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的二阶特征分析
本文选题:林分空间结构 切入点:结构参数 出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空间结构是森林的重要特征,它是森林群落内林木间的空间组织关系的反映,目前的结构状态既是过去森林中各个自然生态过程(如林木竞争,更新,生长,枯死等)和人类活动等留下的印记,又作为初始状态影响着林木间的现在和此后竞争和作用方式、幼苗的生长与存活以及林木树冠的形成等,因此,森林的结构状态也同时决定着森林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森林经营和生态学研究中,森林空间结构表达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取决于对林分空间结构的科学解译,正确的表达方法有助于认识和推测森林的自然发展规律,为合理进行森林经营提供依据。基于参照树与其四株相邻木空间关系的结构参数表达了森林空间结构的不同方面,现已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森林类型的林分空间结构。在这组结构参数的构建中,选取固定最近四株相邻木虽然从实践应用方面已被广泛认可,但是许多研究指出,应用其它选择相邻木的方法或许对于合理的表达森林空间结构提供了选择,但是对于这组森林空间结构参数而言,如何应用其它选择相邻木的方法对结构参数进行分析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最近相邻木关系构建的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表达了特定尺度下相邻木之间的空间关系,而森林空间结构的二阶特征函数可以描述和表达不同尺度下林木间的相互关系。在很多森林生态学研究中应用森林空间结构二阶特征方法,尤其是应用未标记的二阶特征函数(Ripley K函数,O-ring统计,双相关函数等),分析林木空间中的分布格局、树种之间的空间相关联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为单纯描述性的分析,并没有很大程度上从空间结构描述中分析、推测或者验证所提出的一些生态学理论,即从森林结构推测验证森林的自然生态过程。尤其对于标记的二阶特征函数的应用研究更少(考虑林木属性,如树种,大小特征的空间分布),而森林的空间结构不仅仅是林木的空间位置分布格局,还包括林木的属性,如大小、树种等的空间分布,因此应用标记二阶特征函数描述森林多个方面的结构特征既可以从不同方面表达森林结构的多样性,又可以分析和验证更多的森林自然发展规律。本文首先分析了选取不同相邻木个数对空间结构参数表达的影响,并阐明基于相邻木关系描述与森林空间结构二阶特征分析方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其次,同时应用最近相邻木描述和二阶特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两块樟子松天然林和四块红松阔叶林(每块样地面积均为1公顷)结构的描述和分析,确定了樟子松林木间竞争对樟子松天然林结构形成的作用,以及提出了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对温带地区红松阔叶林树种空间隔离程度的影响。在分析选取的结构单元大小对结构参数表达影响时,模拟了不同类型和结构特征的林分,分别选取2-8株最近相邻木对三个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和大小比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在推测林木间竞争对樟子松天然林结构形成作用中,通过计算林木的冠幅大小和林木间距离二者间线性拟合决定系数确定竞争的普遍存在性,以及应用双相关函数和标记大小分化函数分别推测林木竞争对于林木枯死淘汰过程的作用以及对于林木大小分化形成的作用;本文通过比较和分析大树和小树的混交度差异来确定同种负密度依赖效应在红松阔叶天然林中的存在和显著性,应用林分混交度和标记混交二阶特征函数分析大树周围是否分布有更多的异种相邻木。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选取不同相邻木个数(n)分析对林分角尺度表达影响最大,不同相邻木个数计算随机分布林分的角尺度值不一定都在0.5附近。当林分中树种与大小为完全随机分布时,相邻木个数变化对于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值无影响。当林分中林木树种与大小为非随机分布时(相同属性的林木之间聚集或排斥),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值会随着选取相邻木个数的增加而变化。对于林分空间结构分析而言,应该选取固定的相邻木个数。选取2或3株相邻木可能将接近于随机分布的林分格局发生误判,而4株或以上相邻木个数可对林分的水平分布格局准确表达,考虑到抽样调查需要的费用,建议统一选取4株相邻木进行分析。(2)通过对两块不同密度樟子松样地的分析,以研究林木间竞争对天然樟子松林结构形成的作用。参照树和相邻木冠幅的大小和参照树到相邻木的距离的相关性分析得出,林木间的竞争显著影响着林木冠幅大小,说明樟子松林木间的竞争普遍存在并且在密度更大林分中体现更为明显。两块样地的双相关函数表明,林分稀疏前的林木分布格局和稀疏后的林木分布格局均在小尺度上为均匀分布,并且稀疏后的格局更为均匀。随机标记零模型明显地拒绝了林木枯死的过程为随机过程,而处于竞争更为强烈环境中的劣势木更容易被淘汰。标记大小分化二阶特征函数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林木大小空间分布的负相关性,尤其对于密度大的样地。我们认为被压木高的死亡率和林木间非对称竞争的缺乏是樟子松天然林林木大小分化不明显的原因。通过本研究的分析表明,竞争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态过程因子影响和决定樟子松天然林的发展。(3)通过分析温带红松阔叶森林中林木混交度水平和林木胸径大小的关系,得出不同混交度水平的林木大小有差异,大树(dbh25)多具有高的混交水平,而低混交水平上几乎分布都是小树(dbh25)。标记混交二阶特征函数和异质泊松过程零模型的检验也得出小树周围具有同种聚集的分布格局,随着林木胸径的增加,林木周围树种分布格局趋于随机的状态。比较大树和小树标记混交二阶特征函数差异,在大约15m的范围内,大树比小树的混交度水平要大于期望值。本研究应用最近相邻木关系的混交度方法和混交度的二阶特征函数均得出在天然红松阔叶林中,大树周围异种相邻木的比例要比小树的高,研究结果为同种负密度制约效应的理论提供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71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具来,殷财,张伟丽,官永庆;林分效能评价技术方法[J];林业勘查设计;2000年02期
2 杨永祥,张裕农;论林分系统的存在与演变[J];西部林业科学;2004年01期
3 周延波,庞丽萍;营造落叶松高产林分的初探[J];中国林副特产;2004年05期
4 惠刚盈,K.v.Gadow,胡艳波;林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的标准角选择[J];林业科学研究;2004年06期
5 刘丰文,蔡冬梅,谷卫华;林分抗火性评价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9期
6 徐曙娟;;多功能林分的效益评价问题探讨[J];江苏林业科技;2006年06期
7 贺姗姗;张怀清;彭道黎;;林分空间结构可视化研究综述[J];林业科学研究;2008年S1期
