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后移与玉米间作豌豆对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
本文选题:禾/豆间作 + 氮肥后移 ; 参考:《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禾/豆间作具有高产、高效、减排、可持续等多种优点,氮肥管理技术是诸多优点能否发挥的决定因素。单作生产中,氮肥后移作为优化作物氮素供需关系的措施而广泛应用,但将氮肥后移技术集成于禾/豆间作模式,能否强化两种作物的种间互补关系,实现节氮、减排和稳产,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2014-2016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不施氮(N0),基肥和追肥比例不同的三种施氮模式:氮肥后移(N1)、均匀配施(N_2)和传统施氮(N3),研究不同施氮制度对玉米、豌豆单作和间作模式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种间关系和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以期揭示施氮制度调控禾/豆间作氮素利用特征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基本机理,为进一步优化禾/豆间作氮肥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氮肥后移和间作显著降低了玉米、豌豆生育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两者集成应用减排温室气体的效果优于单项措施的加和作用。整个作物季节,间作系统土壤碳排放量较单作玉米平均降低20.5%,氮肥后移碳排放比传统施氮减少26.4%,且氮肥后移集成玉米/豌豆间作对土壤碳排放的协同减排量达8.9%。土壤N_2O-N排放量玉米间作豌豆比单作玉米降低26.9%,氮肥后移较传统施氮降低29.1%,氮肥后移与玉米/豌豆间作相集成对土壤N_2O-N排放量的协同减排量为7.2%。玉米间作豌豆系统的增温潜势(GWP)较单作玉米降低20.6%,氮肥后移GWP较传统施氮降低26.6%,且氮肥后移集成玉米/豌豆间作对GWP的协同减排量为8.8%。(2)氮肥后移和间作降低了豌豆、玉米田土壤N_2O排放速率对无机氮变化的敏感性,削弱了N_2O排放对土壤WFPS的响应程度,抑制了两作物农田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使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豌豆、玉米田CO_2排放与土壤含氮量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豆收前,该阶段较高的土壤含氮量是导致CO_2排放增大的直接原因;两作物农田N_2O排放速率与土壤无机氮含量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增长关系,间作和氮肥后移下土壤N_2O排放速率对无机氮含量变化的敏感性明显降低。豌豆田土壤呼吸与WFPS的相关性表现在整个作物季节,而玉米田主要表现在豆收后;两作物农田N_2O排放与WFPS的关系符合二次回归曲线,间作和氮肥后移下土壤N_2O排放速率对0-30 cm WFPS的响应程度明显减小。豌豆、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温度符合指数回归方程,间作和氮肥后移下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明显降低;两作物农田N_2O排放与土壤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低温可增强土壤N_2O排放,高温则会使其受到抑制。(3)氮肥后移对玉米间作豌豆氮素累积速率的促进,显著增大了组分作物土壤呼吸速率但减小了N_2O排放速率。氮肥后移使玉米氮素最大累积速率出现的天数有所延迟,但其最大累积速率比传统施氮提高13.4%,且其高累积速率持续的天数比传统施氮延长4.4 d。豌豆氮素累积速率与土壤呼吸速率在前期呈线性增长关系,在后期则表现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玉米土壤呼吸速率对作物氮素累积速率的响应比较一致,随累积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且在低累积速率时所受影响更大。豌豆氮素累积速率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增大豌豆氮素累积可有效抑制N_2O排放;玉米氮素累积速率与N_2O排放量呈显著正相关,这与豌豆收获前传统施氮引起玉米高氮素累积与高N_2O排放发生同步有关,而该现象则掩盖了玉米氮素累积与N_2O排放的真实关系。(4)间作系统中,豌豆相对于玉米竞争力增强使豌豆带CO_2排放增大,N_2O排放减少,使玉米带CO_2排放降低,N_2O排放增多。共生阶段,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竞争比率大于1,表明豌豆竞争强于玉米。氮肥后移增大了共生期种间竞争力,与传统施氮相比,氮肥后移平均竞争力增大了6.9%。种间竞争力增强显著促进了豌豆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速率,从而增大了土壤呼吸速率但降低了N_2O排放速率;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速率与种间竞争力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种间竞争力增强会抑制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累积,从而抑制土壤呼吸速率,但使N_2O排放速率增强。(5)氮肥后移集成玉米间作豌豆显著提高了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且两者集成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籽粒产量上,玉米间作豌豆比单作加权平均提高31.0%,氮肥后移比传统施氮提高26.6%,两者结合的协同增产量为10.1%,其中,间作效应是系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氮肥利用率上,间作系统比单作加权平均提高12.8%,氮肥后移比传统施氮提高89.1%,两者的协同提高幅度为24.5%,氮肥的后移效应对提高系统氮肥利用率起到了主导作用,而间作效应的贡献相对较小。尽管间作增大了两种组分作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但在系统水平上,玉米间作豌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要明显低于单作玉米,在不同施氮制度下较单作玉米降低26.8%,采用氮肥后移使玉米间作豌豆的GHGi比传统施氮降低34.4%,两者集成的协同作用使系统GHGi降低6.5%。
[Abstract]:In 2014 - 2016 , N _ 2O - N ratio of N _ 2O - N and N _ 2O - N decreased by 20 . 5 % , and that of N _ 2O - 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N _ 2O - N .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 _ 2O emission rate and N _ 2O emission rate of N _ 2O _ 2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N _ 2O emission rate and N _ 2O emission rate in maize field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N _ 2O emission rate . ( 4 ) In intercropping system , the increase of CO _ 2 emission and the decrease of N _ 2O emission of pea wer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 _ 2O emission .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13;S64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福,杨海;小麦氮肥后移新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04期
2 杨进玲;耿影;;小麦氮肥后移技术[J];农技服务;2009年05期
3 陈东义;;豫东小麦高产创建中“氮肥后移”技术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2009年11期
4 刘艳玲;;豫东小麦“氮肥后移”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措施[J];河南农业;2011年14期
5 赵翠珍;;氮肥后移技术在小麦生产中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年13期
6 张新建;郑峰;宋昕;;小麦氮肥后移增产原理及技术[J];种业导刊;2011年07期
7 张立霞;;小麦氮肥后移技术推广与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3年15期
8 刘亚利;;氮肥后移促小麦高产[J];中国农资;2012年11期
9 盛华安,张明慧,周永寿;小麦氮肥后移技术对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3年03期
10 王银福;刘宗院;王录科;康银孝;郭红燕;;氮肥后移施肥技术对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王静;郭熙盛;王允青;;保护性耕作与氮肥后移对巢湖流域稻田磷素径流损失的影响[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卢兆敏 马进;兖州小麦推广氮肥后移技术[N];农民日报;2011年
2 山东农业大学 于振文;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N];山东科技报;2006年
3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 于振文;小麦:氮肥后移优质高产[N];农民日报;2006年
4 曹一平;高产作物氮肥后移可以提高肥效[N];农资导报;2006年
5 肖立;科学施肥为小麦增产当家[N];农资导报;2008年
6 记者 段伟华;我省小麦丰产方建设初见成效[N];山西日报;2009年
7 记者 于洪光 曹成毅;烟台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亩产817公斤[N];农民日报;2014年
8 刘书芳;强筋小麦氮肥后移延衰提质[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林东升;适时适量是关键[N];农民日报;2004年
10 吴铭;麦田追施氮肥后移技术[N];新疆科技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发龙;氮肥后移与玉米间作豌豆对土壤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黄云;氮肥后移对不同基因型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和氮肥利用特性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2 盛大海;氮肥后移对寒地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9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80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