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生物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的效果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2 06:34

  本文选题:松材线虫病 切入点:松褐天牛 出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松材线虫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对松林造成了巨大危害,已成为我国最为严重的森林有害生物,威胁着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关键在于控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iner et Buhrer)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利用释放花绒寄甲和肿腿蜂为主的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松褐天牛,已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在贵州遵义市松材线虫病发生区,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不同频次释放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 Fairmaire和松褐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us alternatusi Yang防治松褐天牛的效果,分析人工释放的天敌昆虫在控制松褐天牛种群数量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控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进而控制松材线虫的作用与效果,为生物防治松褐天牛,减缓、甚至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松褐天牛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分布规律。松褐天牛产卵刻槽主要分布在树干的2.5-6.5m范围内,刻槽数量与树干高度和胸径显著相关;松褐天牛幼虫数量与树干胸径关系不显著;多数蛹室位于侵入孔正上方,少数蛹室位于侵入孔下方,两种蛹室数量差异显著;两种蛹室与侵入孔中心的平均距离分别为3.93cm和4.39cm,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并根据松褐天牛虫口数量的分布及与寄主树高和胸径的关系,建立了松褐天牛幼虫在马尾松树干上的垂直分布模式图和虫口预测模型。2.测定了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数和龄期。确定了松褐天牛幼虫的龄数为5龄,雌雄两性幼虫龄数相同;前胸背板宽、上颚长、头壳宽度和头缘宽为理想的分龄指标。利用种群众数龄期法测定的松褐天牛1-5龄幼虫的平均龄期分别为6.27 d,8.86 d,8.98 d,12.99d和265.52 d。3.组建了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的生命表。连续3年组建了花绒寄甲和松褐天牛肿腿蜂不同释放频次下的松褐天牛自然种群生命表。松褐天牛肿腿蜂主要作用于1龄、2龄和少数3龄松褐天牛幼虫,花绒寄甲主要作用于松褐天牛的蛹和部分老熟幼虫,使得松褐天牛种群在1龄、2龄、4-5龄幼虫期和蛹期的存活率显著降低。释放天敌昆虫后,松褐天牛肿腿蜂和花绒寄甲对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作用逐年增大;增加释放频次,其控制作用更加明显;而深沟茧蜂Iphiaulax sp.对松褐天牛种群的控制作用基本不受影响。4.明确了影响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花绒寄甲引起的松褐天牛蛹期死亡是导致2013-2015年间林间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子,松褐天牛肿腿蜂是松褐天牛低龄幼虫期重要的致死因子。5.阐明了松褐天牛及其4种优势寄生性天敌的时空生态位。在时间-空间序列上,松褐天牛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未释放天敌昆虫的林区内,深沟茧蜂在时间维度上出现的频率较大,林间存在时间较长,其跟随作用较强;花绒寄甲自然种群的活动范围较广。释放天敌昆虫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均有所降低;花绒寄甲的时空生态位及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性比例逐年增加;而松褐天牛肿腿蜂与长痣罗葩金小蜂Rhopalicus tutela(Walker)在时空上竞争松褐天牛低龄幼虫,二者的时空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均较大。随释放频次增加,松褐天牛肿腿蜂在时空生态位上更有优势。深沟茧蜂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及与松褐天牛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指数和相似性比例最为稳定,基本不受人工释放的天敌昆虫种群影响。6.明确了花绒寄甲和深沟茧蜂在控制松褐天牛中的贡献。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种群多数以单头,少数3~5头聚集在马尾松死树主干的中上部、南面越冬,越冬存活率达60%以上,有着较低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证明了花绒寄甲能够在我国大多数松褐天牛分布区安全越冬,为科学释放花绒寄甲防治松褐天牛提供重要依据。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偏好寄生3-5龄松褐天牛幼虫,其寄生率基本不受寄主树高、胸径和树龄的影响。松褐天牛深沟茧蜂对主干上部的松褐天牛寄生率最高,达27.38%;对韧皮部松褐天牛的寄生率平均为20.18%,显著高于木质部的5.46%。影响深沟茧蜂寄生率的关键因子是坡位和其它天敌寄生率。7.释放天敌昆虫减缓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释放的天敌昆虫降低了林间携带松材线虫的松褐天牛种群数量,减小了松材线虫病致死马尾松的概率,使得林间死树数量下降,减缓了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本研究成功利用组配作用因子生命表技术评价了利用人工繁育的天敌昆虫防治松褐天牛的效果,为应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为生物防治林业蛀干害虫效果评价的方法上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distribution of pine wood nematode in pine wood nematode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the life table technique . The main research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natural enemy insects on the trunk of pine wood nematode was studied . The main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 1 .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pupal chambers and the trunk was 3.93 cm and 4.39cm , the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pupal chambers was 3.93 cm and 4.39cm , respectively . The space - time niche breadth and the space - time niche overlap index and the similarity ratio of the alternatus are all the biggest in the time - space sequenc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6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海勇;丁治国;杨长林;;贵州松褐天牛防治工作初探[J];贵州林业科技;2007年01期

2 李百万;柳建定;赵宝安;王菊英;舒金平;;浙江余姚地区松褐天牛羽化规律的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8年01期

3 宁少华;张星耀;屈智魏;王翔凤;梁军;;脉冲磁场对松褐天牛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泽桑梓;闫争亮;赵涛;季梅;李浩然;刘宏屏;阮玉灿;;我国松褐天牛防治及引诱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西部林业科学;2010年03期

5 张敬皆;江兴才;温小遂;;江西省松褐天牛的发生与防治[J];江西植保;2011年01期

6 王华虎;韩霞;;松褐天牛防治及引诱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2年06期

7 徐朝哲;袁平;王桂江;周鄂飞;周国梁;陈志飞;顾敏;金翕;魏凌云;;减压条件下溴甲烷对松褐天牛熏蒸效果的研究[J];植物检疫;2012年03期

8 杨远亮;杨忠岐;王小艺;喻锦秀;颜学武;;松褐天牛肿腿蜂对松褐天牛低龄幼虫控制作用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3年03期

9 朱晓光;王斯荣;;万安县松褐天牛的发生与防治[J];湖北植保;2014年01期

10 柴希民,蒋平,崔鹏程,高大海,童永久;松褐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特性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丽;刘小侠;张青文;;松褐天牛微管蛋白基因α和β的克隆及表达[A];生物入侵与生态安全——“第一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陆梦桃;;贵阳市松褐天牛成虫发生规律调查[A];全国园林植保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李祥瑞;刘小侠;张青文;周序国;;松褐天牛触角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蛋白序列分析[A];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闽水发;黄贤斌;姚清;刘全芳;徐绍东;王满V,

本文编号:16991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6991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0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