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西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年
我国西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田月娥
【摘要】:由植物病原卵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晚疫病是世界范围内马铃薯生产上的头号毁灭性病害,也是所有引起粮食作物产量损失的病害中最严重的病害,全球每年因晚疫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百亿美元,我国约10亿美元。晚疫病属低温高湿病害,其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我国西北马铃薯主产区的降水期主要集中在7月至8月下旬,与较高的湿度与相对较低的温度出现时期相吻合,非常有利于病害的发展。因此,西北地区也是马铃薯晚疫病的常发区。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和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组成与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充分了解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及遗传结构的组成情况,对明确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的初侵染来源,制定有效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连续三年对西北商品薯产区(甘肃和宁夏),宁夏固原马铃薯种质资源圃,青海马铃薯种薯产区,陕北新兴马铃薯产区的晚疫病病样进行了系统密集的采集。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包括我国南方三个马铃薯产区(福建,贵州,云南)收集的306个分离物在内的共计1815个晚疫病菌分离物进行了DNA指纹分析。用多种反映遗传多样性的参数,结合多态性位点间的连锁平衡关系分析、遗传分化分析、分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及主坐标分析等方法,对上述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北商品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内年度间交配型比例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利用9个通用的SSR标记将959个晚疫病菌分离物划分为151个基因型。2010和2011年群体中观测杂合度(HO)均高于期望杂合度(HE),负的近交系数值说明群体中存在明显的杂合子过剩现象。多态性位点间的连锁平衡关系分析说明,2010和2011晚疫病菌群体中多态性位点间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表明西北商品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不存在随机交配现象,病菌进行无性繁殖;但在2009年的群体中多态性位点间处于连锁平衡状态,表明可能存在有性生殖。大多数采集自不同年份和地区的晚疫病菌分离物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同时,不同年份群体间不存在遗传分化现象,这说明不同地区晚疫病菌群体间存在病菌迁移现象。AMOVA分析结果说明,晚疫病菌群体中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综合分析,我们推断种薯带菌和种薯调运(带菌种薯的迁移)可能是西北商品薯产区晚疫病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2、在宁夏固原马铃薯种质资源圃病样采集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当地马铃薯品种和一系列新育成的马铃薯品系均对当前流行的晚疫病菌群体不具有抗性。交配型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资源圃群体中存在A1、A2和自育型三种交配型。9对SSR引物在种质资源圃群体中共扩增到27个等位基因,将所有分离物划分为26个不同的基因型。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两个年份的群体具有相同的共享优势基因型。群体中负的近交系数值(-0.378-0.770)说明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群体中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多态性位点间的连锁平衡关系分析进一步说明,群体中多态性位点间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这表明种质资源圃中晚疫病菌群体进行无性繁殖。病菌群体中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群体间遗传分化水平低。本部分集中于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推断,即种薯带菌是种质资源圃中晚疫病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因此,种植健康种薯可有效控制晚疫病的发生,从而减轻由此造成的经济和产量损失。3、青海马铃薯种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中检测到以A2交配型和Ia单倍型为特征的“新”群体。群体中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但不存在明显的优势群体。群体中观测杂合度(HO)值均高于期望杂合度值(HE),群体中的近交系数FIS值均小于0,这说明群体中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群体中多态性位点间处于连锁不平衡状态,表明西北高海拔地区晚疫病菌群体中不存在随机交配。AMOVA分析表明,群体中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综合分析表明,青海马铃薯种薯生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病菌群体组成变得更为复杂。4、陕北新兴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低,群体中以A1交配型为主,出现频率占96.9%。利用7个SSR标记,将125个分离物划分为7个基因型,其中优势基因型SG-1在陕北地区四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均有分布,所有菌株的线粒体DNA为IIa型。所测22个分离物中只鉴定到两种致病型,且以致病型3.4.10出现频率最高。陕北地区晚疫病菌群体主要进行无性繁殖,种薯带菌仍是主要的病原菌初侵染来源和传播途径。5、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西北和南方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发现,晚疫病菌群体整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不高。西北群体和南方群体之间几乎不存在基因交流。基于分子方差分析和遗传分化情况的分析结果说明,西北和南方马铃薯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20.0%,主要的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部。这表明地理隔离在病原菌群体遗传结构分化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共有等位基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进化树说明,我国西北和南方晚疫病菌群体和国外代表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较远,表明中国菌株和国外代表菌系间的遗传背景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5.3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志铭,李玉琴,田世民,朱杰华,王军,宋伯符;中国发生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thora infestans)A_2交配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2 曹继芬;孙道旺;杨明英;赵志坚;;云南番茄致病疫霉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毒力类型[J];菌物学报;2006年03期
