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EcR和MIH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的相互调节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2 15:06

  本文选题:中华绒螯蟹 + 蜕壳 ; 参考:《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中华绒螯蟹(Eroi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动物。蜕壳是甲壳动物重要的生物学现象,河蟹的生长和再生都是通过蜕壳来完成的。本研究首先对中华绒螯蟹不同蜕壳阶段的肝胰腺组织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在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即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dysone receptor,EcR)的基础上,聚焦与其具有拮抗作用的蜕皮抑制激素基因(molt-inhibiting hormone,MIH),对这两个基因在蜕壳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及相互调节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绒螯蟹蜕壳周期内的基因表达特征研究本实验采用RNA-Seq测序技术对中华绒螯蟹同一蜕壳周期内的肝胰腺转录组进行了分析,共获得了97,398个转录本,注释了31,900个转录本,找到了1,189个差异表达基因。根据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我们构建了河蟹一个蜕壳周期内关于能量代谢和生理调控的表达模式图。结果表明,在蜕壳后期,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能量消耗有关,该阶段是保持细胞稳态,壳硬化和恢复的阶段;在蜕壳间期,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合成、脂类代谢和生物合成方面,该阶段主要是能量储存过程,是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蜕壳前期,主要是应对激素和类固醇的刺激,为下一次蜕壳进行准备的阶段,高表达的基因主要与脂类合成和免疫发育相关。此外,本实验还利用qPCR技术对12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验证,并发现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dysone receptor,EcR)在蜕壳前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蜕壳后期。本研究通过对河蟹肝胰腺组织进行比较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河蟹蜕壳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过程,找到了不同蜕壳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出与蜕壳相关的重要基因,即蜕皮激素受体基因(ecdysone receptor,EcR),为进一步研究河蟹蜕壳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2.中华绒螯蟹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评估荧光定量PCR(qPCR)结果的准确性与所选取的内参基因的表达稳定性密不可分。因此,为了获得准确的qPCR结果,通常要对内参基因进行稳定性评估。本实验中,选取了10个常用的内参基因(包括从第二章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来的3个内参基因UBE、α-TUB和β-ACTIN及7个从NCBI上下载的河蟹内参基因AK、GST、HSP90、S27、VATB、GAPDH和Na K),分析其在中华绒螯蟹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和不同蜕壳阶段中的表达水平,结合常用的内参评估软件geNorm、NormFinder和Best Keeper对这些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b(UBE)和ubiquitin/ribosomal S27 fusion protein(S27)是最稳定的内参基因;而常用的内参基因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和beta-actin(β-ACTIN)在河蟹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稳定性却很差。此外,研究还发现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基因表达结果,通常要选取2-3个稳定的内参基因进行校准。为了验证内参基因筛选的准确性,本实验还分别选取不同的内参基因进行校准来分析Ec R基因在不同蜕壳阶段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当使用最不稳定的内参基因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做校准时,EcR基因在蜕壳前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以最稳定的3个内参基因作为校准的结果。本实验筛选出来的内参基因可以用于后续的基因表达研究,同时为其它甲壳动物基因表达研究中内参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3.EcR与MIH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的时空表达特征分析鉴于有关Ec R与MIH基因的表达研究主要集中在mRNA水平上,而对其蛋白水平的研究较少。本部分实验采用Western blot技术分析了EcR与MIH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蜕壳阶段中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蜕壳前期EcR基因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蜕壳后期,而MIH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正好与之相反,其在蜕壳前期显著低于蜕壳后期。MIH蛋白在眼柄组织中高表达,在肌肉和心脏组织中也有表达;EcR蛋白在河蟹的表皮和肌肉组织中大量表达。进一步对EcR和MIH基因进行荧光免疫组化分析,结果发现MIH基因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间质中表达,其在蜕壳前期的荧光信号强度显著低于蜕壳后期;EcR基因在蜕壳前期的荧光信号强度高于蜕壳后期,在前期主要表达在细胞核中,在蜕壳后期则主要表达在细胞质中,少量在细胞核中。此外,本实验还采用ELISA方法对河蟹蜕壳周期内的蜕皮激素含量进行了连续测量,结果表明在蜕壳周期内蜕皮激素的含量呈波动性变化,且推测当其含量达到12 IU/mL且持续上升时,河蟹将启动蜕壳。4.EcR与MIH基因的相互调节机制研究本部分实验采用RNAi技术和注射MIH基因的抗体及重组蛋白的方法探讨了EcR与MIH基因的功能互作关系,同时通过沉默EcR和MIH基因,及注射MIH基因的抗体和重组蛋白来观察河蟹蜕壳情况,进一步验证了EcR和MIH基因在河蟹蜕壳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体内注射双链RNA可以成功地敲减EcR与MIH基因,初步建立了河蟹RNA干扰系统。当敲减EcR基因时,MIH基因的表达量也降低;当敲减MIH基因时,EcR基因的表达量却上升。通过注射MIH基因的抗体和重组蛋白发现,在48h内,注射MIH抗体可以显著降低MIH基因的表达量,在注射12h后EcR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而24h和48h后EcR基因的表达量又显著上升;在48h内,注射MIH重组蛋白可以显著提高MIH基因的表达量,而EcR基因的表达量却显著下降。本实验研究还发现,敲减MIH基因可以显著加速河蟹蜕壳;而敲减EcR基因会延缓蜕壳,同时增加河蟹的死亡率;注射MIH重组蛋白会导致河蟹蜕壳延迟且大量死亡。
[Abstract]:In the early stage of molting , the gene expression in the molting cycle of the crab was studied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ecdysone receptor ( EcR ) was mainly related to the energy expenditure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EcR ge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at the later stage of molting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EcR gen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later stage of molting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9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对虾、螃蟹蜕壳促长素[J];饲料研究;1992年07期

