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鸵鸟防御素的鉴定、组织分布及抗菌活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种鸵鸟防御素的鉴定、组织分布及抗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农业大学》 2015年
两种鸵鸟防御素的鉴定、组织分布及抗菌活性研究
卢顺
【摘要】:防御素是动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抗菌肽,对细菌、真菌、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均具有抑制作用。防御素抗菌机理独特,不易产生耐受性,是机体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侵袭的重要武器。由于动物防御素具有抗菌谱广、不易产生耐药、安全性高等特点,现已成为抗菌药物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禽类防御素(Av BD)均属于β-防御素,具备广谱抗菌活性,有开发成抗菌药物的潜力。目前关于禽类防御素的研究较少,仅在鸡、鸭、鹅等常见家禽和少数几种野禽中发现了数十种防御素或防御素基因。在鸵鸟这一古老鸟种也发现有防御素的存在,但关于鸵鸟防御素的基因、组织分布、与其他禽类防御素的进化关系等的研究未见报道,对其抗菌活性和抗菌机理的研究也较少。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采用分子克隆、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细菌学技术等综合手段,对鸵鸟防御素Av BD2和Av BD7的基因序列、进化关系、组织分布和抗菌活性等进行研究,旨在为鸵鸟防御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鸵鸟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参考Gen Bank中公布的其他禽类防御素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鸵鸟骨髓总RNA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到2个鸵鸟防御素基因的c DNA。c DNA序列测定后,用MEGA 5.05软件和Codon W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进化树分析和密码子偏好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到两个鸵鸟防御素分别是鸵鸟Av BD2和Av BD7,其中鸵鸟Av BD2 c DNA全长195bp,编码64个氨基酸;鸵鸟Av BD7 c DNA全长201bp,编码66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鸵鸟Av BD2与鹅Av BD2的同源性最高,达86%,其次是鸡Av BD2(83%)、鸭Av BD2(83%)和火鸡Av BD2(81%);鸵鸟Av BD7与鸡Av BD7和鸭Av BD7的同源性最高,均达到81%,与鸡、鸭、鹅的Av BD6基因也有75%的同源性;进化树分析显示两鸵鸟防御素与禽类的同类防御素亲缘关系最近;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发现,两种鸵鸟防御素具有与家禽同类防御素所不同的密码子偏好;两种鸵鸟防御素前体均由信号肽、前片段和成熟肽3部分构成;两种鸵鸟防御素具有其他禽类防御素的一些共同特征,例如分子内都含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和“GXC”模体。这些结果为禽类防御素的进化研究以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参考。2、鸵鸟防御素的表达与抗体制备按照大肠杆菌的密码子使用偏好,用密码子优化软件(Codon Adaptation Tool)对两种鸵鸟防御素基因的编码区(CDS)进行了密码子优化,人工合成优化后的基因片段。将合成的基因片段插入原核表达质粒PGEX-KG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进行诱导表达。提取表达的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血清。结果显示:人工合成的鸵鸟Av BD2和Av BD7基因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其中鸵鸟Av BD2的表达量较大;两种表达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分子量大小约33.5 KD,与预期结果相符;用ELISA法检测免疫后的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可达到1:10240。鸵鸟防御素的成功表达以及抗体的制备为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帮助。3、鸵鸟防御素的组织分布研究采用RT-PCR和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了两种鸵鸟防御素在18种组织中的m RNA表达情况;以制备的鸵鸟防御素多克隆抗体为一抗,用免疫组化法分析了两种鸵鸟防御素在脾、胸腺、法氏囊、骨髓4种免疫器官中的阳性信号分布。结果显示:两种鸵鸟防御素广泛分布于不同组织中,但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有差异;鸵鸟Av BD2在骨髓、法氏囊、睾丸、脾脏等组织中表达量较大,在食管、肌胃、胰、卵巢等处表达量较小;鸵鸟Av BD7在骨髓、法氏囊、睾丸、肺等组织中表达量较大,在肌胃、腺胃、胰、肝、卵巢等处表达量较小;免疫组化分析显示,两种鸵鸟防御素的阳性信号在4种鸵鸟免疫器官中广泛分布,其中以法氏囊小结的皮质部以及骨髓组织中的阳性信号最多。鸵鸟防御素组织分布的差异可能提示其在不同组织中所发挥的主要功能不同。4、鸵鸟防御素的抗菌活性研究根据推导出的鸵鸟防御素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了鸵鸟防御素Av BD2和Av BD7的成熟肽,并用菌落计数法验证了这两种防御素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巴氏杆菌和无乳链球菌的抗菌活性,以及盐离子浓度、温度等对抗菌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鸵鸟防御素对6种细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当其浓度达到25μg/m L时抑菌率达到60%,浓度达到100μg/m L时抑菌率可达90%以上;两种鸵鸟防御素对盐离子浓度敏感,当溶液中氯化钠浓度达到150m M时,抑菌效果大幅下降。在温度为-20℃~60℃或p H值为3~10的环境中处理30min,两种鸵鸟防御素的抗菌活性未发生明显变化。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鸵鸟防御素的抗菌机理以及鸵鸟防御素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852.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涛;王储炎;吴传华;代君君;肖林珍;田善富;周业文;范后文;;蚕类抗菌肽的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2 申艮宝;栗永茂;李伟;吴光旭;;水产动物抗菌肽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3 杨涛;祁克宗;彭开松;涂健;高恒;江龙海;;鸡β-防御素Gallinacin-8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家禽科学;2008年10期
