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水稻全生育期基因表达谱构建与侧生分枝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2 21:18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基因表达方式的严格调控。剖析基因表达模式,不仅可以解释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而且可以用于指导农作物的遗传改良。水稻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单子叶植物研究的模式物种,对其进行基因转录组的研究,既有利于理解植物发育的调控机制,也可以为其它多种作物的研究提供帮助。植物株型很大程度上由侧生分枝的发育决定的。水稻中侧生分枝包含营养生长时期的分蘖和生殖生长时期的穗分枝,这两种分枝深刻的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是水稻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本研究通过构建覆盖39个器官的转录组,建立了覆盖水稻全生育期的表达谱,并且和拟南芥的转录组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了大量的与穗分枝发育有关的基因。通过对这些基因的功能研究,发现了一个主要由小RNA和转录因子组成的基因调控网络协同调控了水稻侧生分枝的发育。本论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Affymetrix Gene Chip Rice Genome Array对两个籼稻品种珍汕97和明恢63进行转录组分析,构建了覆盖全生育39个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且通过多种方式验证了数据的质量。这些数据建立了一个新的水稻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平台。2.通过表达谱分析了各个组织在发育上的关系,发现基因表达模式和器官发育的同源性之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雄蕊跟别的器官具有截然不同的基因表达模式,而愈伤和根细胞之间具有发育上的相关性。3.通过比较处于连续4个发育阶段的幼穗的转录组,发现了2667个基因存在差异表达。同时发现有两组基因从幼穗发育早期到后期,表现出相反的表达模式。第一组基因从早期到后期幼穗中,逐渐下调表达,其中包含了多个已经克隆的控制穗型态发育的基因,暗示这组基因可能与穗部枝梗发育有关。3个受到mi R156调控的SPL基因也出现在第一组基因中。而第二组基因则从早期到后期的幼穗中逐渐上调表达,其中包含有多个与花器官发育有关的MADS基因。对两组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转录因子都被富集了,说明转录水平的调节在穗型态发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4.分别鉴定到2376个组织特异表达和7276个组成型表达基因,并且发现19个不受遗传背景、生长环境、外界刺激等影响的最稳定表达的基因。5.通过表达谱的相似性,建立了水稻和拟南芥器官之间发育的对应关系,并且发现11对双向最匹配的器官。在这些器官中,两个物种的直系同源基因表达丰度是保守的,但是超过一半的基因发生了表达模式的分化,说明很多直系同源基因在两个物种中可能发生了功能分化。6.比较了水稻和拟南芥组织特异表达基因和组成型表达基因,发现具有组织特异表达特点的基因往往也是物种特异的,而组成型表达基因则有大量的保守基因,并且组织表达特异的直系同源基因具有更快的进化速度。7.超量表达mi R156导致分蘖极大增多,但是穗部分枝被严重抑制;而抑制mi R156则得到了和超量表达相反的表型,说明mi R156正调控分蘖发育,但是负调控花序分生组织活性。因为被mi R156调控的SPL7,SPL14和SPL17都从幼穗发育的早期到后期逐渐下调表达,因此推测这三个SPL基因可能调控了水稻的侧枝发育。8.水稻中mi R529与mi R156共同调控SPL基因,超量表达mi R529得到了和超量表达mi R156相似的表型。9.SPL7单突变不影响水稻的株型;而抑制SPL14或者SPL17则可以得到和超量表达mi R156或者mi R529类似的表型,分蘖增加,穗部枝梗减少,说明SPL基因抑制分蘖发育,但是促进花序分生组织活性。SPL14和SPL17双RNAi的材料增强了表型变化,说明SPL基因可能是冗余控制水稻发育的。超量表达SPL7,SPL14和SPL17都导致分蘖的减少,但是穗部枝梗也减少,特别是每个一次枝梗上分化的二次枝梗数量,表明SPL还促进小穗分生组织的分化。超量表达SPL基因可以部分恢复mi R156超量表达的表型。10.超量表达mi R172不影响分蘖发育,但是导致穗部一次枝梗减少,并且每个一次枝梗上分化的二次枝梗也减少;而抑制mi R172的表达也不影响分蘖发育,但是导致一次和二次枝梗都增加,说明mi R172负调控花序分生组织活性,但是促进小穗分生组织的分化。抑制mi R172的靶基因AP2类的SNB和Os TOE1得到了类似mi R172的表型变化;而超量表达SNB和Os TOE1则和抑制mi R172的表型类似,说明mi R172对穗型的调控作用是通过靶基因实现的。11.植物体内实验证明AP2类基因编码转录抑制子,并且包含有转录抑制模体EAR结构。体内体外实验证明AP2类蛋白质可以和转录共抑制子ASP1互作,并且分别是AP2的EAR结构和ASP1的CTLH结构域介导了这种互作。遗传分析结果证明了ASP1对AP2类基因调控穗分枝发育是必需的。12.基因表达分析表明mi R156和mi R172具有互补的表达模式,并且在SPL超量表达材料中,mi R172及其前体基因pri-mi R172b和pri-mi R172d上调表达。利用Ch IP,酵母单杂交和EMSA证明了SPL14可以直接调控mi R172的表达。遗传学分析进一步证明了SPL基因是通过mi R172促进小穗分化的。