg/L。氨氮浓度提高过程中,Methanobacterium科仍是优势产甲烷菌,Methanosaeta科和Methanosarcina科产甲烷菌的相对丰度则明显下降。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799.3;S216.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曰利,吴晓芙,聂发辉;天然蛭石对污水中氨氮吸附去除率的影响[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肖辉煌;张盼月;曾光明;夏耀玲;陈宏;;沸石用于去除废水中的氨氮[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2期

3 孙大志;李绪谦;潘晓峰;;氨氮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动力学行为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8期

4 彭少洪;罗占仪;;高含硫污水中氨氮的测定[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5 彭里程;吴德意;隋艳明;尚晓;郑向勇;孔海南;;竞争性阳离子对粉煤灰合成沸石除氨氮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4期

6 彭人勇;陈康康;李艳琳;;超声吹脱去除氨氮的机理和动力学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年12期

7 赵计萍;张雷;李瑞恒;;鲁奇炉气化废水中氨氮分析方法的选择[J];化工进展;2012年S2期

8 郑涵;姜萍萍;;微污染水源水中氨氮去除研究[J];城镇供水;2013年01期

9 杨应钊;刘菲;孔祥科;李圣品;马剑飞;;多介质渗透反应格栅中氨氮的转化与存在形态[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10 董惠英;;应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定化肥厂废水中氨氮[J];化工环保;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施汉昌;;污水氨氮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A];中国水污染治理技术装备论文集(第十七期)[C];2011年

2 于秀娟;宁立红;肖予晨;;电化学阴阳极同时作用去除氨氮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3 许春华;周琪;张建;;高效藻类塘去除氨氮机理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七届水处理化学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孙礼明;王浩明;童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氨氮去除试验研究[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5 杨晓明;耿长君;苗磊;;高氨氮及高浓度难降解化工废水处理技术进展[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宋超鹏;梁玉婷;易良银;;絮凝-包埋组合固定化去除低浓度氨氮的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7 孟伟;闫振广;刘征涛;王宏;余若祯;;基于风险的典型流域氨氮水质基准及标准探讨[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陈欣然;牛翠娟;蒲丽君;井润贞;;慢性氨氮胁迫对中华鳖稚鳖生长及血液学指标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5年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冬梅;叶挺进;刘贝;林显增;黄明珠;罗旺兴;黄禹坤;;生物膜-氧化铁改性石英砂联用去除氨氮的试验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何立光;;合成氨厂氨氮排放水处理技术探讨[A];2002热烈庆祝全国化工给排水设计技术中心站成立四十周年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宏伟;难以忽视的氨氮[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东周;钒铬氨氮处理:治标又治本[N];中国化工报;2014年

3 环境保护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 朱风松;如何有效减排氨氮?[N];中国环境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徐琦;氨氮减排从哪里着手?[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姜虹;氧化铁行业氨氮难题破解[N];中国化工报;2007年

6 郑伟;生物法脱除废水氨氮技术可望应用[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石磊;生物法脱除废水氨氮技术通过评议[N];医药经济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陈湘静;氨氮标准控制将重在执行[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文晶;淮河,又一声叹息[N];经济日报;2005年

10 ;淮河水质继续恶化 氨氮成为主要污染物[N];安徽经济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智锋;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去除地下水氨氮模拟实验[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李国锋;废水中氨氮的去除[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3 夏瑜;包埋固定化菌处理含低浓度氨氮原水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王雅萍;硅酸盐矿物对废水中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5 高红梅;沼山沸石去除水中氨氮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郭俊温;粉煤灰合成沸石及氨氮吸附性能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7 曹云华;沸石微生物联合固定化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氨氮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徐锐;光催化氧化法处理焦化废水中氨氮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2年

9 冯灵芝;斜发沸石去除水中氨氮的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谢和平;稀土冶炼氨氮废水处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592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592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e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