4 陈彤彤;宋晓妍;解树涛;樊守金;张玉忠;;植物源抗菌肽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6年02期
5 侯振平;印遇龙;王文杰;刘景喜;SOUFFRANT W B;;乳铁蛋白素B和天蚕素P1对投喂大肠杆菌断奶仔猪生长及肠道微生物区系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1年09期
6 吕尊周;袁肖笑;蔡兆伟;尹兆正;;抗菌肽对蛋鸡血清免疫指标及脾脏白细胞介素2 mRNA表达量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1年12期
7 王璟;杨玉荣;梁宏德;卫红丽;常展伟;;禽类防御素作用机理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7年10期
8 屈雷;闫海龙;庞全海;敬晓棋;杨银凤;高晔;;佳米驴β防御素aBD-1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09年08期
9 刘诚;黎满香;卢帅;林荣高;蒋伟;胡杨;;抗菌肽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1年03期
10 孙岩;王路;温俊歌;薄联锋;徐志坤;张德礼;;β-防御素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J];动物医学进展;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建民;扇贝大防御素和G型溶菌酶的基因克隆与重组表达[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6年
2 赵战勤;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重组沙门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可心;五个新的鸭β-防御素的分离、鉴定及其抗病毒机制的初探[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丛梅,黄天华,吴德生,谢庆东,徐小虎;pEgr-P16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EC9706细胞中的辐射诱导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4期
2 阮烨,王晓云,谢庆东,黄天华;外源DNA转染精子的实验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3期
3 欧阳松应,徐寿水,沈文律,周传香,李春艳,欧阳红生;人PTEN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U_(251)细胞中的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4年04期
4 陈传德,吴中亮,陈家堃;乙酸镍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转化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分析[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1期
5 熊小芳,黄天华,谢庆东,王晓梅,陈桂兰;精子携带的HBV DNA在小鼠早期胚胎中的复制与表达[J];癌变.畸变.突变;2005年03期
6 吕慧贞;张建朋;陈新;刘静;张元湖;;一种改进的鸭梨总RNA提取方法[J];山东农业科学;2007年05期
7 张秀华;王文锋;;微卫星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技术的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8 张学民,王金生;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方法的改进[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9 韦传宝;贾玉成;杜宇;;芋花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张运锋;黄光和;李希国;谭学林;;普通菜豆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义流;张绍铃;;梨活体花柱内花粉RNA的降解[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王在贵;何瑞国;钱世钧;刘朝良;;特异腐质霉纤维素酶的酶谱分析[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张岩;吴燕燕;李来好;杨贤庆;宫晓静;;酶法制备海洋活性肽及其功能活性研究进展[A];广东省食品学会第六次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新妙;马润宇;;用膜结晶技术制备蛋白质晶体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高娟;唐明森;王艳玲;蒋再学;竺薇;罗满林;;重组猪α干扰素发酵工艺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邓利玲;胡小芳;卢明玥;钟耕;;冷榨南瓜子饼蛋白粉酶法水解工艺及其产物性质研究[A];管产学研助推食品安全重庆高峰论坛——2011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全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李彦臻;杨利国;;奶牛Y精子膜蛋白的提取与分析[A];第三届中国奶牛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8 周正新;;生脉片对IL-1介导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黄自然;张卫民;黄亚东;;蚕抗菌肽研究开发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A];格莱姆抗菌肽——抗菌肽开发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黎观红;洪智敏;贾永杰;瞿明仁;;抗菌肽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抗菌机制研究进展[A];格莱姆抗菌肽——抗菌肽开发与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冰;EB病毒潜伏膜蛋白2A特异性CTL表位筛选及免疫功能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张冬梅;牙龈卟啉单胞菌侵入血管内皮细胞后粘附分子表达及信号调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3 