13.PAP2/MADS34也通过抑制RCN基因促进小穗分化。基因表达分析表明SPL基因正调控PAP2/MADS34的表达,并且Ch IP和EMSA证明SPL14可以直接调控PAP2/MADS34的表达,表明SPL基因也可可能通过PAP2/MADS34-RCN的途径促进小穗的分化。遗传分析证明RCN1可以恢复SPL基因超量表达导致的小穗分化的异常。14.通过比较mi R156超量表达植株和野生型的幼穗,发现了大量的基因发生了差异表达,包括很多已知的控制穗型发育的基因,如LAX1和RFL,并且这些基因同SPL基因共表达,说明SPL基因也可能通过这些基因调控穗分枝。遗传学分析证明了LAX1和RFL对SPL基因的功能是必需的,并且酵母单杂交和EMSA证明SPL14可以结合LAX1的启动子。15.Ghd7调控SPL基因的表达,并且遗传学分析表明SPL基因的活性对Ghd7调控株高和穗分枝发育是必需的,但是Ghd7对抽穗期的作用独立于SPL基因。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1
【目录】: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水稻全生育期基因表达谱的构建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基因表达研究技术进展
            1.2.1 Northern杂交
            1.2.2 原位杂交
            1.2.3 基于PCR的基因表达检测技术
            1.2.4 报告基因
            1.2.5 基因表达系列分析技术
            1.2.6 基因芯片技术
            1.2.7 新一代测序技术
        1.3 基因芯片和二代测序技术在植物转录组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3.1 水稻中的应用
            1.3.2 玉米中的应用
            1.3.3 拟南芥中的应用
            1.3.4 苜蓿中的应用
            1.3.5 大豆中的应用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水稻材料
            2.1.2 基因芯片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取样工作
            2.2.2 RNA抽提、芯片杂交和基因表达值的确定
            2.2.3 探针组和基因的比对分析
            2.2.4 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
            2.2.5 组织特异表达基因鉴定
            2.2.6 稳定表达基因鉴定
            2.2.7 水稻和拟南芥直系同源基因的非同义(Ka)和同义(Ks)替换计算 20 2.2.8 水稻和拟南芥转录组的比较分析
            2.2.8 水稻和拟南芥转录组的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全生育期基因表达谱分析的样品获取
        3.2 基因表达谱芯片的获取和数据库的构建
        3.3 表达谱数据质量分析
        3.4 各个组织表达基因的数量
        3.5 各个组织表达基因的特点
        3.6 不同功能基因的表达丰度分析
        3.7 不同组织之间基因表达模式的相关性分析
        3.8 表达基因的功能与特定组织生物学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3.9 幼穗发育过程基因的动态表达分析
        3.10 组织特异表达基因鉴定
        3.11 组成型表达基因的鉴定
        3.12 恒量表达基因鉴定
        3.13 水稻和拟南芥各组织在发育上的对应关系
        3.14 直系同源基因在水稻和拟南芥中表达模式的比较
        3.15 水稻和拟南芥组织特异表达基因及组成型表达基因的比较
        3.16 水稻和拟南芥组织特异表达基因和组成型表达基因的进化速率的比较
    4 讨论
        4.1 水稻基因表达谱是一种重要的数据资源
        4.2 转录水平的调控对穗型建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4.3 雄蕊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模式
        4.4 新鉴定的稳定表达基因的利用
第二章 水稻侧生分枝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研究
    1 前言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1.2 水稻分蘖和穗分枝发育研究进展
            1.2.1 水稻分蘖发育的过程
            1.2.2 侧芽形成的发育调控
            1.2.3 侧芽长出的发育调控
            1.2.4 水稻幼穗发育的过程
            1.2.5 水稻穗分生组织特征和活性的调控
            1.2.6 水稻穗分枝起始发育及其细胞命运的决定
            1.2.7 水稻小穗分化的调控
        1.3 miR156 及其靶基因SPL的功能研究进展
            1.3.1 miR156-SPL对开花途径的调控
            1.3.2 miR156-SPL对营养生长期时期转变的调控
            1.3.3 miR156-SPL对出叶速度以及叶片形态的调控
            1.3.4 miR156-SPL对器官大小的调控
            1.3.5 miR156-SPL对株型的调控
            1.3.6 miR156-SPL对激素信号的调控
