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波形机载激光雷达林区点云数据精细分类
本文选题:遥感 切入点:激光雷达 出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技术在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LiDAR数据被广泛用于各个行业的3D测量、空间建模和参数反演。森林由于其地物垂直结构复杂,林木属性多变,是高分辨率遥感技术面临的一大难点。虽然林业上已使用LiDAR数据进行林区地形建模、森林树种分类、植被参数提取等研究,全波形LiDAR数据分类的基础工作仍存在若干系统性的技术问题:新型LiDAR系统的性能得到极大提升,但也引入新的数据处理模型问题;LiDAR系统光谱波段单一,目标刻画仍主要局限于点云数据几何结构和空间拓扑信息,全波形数据物理观测量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林业上尚未形成一种林区LiDAR数据处理和分类技术框架,以快速有效区分林区地面、植被和其他地上非植被目标回波。林区点云几何分类器在0.5米近地面层的分类精度得不到保证,间接影响林下精细地形提取。林区植被点云数据常混淆了稀疏的林区建筑物、电力线等非植被目标,直接干扰森林参数获取精度。基于这些背景,本文以林区全波形数据精细分类为目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针对新型高重频机载LiDAR出现的距离歧义,尤其在山区等高程起伏较大的林区导致几何定位错误的问题,提出了LiDAR几何定位模型的距离项修正,系统建立了距离歧义数学模型,提出并实现了基于先验地形预测的方法进行距离歧义消解,验证了使用ASTER GDEM等全球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可对机载LiDAR系统提供足够可靠的距离范围预测。该方法不受Li DAR硬件体制约束,相比已有商业系统方案具有可比的稳健性和更好的普适性。本研究保证了点云数据的可用性,为点云分类工作建立了重要数据基础。(2)实现了全波形LiDAR数据高斯参数提取、相对辐射标定和绝对辐射标定,基于物理特征提出了“波形椭球”的概念,使用波形参数和后向散射特征参数构建刻画点云回波空间形态的实体。针对点云分类的目标,结合植被、地面回波的统计特征,提出了波形比值指数,利用不同地物回波展宽和辐射特性扩大类型之间的差异,增强了地类之间的可分性。最后,在理论上将波形参数、相对辐射标定参数、绝对辐射标定参数和波形比值指数统一成波形增强参数(Waveform Augmented Parameters),极大扩展了现有单波段LiDAR数据的特征空间,对目标特征的刻画提供新的思路。(3)使用波形增强参数的五种特征组合对林区点云进行植被和地面回波分类,通过随机森林方法,对不同入射角的林区点云数据末回波进行了分类器建模,发现波形比值指数的分类精度最高,与全体特征参与分类的精度接近,在良好观测条件下总体精度优于97%,与传统几何滤波算法具有可比性;相对辐射标定参数和绝对辐射标定参数分类精度次之且两者基本接近;原始波形参数的分类精度最低。发现射角度增大使相同地物目标的脉冲宽度方差增大,降低了所有特征组合的分类精度,但在小于20°时,使用波形比值指数仍然使总体精度高于82%。本研究验证了波形增强参数的有效性和对点云分类的优势,为后续林区点云地面滤波分类提供了技术准备。(4)结合波形增强参数和几何滤波算法设计了针对林区低矮植被和地面回波的精细区分策略——微地形分类,并利用多参数组合的方式快速标记了林区建筑物和电力线位置,从而实现了林区点云数据精细分类。首先利用迭代稳健内插算法进行末回波点云加权内插,生成近似地表曲面模型,进而适度提升曲面模型建立地形缓冲层,通过对波形增强参数的频率特征分析,选择稳健特征,进行缓冲层内植被和地面回波的精细分类。发现利用高斯混合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两类点云分布,从而得到点云分类概率,有效剔除了干扰地面模型的低矮植被信号,对林区0.5米以下近地面层的点云分类起到了根本性的改进,弥补了几何滤波分类算法的缺陷。进一步标记了建筑物和电力线位置,纯化了植被点云数据集,对Li DAR数据提取森林参数提供了更优的数据基础。同时建立了多次回波的激光雷达方程组,论证了多回波是造成波形增强参数不稳健的主要原因,为全波形LiDAR技术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总的来说,本文围绕新型全波形机载LiDAR林区数据精细分类的目标,从几何定位模型、辐射传输模型和数据应用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新的数据解算、信号解译和应用方法,实现了从预处理到数据分类的完整技术框架,落脚于林区精细地面模型生成和植被点云提纯,提高了LiDAR数据质量。本文的研究为全波形LiDAR技术发展前沿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精细的森林和植被参数提取创造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58.98;S7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嵇俊;云挺;薛联凤;张浩平;;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复杂植物叶片重建方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2 徐伟恒;冯仲科;苏志芳;胥辉;焦有权;邓欧;;一种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的单木树冠投影面积和树冠体积自动提取算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2期
3 黄洪宇;陈崇成;邹杰;林定;;基于地面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单木三维建模综述[J];林业科学;2013年04期
4 刘峰;杨志高;;基于对象的激光点云数据城区树木识别方法[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5 孙智慧;陆声链;郭新宇;温维亮;;基于点云数据的植物叶片曲面重构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6 李青林;毛罕平;李萍萍;靳志龙;;基于激光扫描点云数据的植物叶片三维可视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2期