张青婵;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不同分离株的基因组和生物学特性比较[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张升祥;家蚕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5 李振东;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姚小磊;基于TGF-β1与Bcl-2的抗干眼症中药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于海洋;牙鲆微卫星标记的筛选和美洲牡蛎抗病相关基因SNP的初步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彭莹;土星拟威尔酵母WC91-2菌株嗜杀因子和β-1,,3-葡聚糖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伟;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早期发育生理生态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宋翠平;H5N1禽流感和鹅Ⅰ型副粘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及感染性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伶俐;牛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和防御素基因融合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浩丽;Bacillus pumilus CN8菌株高效降解猪血Hb酶的分离纯化与降解机制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瑜;银杏核心种质构建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荣保华;藕带多酚氧化酶性质及藕带保鲜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柴伟东;猪传染性胃肠炎基因工程活疫苗的构建与免疫原性测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段龙川;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重组沙门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赵兴华;IL-6与GM-CSF基因融合表达生长抑素基因疫苗对小鼠生长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曹晶;风疹病毒(RV)包膜糖蛋白E1特异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9 朱晓娟;重组免疫毒素抗c-Met/PE38KDEL的构建、表达、纯化及初步鉴定[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10 洪伟;酪蛋白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肽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庆;薛正莲;;胰蛋白酶水解酪蛋白所得产物抗菌活性的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 张煜;刘玮;丁汉凤;毕玉平;;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在农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3 岳昌武;莫宁萍;刘坤祥;凌锌;曾霓;;抗菌肽的结构特点·作用机理及其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4 李晓华;陶冉;孙杰;;对虾抗菌肽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前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5 申艮宝;栗永茂;李伟;吴光旭;;水产动物抗菌肽研究概况[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6 潘行正;黄正明;李永新;;抗菌肽制剂对母猪死产率和仔猪成活率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2期
7 王来城,王金星,赵小凡,蔡莹;家蝇防御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纯化与抗体制备[J];动物学报;2005年02期
8 苟小军;邬晓勇;杨灿宇;;蛙皮多肽抗生素的研究进展[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9 李伟;陈松林;赵晓杰;;大菱鲆hepcidin抗菌肽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7年03期
10 吴金梅,王艳玲,陈丽颖;禽类抗菌肽的最新研究进展[J];家禽科学;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德兴;陈康;邓小丽;;抗菌肽制剂对母猪生产性能和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学分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养猪业创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卫明;猪小肠抗菌肽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2 乔红伟;中国林蛙基因工程抗菌肽制备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亚渝;蛋白质的液相色谱复性[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裴洁;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分离鉴定及疫苗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3 石建州;家禽β-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兴邦;郭锁链;乌翠兰;李大竣;呼格吉勒图;鄂优;;防御素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年08期
