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农业大学》 2015年
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穆希岩
【摘要】:随着人们对农药的环境负面作用认识的提高,农药环境安全性评价工作已成为农药科学合理施用的基础。鱼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物,同时又是人类的主要食物,农药对鱼类的毒性评价工作一直是农药环境评价的重点。 三唑类农药是目前使用量很大的—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作为一种有代表性的三唑类杀菌剂,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农作物病害的防治。在中国,苯醚甲环唑更是防治水稻病害的主要农药。因此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非常重要。 本论文结合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苯醚甲环唑对不同生命阶段斑马鱼的毒性及作用机制:1.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急性毒性 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成鱼、胚胎和仔鱼的96h LC50值分别为1.45mg/L、2.34mg/L和1.17mg/L。该结果表明,斑马鱼不同生命阶段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顺序为:仔鱼成鱼胚胎。2.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影响将斑马鱼胚胎分别暴露于0.5、1.0、1.5、2.0、2.5、3.0mg/L的苯醚甲环唑水溶液中。6天发育试验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能够在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包括孵化抑制、心率下降、自主运动异常、生长抑制以及多种致畸作用。为进一步探究苯醚甲环唑引起胚胎发育异常的机制,使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暴露于0.5和2.0mg/L苯醚甲环唑后,斑马鱼胚胎中与发育相关的11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发现处理后,斑马鱼胚胎IGF-1、GH、BMP2和BMP4这四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而HEl和CYP26A1表达显著上调。 3.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分别将斑马鱼成鱼和胚胎暴露于0.01、0.50和1.00mg/L的苯醚甲环唑溶液中,暴露持续8天。分别在暴露后第4和8天时,测定成鱼肝脏和胚胎中三种抗氧化酶的活性以及编码这三种酶的基因表达量。另外,使用硫代磷酸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以检测苯醚甲环唑造成的氧化损伤。酶活性与基因表达结果表明,1.0mg/L苯醚甲环唑处理后斑马鱼成鱼肝脏和胚胎中SOD、CAT和GPx的活性显著下降,同时伴随着这些酶的编码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而成鱼肝脏中的抗氧化因子被抑制程度要高于胚胎。MDA含量测定结果发现斑马鱼成鱼肝脏暴露后出现了明显的脂质过氧化,而在胚胎中并未发现MDA含量显著变化。 4.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脂类含量的影响 将斑马鱼胚胎和成鱼暴露于0.01、0.50和1.00mg/L的苯醚甲环唑水溶液中。分别在暴露后第4和8天时测定处理后成鱼肝脏和胚胎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以及与脂类合成和代谢相关的6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生化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浓度下苯醚甲环唑不能明显影响斑马鱼胚胎和成鱼肝脏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处理8天后成鱼和胚胎中脂类相关的基因表达水平均出现显著变化。胚胎中CYP5I和HMGCRa表达上调,FAS、ACC1、SREBF和PPARal表达下调;而成鱼肝脏中这六种基因均表现出显著下调。 5.苯醚甲环唑长期暴露对斑马鱼成鱼胆固醇含量影响 将不同性别的成年斑马鱼分开长期(30天)暴露于0.1、10和500μg/L几的苯醚甲环唑水溶液中。分别在暴露后7、15和30天时检测肝脏中胆固醇含量以及与胆固醇合成代谢相关的9个基因的表达水平。生化试验结果表明,雄性斑马鱼在500μg/L苯醚甲环唑暴露15天后肝脏中的胆固醇含量显著下降,而该影响在30dpe时进一步加强。而雌性斑马鱼肝胆固醇含量在整个暴露期间没有显著变化。此外,雌雄斑马鱼在苯醚甲环唑处理后体重均显著下降,但是雄性个体的下降程度要明显高于雌性个体。上述结果表明,雌性斑马鱼对苯醚甲环唑表现出更强的耐受能力。基因表达结果进一步发现斑马鱼雄鱼在暴露后15天和30天时,肝脏中胆固醇合成基因CYP51、HMGCRa、HMGCRb、DHCR7、DHCR24、SQLE、FDFP1、IDI1表达均显著下降。而雌鱼肝脏中这8种基因虽然在暴露后第7天时显著下调,但是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其下调作用逐渐减弱,在暴露30天时CYP51a、HMGCRa、sQLE和DHCR24较对照组表现出上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82.2;X1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卢洪秀;程杰;花日茂;;化学农药的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2 张鑫;叶非;;农药与生态环境安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3 张彤,金洪钧;水生态毒理学中检测慢性毒性的短期试验方法[J];环境保护科学;1994年03期
4 林玉锁,龚瑞忠;农药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J];环境导报;2000年03期
5 肖曲;郝冬亮;刘毅华;金伟;毕金程;;农药水环境化学行为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王蕊,殷浩文;斑马鱼胚胎发育中适宜的毒理学指标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年02期
7 胡玲玲;刘慧君;赵媛;;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安全性评价[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8 卢怡,张无敌;农药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J];农业与技术;2003年01期