3 叶广继;杨永智;周云;孙海宏;李芳弟;王舰;;青海省海东地区致病疫霉交配型分布及其对甲霜灵敏感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8年04期
4 赵志坚;李灿辉;曹继芬;孙道旺;杨明英;王军;;云南省马铃薯致病疫霉毒性基因组成及毒力结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5 黄河;同宗配合的马铃薯晚疫病菌曾在中国被发现[J];植物病理学报;2002年04期
6 K.Y.RYU,罗文富,杨艳丽,国立耘,郭华春,王毅,陈海如;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抗药性及生理小种分布的研究(英文)[J];植物病理学报;2003年02期
7 叶广继;孙海宏;周云;杨永智;王舰;;青海海东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分布[J];植物病理学报;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生军;郭蓉;王晨;张铉哲;;马铃薯晚疫病菌对3种杀菌剂的抵抗性与交配型分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Analysis on Genotypic Differentia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by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0年02期
3 惠娜娜;李继平;李青青;王立;李建军;马永强;周天旺;;甘肃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交配型及对甲霜灵的敏感性[J];甘肃农业科技;2010年10期
4 付迎坤;田晓丽;李屹;李莉;;青海省辣椒疫霉菌交配型分析及分布特征[J];北方园艺;2014年18期
5 黄英菊;蒋继志;冯丽娜;田瑶;赵偲;;几种拮抗菌对致病疫霉抑制作用的比较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6 王翠颖;孙思;;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囊的抑菌效果测定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年01期
7 李惠霞;刘永刚;张俊莲;王蒂;;马铃薯对晚疫病水平抗性的组织细胞学观察[J];西北植物学报;2015年08期
8 杨继峰;朱小琼;国立耘;周洪友;;内蒙古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交配型分布及对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J];华北农学报;2011年05期
9 娄树宝;;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研究现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10 陈前进;王培义;李艳飞;冉义江;吴志兵;;N-苯基甘氨酸酯衍生物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春光;两个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轮回群体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史晓蕾;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StPRp27和POTHR-1的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朱杰华;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4 郭军;马铃薯晚疫病菌遗传多样性及其小种特异无毒基因遗传定位和转录表达谱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5 李君明;番茄抗灰霉病和晚疫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多基因辅助选育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6 徐征;土壤生态调控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冰林;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诱导表达谱及水平抗性机制初探[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李亚军;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与β-氨基丁酸诱导抗性防卫系统基因表达的差异[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9 吴田;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基因StPK1、StLRPK1、Star的克隆和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高文;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相关的小G蛋白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鹤;2009年中国4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特性分析及其交配型分子标记的开发[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2 赵卫松;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马连杰;无选择标记高含类黄酮抗晚疫病马铃薯转基因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王彦凤;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刘佳星;马铃薯晚疫病菌miRNA分析及Dicer基因功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6 傅海静;福建和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初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7 李洪浩;四川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吕伟;甘肃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物学特性和交配型初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9 马丽杰;马铃薯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薯处理防控田间晚疫病试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海萍;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炜,张志铭,樊慕贞;马铃薯晚疫病菌对瑞毒霉抗性的测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2 张志铭,朱杰华,宋伯符,李玉琴,田世民,姜虎山;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A2交配型的进一步研究(英文)[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张国宝,朱杰华,彭学文;河北省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鉴定[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张志铭,李玉琴,田世民,朱杰华,王军,宋伯符;中国发生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thora infestans)A_2交配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5 赵志坚,李成云,王淑芬,隋启君;致病疫霉在中国云南的马铃薯田间形成卵孢子[J];菌物系统;2001年04期