2 王新卫;康相涛;;禽类防御素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6年12期
3 秦桢;徐来祥;;动物防御素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4 高小艳;刘顺德;王长法;何洪彬;;动物防御素研究进展[J];家畜生态学报;2010年03期
5 高小艳;刘顺德;王长法;何洪彬;;动物防御素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0年04期
6 王淑娟;;禽类防御素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11年07期
7 李砚;杨银凤;;家畜体内防御素多态性和表达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3年03期
8 章金钢;防御素——动物细胞的内源性抗生肽研究进展[J];兽医科技信息;1994年10期
9 阮高伟;;动物防御素的研究进展[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年23期
10 李存富;郑金武;;我科学家实现藻类途径表达技术防御素药用开发与生产成为可能[J];科学新闻;200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砚;杨银凤;;家畜体内防御素的多态性和表达[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2年
2 杨银凤;火焱;王秀梅;;抗微生物肽家族成员——防御素[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苏丽娜;杨银凤;;多功能的宿主防御肽——防御素[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新卫;刘金义;崔海荣;乔玉山;;两个黄花梨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分析及表达研究(摘要)[A];第二届全国果树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久刚;蓝静;王金勇;;5K防御素阳离子小肽的电泳方法初探[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6 何保斌;罗中华;彭代智;陈希炜;刘敬;周新;黄文华;;猪中性粒细胞防御素杀白色念珠菌活性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7 赵亚华;刘霭珊;白堡屹;梁祖承;曾珍;;兔防御素基因的体外重组表达策略及抑菌机理研究[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杨玉荣;姜义宝;;鸡肠道防御素Gal-13的提取分析及提取率的研究[A];2007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朱立成;戚正武;;一种新的豆类防御素结构与功能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1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洪旭光;孙修勤;咎金东;曲凌云;张进兴;郑明刚;;皱纹盘鲍防御素(hd-def)的基因组克隆与结构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勇如;[N];科技日报;2002年
2 项铮;[N];科技日报;2002年
3 综合本社驻华盛顿分社记者 毛磊 联合国分社记者 丁宝忠;[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刘如;[N];中国医药报;2002年
5 赵红艳 慕玉 赵宝华;[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董开忠;牦牛中性粒细胞抗菌肽分离纯化、LAP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2 卢顺;两种鸵鸟防御素的鉴定、组织分布及抗菌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魏洪涛;人β_2防御素的重组表达、纯化与活性分析及其mRNA在牙龈上皮的表达[D];吉林大学;2006年
4 王艾平;人α防御素5的基因工程制备及其抗几种病原微生物的活性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5 王国庆;Beta防御素2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肖安东;防御素Defcr4和Mcp-1基因在牛乳腺中表达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7 常玉英;防御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刘文超;防御素的制备及其抗胃癌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立强;增强人α防御素3杀菌效率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毕馨月;α-防御素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1年
3 张剑;人防御素α(HD-α)克隆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初步检测[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4 胡伶俐;牛杀菌—通透性增加蛋白和防御素基因融合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宋斯伟;鼠防御素cryptdin 4在小鼠内脏分布及其肠炎模型中表达规律[D];吉林大学;2007年
6 杨毅;新型防御素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龙晶;牛防御素BNBD5的cDNA克隆及毕赤酵母表达[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8 陈芳;人α防御素-5多肽抗单纯疱疹Ⅱ型病毒作用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9 陈宝玉;鼠防御素cryptdin 4基因的表达及其活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妮;LPS诱导L929细胞β防御素-2和schlafen-2基因表达及其信号转导[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两种鸵鸟防御素的鉴定、组织分布及抗菌活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94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29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