7 张波;刘红伟;裴小节;;基于三维激光点云数据建立三维树木模型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8 刘同海;滕光辉;张盛南;李卓;郭鹏;;基于点云数据的猪体曲面三维重建与应用[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06期
9 陈庆樟;何秀文;冯薇;刘仲国;;发动机点火系统使用因素对次级波形参数影响规律研究[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年03期
10 方慧;胡令潮;何任涛;何勇;;植物三维信息采集方法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闫龙;;摄影测量点云数据精简研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吴美金;;基于薄壁构件的点云数据提取[A];全国射线数字成像与CT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段文国;张爱武;蔡广杰;;基于VTK的点云数据绘制研究与实现[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宋碧波;卢小平;卢遥;;基于点云数据的建筑物三维重建[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5 张伟忠;张顺海;于德敏;;点云数据与建模软件的接口设计[A];全国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吕琼琼;杨晓晖;杨唐文;韩建达;庄严;;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三维建模技术[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9年
7 刘佳;张爱武;杨丽萍;;室内场景激光点云数据的三维建模[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8 隋立春;张熠斌;赵旦;;基于MicroStation的机载LiDAR点云数据分类处理软件[A];第二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0年
9 黄承亮;吴侃;刘虎;;基于三维TIN的格网化点云数据特征提取[A];数字测绘与GIS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杨铭;陈建峰;;基于CUDA的海量点云数据kNN查询算法[A];第四届“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论文精选[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成都 史为 编译;波形参数[N];电子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昊;全波形机载激光雷达林区点云数据精细分类[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年
2 赵江洪;古建筑散乱点云基准面的提取与拟合[D];武汉大学;2012年
3 谷晓英;三维重建中点云数据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4 胡峰俊;三维离散点云数据的预处理和配准技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5 董秀军;三维空间影像技术在地质工程中的综合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李晓捷;基于深度相机的三维人体重建及在服装展示方面的技术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7 张坤;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点云数据逆向重建算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8 王岩;阵列激光三维成像点云数据配准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张学昌;基于点云数据的复杂型面数字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其系统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10 王果;不同平台激光点云数据面状信息自动提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磊;大型钢结构建筑安装质量检测与变形监测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2 饶杰;基于激光点云数据的建筑物快速三维建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李俊宝;TLS在古建筑物测绘及建模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谢金坤;基于事故车辆车身变形的碰撞速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顾品荧;基于点云数据的基本款女西装样板生成系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李国瑞;车载LiDAR点云中的车辆自动检测技术[D];长安大学;2015年
7 江静;建筑物LiDAR点云数据特征检测及配准关键技术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8 梁子瑜;基于TLS点云数据的林分调查因子测定及收获估计[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9 喻W毶,
本文编号:1701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70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