2 彭爱民;河蟹蜕壳期死亡原因的初步分析[J];淡水渔业;1994年04期

3 陈卫境;防治河蟹蜕壳障碍症[J];科学养鱼;2001年02期

4 张是永太;;用蜕壳箱防河蟹蜕壳死亡[J];齐鲁渔业;2005年12期

5 宗照明;李金红;叶惠如;;螃蟹不蜕壳的原因及其防治[J];农技服务;2011年01期

6 刘继涛;;螃蟹的蜕壳与繁殖特点[J];农村养殖技术;2012年02期

7 唐天德;河蟹不蜕壳症的起因及其防治方法探讨[J];水产养殖;1994年05期

8 洪家春;促进秋蟹蜕壳的有效措施[J];河南水产;1999年03期

9 张列士,陆锦天;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和生长的研究进展[J];水产科技情报;2001年06期

10 徐承旭;;河蟹蜕壳障碍病的防治[J];齐鲁渔业;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小林;;高效顾客响应(ECR)的应用对零售商价值链的影响及其实施问题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大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孙良亭;赵红卫;张子民;王辉;马保骅;李锡霞;张雪珍;马新文;;高性能全永磁ECR离子源LAPECR2的研制[A];200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孙良亭;李锦钰;王辉;马宝华;张雪珍;宋明涛;李锡霞;朱玉华;冯玉成;赵力民;王平志;马新文;刘慧萍;赵红卫;;强流高电荷态全永磁ECR离子源LAPECR2的初步调试[A];2006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郭晓虹;金韬;赵红卫;满开第;;超导高电荷态ECR离子源(SECRAL)低温及氦气回收系统[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6册)[C];2009年

5 黎小林;;高效顾客响应(ECR)的应用对零售商价值链的影响及其实施问题研究[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志彪;赵云龙;杨健;;水体铜对中华绒螯蟹蜕皮、生长和存活的影响[A];中国动物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2004年甲壳动物学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李海迪;杨先乐;胡鲲;王翔凌;钱云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华绒螯蟹主要组织中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方法的建立[A];2008年《药物分析杂志》第三届普析通用杯论文集[C];2008年

8 申玉春;陈作洲;朱春华;吴灶和;黄翔鹄;;盐度和营养对凡纳滨对虾蜕壳和生长的影响[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孟庆国;顾伟;王文;;中华绒螯蟹螺原体抗原相关蛋白筛选[A];中国甲壳动物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堵南山;;中华绒螯蟹的受精[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行超;白对虾蜕壳不遂原因[N];中国渔业报;2014年

2 ;蟹苗种带有病菌蜕壳不遂如何治愈?[N];江苏科技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康健;ECR瞬息神经反射 光明乳业扩张保鲜术 [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4 记者 毛庆 汤文慧;高淳2000多亩水面试点螃蟹标准化养殖[N];南京日报;2011年

5 淳宣;中华绒螯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通过验收[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7年

6 通讯员 周璐 王一森;艾比湖中华绒螯蟹养殖有了地方标准[N];博尔塔拉报;2010年

7 许本宏邋林鸣;中华绒螯蟹特色哪里来[N];中国质量报;2007年

8 赵文;东台打造中华绒螯蟹原生态品牌[N];江苏科技报;2009年

9 于志;江苏高淳建设全国中华绒螯蟹“种子库”[N];中华合作时报;2002年

10 记者 古丽娜;布尔津绒螯蟹上首都餐桌[N];阿勒泰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姝;EcR和MIH基因在中华绒螯蟹蜕壳过程中的相互调节机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年

2 丁森;海水和淡水条件下不同蜕壳时期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理生态学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吕孙建;中华绒螯蟹血细胞吞噬功能与凋亡分子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蒋惠;中华绒螯蟹的基因表达谱及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晶晶;中华绒螯蟹免疫致敏现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6 邱仁杰;脂肪酸营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免疫及耐低氧能力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7 穆淑梅;莠去津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义;中华绒螯蟹新型免疫调节剂及其酚氧化酶的纯化和性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吴江立;中华绒螯蟹组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变化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10 丁万昱;微波ECR磁控溅射制备超薄a-SiN_x薄膜及其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娇;中华绒螯蟹蜕壳、生长的个体观察和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2 岳武成;中华绒鳌蟹断肢再生的生产性能评估与基因表达谱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黄姝;实验室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成蟹的蜕壳、生长观察与蜕皮激素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分析[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4 狄盼盼;太湖养殖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3年

5 钱陪陪;中华绒螯蟹组蛋白H1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巢发育中的表达特征[D];河北大学;2015年

6 王敏;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生殖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吴韬;不同水溶性果胶和木聚糖对中华绒螯蟹(Erocheirsinensis)生长、消化生理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8 侍苗苗;纳米硒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陈小兵;中华绒螯蟹肠道核心菌群初探[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10 高先楚;脂质对中华绒螯蟹性腺香气的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22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1922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f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