6 杨宇红,谢丙炎,冯兰香,冯东昕;中国番茄晚疫病菌交配型及其分布研究[J];菌物学报;2004年03期
7 毕朝位,杜喜翠,车兴壁,马金成,王中康;重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 festans)对甲霜灵抗性及抗性水平测定[J];中国马铃薯;2002年02期
8 金光辉,文景芝,董传民,张志铭;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生理小种的类型与分布状况研究[J];中国马铃薯;2003年04期
9 姚裕琪,梁德霖,梁东超;内蒙古马铃薯晚疫病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分布[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6年01期
10 赵志坚,王淑芬,李成云,李先平,何云昆;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交配型分布及发生频率[J];西南农业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杰华;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素祥;云南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文江;康素珍;;青海省利用馬鈴薯抗晚疫病品种問題的商榷[J];植物保护学报;1964年01期
2 黄河;徐大雅;王春平;;有机酸和钙对晚疫病菌的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1980年02期
3 李玉琴,张志铭,,田世民,朱杰华;用农药浸泡的马铃薯片培养晚疫病菌[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4 刘浩;何建国;谢成君;赵东;杨勃兴;张宗山;朱玉斌;沈瑞清;;宁夏马铃薯主栽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13期
5 辛翠花;郭江波;;接种晚疫病菌对马铃薯茉莉酸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6期
6 庞万福,王清玉,田金玉,王福庭,孟庆贵;晚疫病水平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探讨[J];中国马铃薯;1997年02期
7 李颖;;欧洲晚疫病防治协作组2008年工作会议简介[J];中国马铃薯;2008年06期
8 李汝刚,伍宁丰,范云六,宋伯符;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进展[J];中国马铃薯;1997年04期
9 徐蜜蔓;贾芝琪;徐俊芝;王林忠;孙守如;;晚疫病过敏反应阻断突变体抗氧化酶与相关基因的变化分析[J];河南科学;2014年02期
10 彭昕琴;刁文一;霍妙娟;熊兴华;王祥辉;胡家金;;马铃薯抗晚疫病转基因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宋伯符;;晚疫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策略[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2 王仁贵;张志铭;宋伯符;;马铃薯块茎晚疫病鉴定方法研究[A];中国马铃薯学术研讨文集(1996)[C];1996年
3 尹江;孟兆军;;冀西北高原晚疫病流行趋势及防治对策[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0年年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晶;卢翠华;陈伊里;;马铃薯抗晚疫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金光辉;吕文河;白雅梅;孙秀梅;马光恕;宫占元;王艳宏;台莲梅;;我国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8年马铃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6 娜仁;赵君;张之为;;马铃薯抗晚疫病机理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罗文富;杨艳丽;王军;E.Chujoy;宋伯符;王毅;赵庆云;;马铃薯群体B品系对晚疫病水平抗性遗传稳定性试验[A];中国植病学会西南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彦凤;白健;赵云龙;张若芳;巩秀峰;刘佳星;吴蕾;;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9 张喜春;范双喜;谷建田;;番茄抗晚疫病生理机制及细胞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池再香;胡秋舲;张普宇;张仕佳;黄天福;刘苙娟;;气象因子影响马铃薯不同品种晚疫病发生规律的初步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毛磊;[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2 记者 王艳红;[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3 本报记者 陈云芬;[N];云南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田月娥;我国西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芝琪;晚疫病抗性信号传导研究体系的构建和番茄抗病资源的创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徐建飞;马铃薯抗晚疫病主效位点的基因定位和遗传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4 倪雪梅;晚疫病菌诱导的两个马铃薯泛素连接酶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5 杨艳丽;外源茉莉酸影响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春芝;番茄抗晚疫病基因Ph-3的克隆及其效应子的筛选[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龙超;四倍体马铃薯SSR遗传图谱构建及晚疫病抗性QTL初步定位[D];青海大学;2015年
2 金光辉;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及晚疫病防治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3年
3 王彦凤;中国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结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马丽杰;马铃薯种质资源圃晚疫病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种薯处理防控田间晚疫病试验[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5 孙洁平;西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毒性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冯洪敏;河北省马铃薯早、晚疫病化学防控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3年
7 范娟;马铃薯抗晚疫病资源筛选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8 韩彦卿;马铃薯种质资源对晚疫病菌的抗性评价及致病疫霉SSR引物的开发[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9 孙琳琳;微生物提取物诱导马铃薯抗晚疫病及机理的研究[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张坤;马铃薯NBS类抗晚疫病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西北马铃薯主产区晚疫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6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3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