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08 15:32
【摘要】:杂种优势利用是作物品种改良的主要途径。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杂种优势应用与遗传基础研究均较为深入。近年来,胡麻杂种优势利用尽管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建立了“两系法”胡麻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体系并实现了杂交种的生产应用,但在胡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研究方面还较为薄弱。因此,本研究从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与杂种优势形成的关系、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相关性状的QTL初步定位等方面开展研究,旨在深入分析胡麻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为进一步提高“两系法”胡麻杂种优势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按照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77份杂交组合,研究了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及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主要表现为加性基因效应遗传的性状有: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分枝数、每果粒数、千粒重和含油率、油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同时受加性和非加性基因效应共同影响的性状有:单株果数、单株产量和亚麻酸组分。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存在广泛的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其杂种优势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且与亲本GCA的相关性多高于SCA,与恢复系的GCA相关性多高于不育系,强优势组合的特点是双亲或亲本之一具有较高的GCA效应,或具有较高的SCA效应。因此,胡麻两系杂种优势表现与亲本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紧密相关,其亲本GCA,特别是亲本GCA高的恢复系的选配,是组配强优势胡麻两系杂交育种的关键。2、利用两个杂交组合构建的P1、P2、F1、F2四世代群体材料,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研究了胡麻两系杂交组合4个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千粒重同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控制;每果粒数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控制。单株产量、单株果数和每果粒数这3个性状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在43.50%~73.28%,千粒重的F2群体主基因遗传率在10.55%~34.40%。主基因和多基因的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在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的遗传中起重要作用,胡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应更好的利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进一步提高杂种优势利用效率。3、基于两系杂交组合“1S×陇亚10号”而构建的F2作图群体,首次采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SLAF-Seq)构建胡麻高密度分子遗传图谱,初步开展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研究。结果发现,本研究共开发出286,776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数为23,170个,多态性比例为8.08%;经过严格筛选过滤,最后获得了811个SLAF有效标签用于胡麻分子遗传图谱构建。采用HighMap软件成功构建了含15个连锁群,图谱总长度为1495.89cM的胡麻高密度分子遗传连锁图谱。该遗传图谱平均图距为1.84cM,平均Gap为16.9,共含1344个多态性SNP标记。在此基础上,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13个胡麻两系杂种优势相关性状及育性进行QTL定位分析,初步获得了7个与胡麻两系杂交组合株高、分枝数、单株产量、亚油酸及育性性状相关的QTL位点。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S56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上;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已制种推广[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10期

2 周金生 ,冷惠兰;两系杂交小麦[J];云南农业;2002年06期

3 霍瑞勇;我国两系杂交小麦研究获得重大突破[J];现代农业;1998年08期

4 程建志,昌华敏,岳兵,戴幼斌,包天排,杨海兵;两系杂交小麦Ⅱ优18、Ⅱ优58亲本习性的观察[J];湖北农业科学;2000年02期

5 黎用朝,张黎光,闵军,黄海明;高产两系杂交晚籼新组合培两优981[J];杂交水稻;2002年05期

6 庞启华,黄光永,李生荣,陶军,周强,杜小英,欧俊梅,余敖;两系杂交小麦绵阳32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J];中国种业;2003年12期

7 鄢祖林,刘名镇,李秋保;双季两系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3年04期

8 ;两系杂交中熟早籼新品种——W两优3418[J];湖北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9 任仲玲;孙明法;严国红;唐红生;王爱民;何冲霄;朱国永;;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盐两优888[J];种子;2010年11期

10 任仲玲;孙明法;严国红;唐红生;王爱民;何冲霄;朱国永;;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盐两优888[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庞启华;李生荣;周强;陶军;杜小英;欧俊梅;;温光型两系杂交小麦产量超标优势特点分析[A];中国青年农业科学学术年报[C];2004年

2 杨木军;顾坚;周金生;田玉仙;刘琨;李绍祥;李政芳;杨和仙;;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在云南的应用与评价[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曾汉来;张端品;谢国生;;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应用的安全性对策探讨[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4年

4 朱镇;赵凌;宗寿余;张亚东;王才林;;两系杂交粳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A];江苏省遗传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吴平;刘宁;袁卫红;周贱根;刘尊文;王方;;优质两系杂交油菜“赣两优5号”的选育[A];2012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马淑琴;云南两系杂交小麦育种取得新进展[N];云南科技报;2004年

2 许怡平;致力促进粮食增收[N];安庆日报;2009年

3 主持人:唐建明;两系杂交油菜纯度高[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3年

4 嵩明县种子站 易淑华;冷凉稻区两系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N];云南科技报;2007年

5 记者 王雪飞 通讯员 崔敏 赵雪彪;“云杂6号”最高亩产达550公斤[N];云南日报;2005年

6 施铭 熊燕;云南多项水稻研究取得新突破[N];农民日报;2004年

7 徐兰山;人类反饥饿史上光辉的一页[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利民;胡麻两系杂交组合主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大恒;两系杂交中稻源库特征与栽培调控研究初报[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572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2572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7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