            1.3.7 miR156-SPL的其他功能
        1.4 miR172 及其靶基因AP2 的功能研究
            1.4.1 miR172-AP2 调控花器官的建立
            1.4.2 miR172-AP2 调控植物的时期转换
            1.4.3 miR172-AP2 调控植物的块茎和果实的发育
            1.4.4 miR172-AP2 调控豆科植物的根瘤形成
            1.4.5 miR172-AP2 调控大麦的穗粒密度
            1.4.6 miR172-AP2 调控小麦的驯化过程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株
            2.1.3 酶、试剂盒、抗体及化学试剂
            2.1.4 常用细菌培养相关试剂的浓度
            2.1.5 载体
        2.2 实验方法
            2.2.1 基因型鉴定
            2.2.2 RNA抽提和反转录
            2.2.3 载体构建
            2.2.4 qRT-PCR
            2.2.5 遗传转化
            2.2.6 蛋白质原核表达与纯化
            2.2.7 EMSA
            2.2.8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2.2.9 酵母单杂交
            2.2.10 酵母双杂交
            2.2.11 miR529 对SPL基因的调控作用
            2.2.12 AP2 类蛋白质的转录活性检测
            2.2.13 荧光素酶互补检测蛋白质互作
            2.2.14 BiFC检测蛋白质互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水稻miR156, miR529 和SPL基因的功能研究
            3.1.1 SPL家族基因的蛋白质序列分析
            3.1.2 SPL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
            3.1.3 SPL家族的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3.1.4 SPL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3.1.5 超量表达miR156 对株型发育的影响
            3.1.6 抑制miR156 表达对株型发育的影响
            3.1.7 miR529 的功能研究
            3.1.8 SPL基因突变体和RNAi材料的获得
            3.1.9 SPL基因突变体和RNAi材料的表型分析
            3.1.10 SPL基因超量表达材料的表型分析
            3.1.11 SPL基因超量表达可以部分恢复miR156OE的植株表型
            3.1.12 SPL基因影响花器官的分化
        3.2 水稻miR172 和AP2 类基因的功能研究
            3.2.1 水稻中miR172 和AP2 类基因分析
            3.2.2 水稻中miR172 对株型发育的调控作用
            3.2.3 水稻中AP2 类基因对株型发育的调控作用
            3.2.4 miR172 及其靶基因对花器官发育的作用
            3.2.5 AP2 类蛋白质相互作用
            3.2.6 AP2 类蛋白质转录活性的检测
            3.2.7 AP2 类蛋白质编码一个EAR类抑制子结构域
            3.2.8 AP2 类蛋白质与转录共抑制子TOPLESS类蛋白质相互作用
            3.2.9 AP2 类蛋白质与转录共抑制子TOPLESS类蛋白质遗传互作
        3.3 SPL基因调控穗发育的机制
            3.3.1 miR156, miR172, miR529 以及它们的前体和靶基因的表达模式
            3.3.2 SPL14 直接调控pri-miR172b和pri-miR172d的表达
            3.3.3 SPL基因通过miR172 控制小穗的分化
            3.3.4 miR156OE的幼穗表达谱分析
            3.3.5 SPL14 直接调控PAP2/MADS34 的表达
            3.3.6 SPL14 通过PAP2/MADS34-RCN的途径调控小穗的分化
            3.3.7 SPL基因整合LAX1 和RFL调控穗分枝分化
            3.3.8 Ghd7 调控SPL基因控制穗发育
    4 讨论
        4.1 miR156,miR172 和miR529 对水稻分枝发育的协同调控
        4.2 SPL基因在水稻分枝发育中多效性
        4.3 miR172-AP2 控制穗分枝发育可能的机制
    5 展望
        5.1 SPL基因调控分蘖的机制是什么?
        5.2 miR156-SPL基因的表达量随发育进程而改变的机制是什么?
        5.3 miR172-AP2 控制株型的机制是什么?
        5.4 如何在育种中利用这些基因来改良品种?
参考文献
附录Ⅰ引物信息
附录Ⅱ作者简介
致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Gane Ka-Shu Wong;;KaKs_Calculator:Calculating Ka and Ks Through Model Selection and Model Averaging[J];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2006年04期