8 贺姗姗;彭道黎;;基于生长模型的林分场景可视化构建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9 蒋娴;张怀清;贺姗姗;贺文明;张剑;;林分可视化模拟系统的设计[J];林业科学研究;2009年04期
10 徐桂荣;;浅谈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林分空间结构测度系统[J];才智;201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磊;张怀清;林辉;蒋娴;;林分空间结构可视化技术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彭菲;张怀清;蒋娴;;基于单木生态模型对林分可视化的研究[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蒋娴;张怀清;梁诗博;;人工林结构自适应模拟的设计与实现[A];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黄心渊;杨刚;;虚拟林业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展望[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 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年
5 惠淑荣;刘冰;;日本落叶松林分不同立地直径结构预测模型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黄清麟;李元红;;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可持续经营的若干问题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徐海;;科学可视化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以SVS林分可视化系统为例[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8 徐海;;科学可视化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应用——以SVS林分可视化系统为例[A];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洪昌端;沈辛作;刘智仕;童再康;徐金良;;杉木种源、林分、单株多层次遗传变异的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10 徐成立;翟洪波;李吉跃;魏晓霞;;油松栓皮栎混交林林分合理密度探讨[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2)[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周吉仲;破碎森林比完整森林更趋于干旱[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2 谢和生;提高森林生产率 保护生物多样性[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3 通讯员 江勇 林维彬;2010——2015年 新罗对153万亩山林实施封山育林[N];闽西日报;2010年
4 记者 蔡芳;优良树种替代“老弱病残”[N];珠海特区报;2011年
5 记者 蔡芳;间伐退化病害树木符合改造需要[N];珠海特区报;2011年
6 记者 廖明山 蔡芳;我市实现一年四季常绿三季有花[N];珠海特区报;2011年
7 ;湿地松火炬松林的恢复与重建[N];湖南科技报;2008年
8 李云燕;市区青江干道绿化带将进行大规模整治[N];雅安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翔;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的二阶特征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
2 余蔚青;缙云山典型水源林生态水文功能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牛勇;北京山区不同林分水文生态效应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姜俊;热带山地人工针阔混交林结构动态及作业法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5 张弓乔;基于林分状态的试验设计与经营优化[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6 赵雨虹;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主要生态功能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7 王丹;江西大岗山三种典型林分土壤固碳过程及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8 袁士云;甘肃省小陇山现有林分经营模式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9 赵中华;基于林分状态特征的森林自然度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9年
10 梁文俊;华北土石山区典型林分健康经营技术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健平;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林分特征因子间耦合关系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崔莉;大兴安岭低质林补植改造初期不同林分对苗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白彦军;山西吕梁山区白皮松天然林种实危害现状及主要昆虫的种类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刁娇娇;间伐对溧水林场典型林分碳分配格局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5 张彩彩;Voronoi图的改进及其在林分空间结构优化中的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6 曹永昌;秦岭山地典型林分下的土壤生物学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杨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动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8 陈泽良;厦门城郊森林公园不同林分风景游憩林健康评价及保健功能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9 郭梦娇;辽河源地区典型林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10 陈亚南;落叶松云冷杉林空间结构多样性及择伐模型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46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646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