9 谭亚军,李少南,孙利;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药;2003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佳;视黄酸缺乏对斑马鱼心脏发育影响的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怀高;曾爱军;何雄奎;于辉;;喷雾助剂在微生物农药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3期
2 卢洪秀;程杰;花日茂;;化学农药的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3 张蓉;花日茂;汤锋;曹德菊;王馨蕾;;6种有机磷农药分离及水中残留高效薄层析测定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4 宋云华;;蔬菜中农药的污染现状与控制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01期
5 谢春凤;蒋劲松;向青松;彭军;舒杰;;中国生态农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20期
6 王吉腾;陶万强;张志勇;杨宝东;孙淑玲;王合;;梨果实中百菌清的残留降解动态及安全性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王倩倩;罗毅平;;铜鱼鱼体的化学组成及能量密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鑫;叶非;;农药与生态环境安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9 侯利园;闫雷;秦智伟;李晓亮;;百菌清、代森锰锌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10 谢锐;;浅析农村环境执法[J];法学与实践;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凯;;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标准分析方法现状与展望[A];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论文集[C];2006年
2 左煜;刘建昌;严岩;;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系统控制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刘勇;周冀衡;;烤烟农药残留的来源分析及解决方案[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陈丽萍;吴声敢;吴长兴;苍涛;俞瑞鲜;王彦华;赵学平;;3种杀虫剂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与安全评价[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阎任沛;陈申宽;王秋荣;;呼伦贝尔市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对策[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培军;殷培杰;;第四章 土壤、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A];中国土壤科学的现状与展望[C];2005年
7 赵海霞;Ying Li;Yuzhong Wang;Jing Zhang;Xiaoming Ouyang;Renxiu Peng;Jing Yang;;蜈蚣糖肽抗肿瘤和免疫调节活性的研究(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生物医药专题)论文集(上册,,大会报告)[C];2013年
8 王志刚;严志;章必成;饶智国;余丽芳;刘健;高建飞;;基于芯片数据的随机森林算法鉴定结肠癌生物标记物(英文)[A];第四届湖北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Ruiwen Fan;Shanshan Yang;Zhanquan Shi;Kaiyuan Ji;Xiaoyun Jia;Jianbo Yao;George W Smith;Changsheng Dong;;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miRNA important for melanogenesis in alpaca(Lama Pacos)[A];2013中国驼业进展[C];2013年
10 郭翔羽;刘璇;徐仙洲;吴蒙;张旭;李强;刘文娇;张毅;王雅春;俞英;;牛DNA甲基转移酶3a/3b基因(DNMT3a/3b)的表达对肉质性状的影响[A];《第八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境;西伯利亚鲟卵黄发生过程中的生理调节机制与中华鲟EST文库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毛萌;阿特拉津在室内滴灌施药条件和农田尺度下运移的数值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3 张仙红;玫烟色拟青霉生物学特性及感病菜青虫病理变化的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4 欧阳迪莎;可持续农业中的植物病害管理[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5 阎建辉;光降解改性纳米二氧化钛农药载体与其制剂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6 江玉姬;有机磷农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酶特性[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7 张灵玲;苏云金芽孢杆菌LLP29菌株的分离及其对白纹伊蚊作用机理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年
8 任文彬;淡紫拟青霉E2-4生防效果分析及其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9 易小平;重组昆虫杆状病毒高水平表达系统的建立和蜘蛛毒素基因(ω-ACTX-Hv2a)的合成表达及其杀虫效果的评价[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10 宋卫国;黄瓜生产中农药应用过程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娟;氰戊菊酯暴露及雄激素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与卵泡发育异常的关系[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刘向伟;铜/锌—生命配体配合物的合成及其与DNA的作用和生物毒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吴长兴;毒死蜱和氟虫腈的环境毒理与风险[D];浙江大学;2010年