2 ;Isolation and annotation of 10828 putative full length cDNAs from indica rice[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5年05期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e expression at early seedling stage between a rice hybrid and its parents using a cDNA microarray of 9198 uni-sequence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2006年06期

4 ZHANG TianQi;WANG JiaWei;ZHOU ChuanMiao;;The role of miR156 in developmental transitions in Nicotiana tabacum[J];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5年03期

5 Yuxiao Chang;Tuan Long;Changyin Wu;;Effort and Contribution of T-DNA Insertion Mutant Library for Rice Functional Genomics Research in China:Review an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12年12期

6 Zefu Lu;Gaoneng Shao;Jinsong Xiong;Yongqing Jiao;Jing Wang;Guifu Liu;Xiangbing Meng;Yan Liang;Guosheng Xiong;Yonghong Wang;Jiayang Li;;MONOCULM 3,an Ortholog of WUSCHEL in Rice,Is Required for Tiller Bud Formation[J];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娟;田志宏;;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的研究概况[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1期

2 李吉涛;郭建春;;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3 王维旭;张骥诚;刘学群;王春台;刘新琼;;籼稻品种Kasalath遗传转化条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4 张晖;;水稻胚乳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2期

5 李荣德;董芙蓉;范祥云;徐恺;邱杰;徐扬;黄丽芬;;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水稻氮素基因表达中的应用研究与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6 李清贤;陈睿;杨绍华;;水稻花药发育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4期

7 王辉;张宏军;吴险峰;高用明;徐正进;朱苓华;黎志康;;作物杂种优势遗传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8 黄河;牛雅静;杨可;戴思兰;;甘菊内参基因ClTU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王舟;宗俊勤;宣继萍;郭爱桂;刘建秀;;结缕草肌动蛋白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草业学报;2010年06期

10 潘素君;戴良英;刘雄伦;王国梁;;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在水稻基因工程中的应用[J];中国稻米;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哲皓;拟南芥microRNA393的表达模式、调控机制和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张猛;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对草甘膦耐药性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林建中;拟南芥4CL3基因在类黄酮合成代谢中的功能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4 吴嫚;中棉所36花发育相关功能基因的发掘及其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5 傅晶;抑制病原菌诱导的生长素的积累赋予水稻广谱抗性[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晓辉;番茄中microRNA的功能和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海霞;光期高温与暗期高温对水稻米质和籽粒蛋白表达影响的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8 丁泽红;水稻氮代谢基因的核苷酸多样性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杨宙;双价Bt抗虫水稻的培育和转基因水稻回交效应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10 丁广大;甘蓝型油菜磷高效分子整合图谱的构建及磷高效QTL的定位与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炫丽;ms2Bnap同源序列在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中的克隆及表观遗传变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姚秋林;水稻根特异表达启动子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马振;水稻Tos17突变体库的创建和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邱咏;水稻开花基因RID1功能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邹哲;番茄microRNA Sly-mir156α和Sly-mir169c的功能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夏鹏;利用物理图谱对水稻基因组部分区段的初步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无双;拟南芥种子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8 陈芳芳;microRNAs和高表达small RNAs在水稻两个亚种及正反交F1代中的杂种优势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9 李清贤;一个水稻花药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及初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帅;高粱中一个DREB类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8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78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0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