4 孙肖瑜;饮用水源水中农药草甘膦、涕灭威、灭多威的遗传毒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徐珍珍;嘧啶硫酰胺降解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林玲;丁草胺对三种无尾两栖类蝌蚪毒理学效应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邵然;除草剂丁草胺对中华大蟾蜍脑及肝脏的毒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齐小磊;邻苯二甲酸二辛酯与氯仿联合染毒对小鼠的神经毒性[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杨璇;珠江河口水体常见有机磷农药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价[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姚威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贡湖沉积物和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及源解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道基;农药与环境[J];安徽化工;2000年01期
2 党建友,李学锋;4种农药对蜜蜂和家蚕的安全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3 郑明奇,邱立红,王成菊,李学锋,姜辉,陶传江;9种含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的农药对蜜蜂安全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4 谢国红;刘国光;孙德智;郑立庆;;啶虫脒水解动力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0期
5 高朝军;钟玉萍;;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4期
6 李学德,花日茂,岳永德,赵成,汤锋,王华章;百菌清水解的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朱琳,佟玉洁;中国生态风险评价应用探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3期
8 刘福军,王明学,翟良安;灭虫精对草鱼胚胎—仔鱼的慢性毒性短期试验[J];水产科学;2001年06期
9 ;Determination and dynamics of difenoconazole residues in Chinese cabbage and soil[J];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8年08期
10 胡霞;梁梓;刘素君;;敌敌畏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试验[J];广西农业科学;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翔,王捷,王颖;应用胚胎检测技术评价氟吗啉对斑马鱼胚胎-幼体发育的影响[J];农药;2005年06期
2 张立凤;钟涛;桂永浩;;外源性视黄酸对斑马鱼心血管系统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6年02期
3 端正花;朱琳;王平;张斌田;;双酚A对斑马鱼不同发育阶段的毒性及机理[J];环境化学;2007年04期
4 朱小山;朱琳;郎宇鹏;李燕;端正花;;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比较[J];中国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5 徐娟;吴南翔;;斑马鱼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筛选和检测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年04期
6 胡玮;程露阳;宋韫韬;夏鸿飞;孙大光;李鹏;李丹;陆彩玲;马旭;;硫代硫酸钠干扰斑马鱼胚胎发育并致畸[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9年09期
7 何秋霞;刘可春;楚杰;王思锋;韩利文;王希敏;;斑马鱼作为模式生物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9年05期
8 孙淑娜;桂永浩;蒋璆;宋后燕;钟涛;;叶酸缺乏对斑马鱼胚胎造血系统影响的初步研究[J];营养学报;2010年01期
9 田文静;白伟;赵春禄;张智勇;崔俊安;何潇;马宇辉;赵宇亮;;纳米ZnO对斑马鱼胚胎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5期
10 孙桂金;潘杰;刘可春;王雪;王思锋;;斑马鱼不同发育时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基因表达的实时定量PCR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雯雯;杭晓明;王巍;刘聪;孙野青;;模拟微重力影响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蛋白质组特征[A];“基因、进化与生理功能多样性”海内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理学会第七届比较生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张利军;史慧勤;彭双清;;基于斑马鱼模式动物的阿霉素心脏毒性作用研究[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王晗;;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A];2011年全国时间生物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林秀坤;;斑马鱼作为抗肿瘤药物模型的分子基础[A];第四届中国肿瘤大会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分会场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06年
5 侯佳;桂永浩;张立凤;王跃祥;宋后燕;钟涛;;视黄酸缺乏对斑马鱼胚胎心脏发育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6 陈锡强;韩利文;王希敏;王思锋;侯海荣;刘可春;;促渗剂氮酮对斑马鱼胚胎的透皮作用及其毒性影响(英文)[A];2012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2年
7 于永利;杨景峰;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福美双对斑马鱼胚胎体节以及脊索的影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0暨第五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巴雅斯胡;杨景峰;于永利;王思珍;董武;;高残留农药代森锌诱导斑马鱼胚胎脊索变形[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利军;郭家彬;苑晓燕;史慧勤;赵君;束玉磊;彭双清;;应用斑马鱼胚胎和幼鱼评价布洛芬的心脏毒性[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10 朱小山;朱琳;李燕;端正花;;富勒烯(C_(60))对斑马鱼胚胎发育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妍;[N];中国渔业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滕继濮;[N];科技日报;2010年
3 枫叶 编译;[N];医药经济报;2012年
4 记者 熊琳晖 通讯员 孙慧;[N];长江日报;2013年
5 罗刚 李兵;[N];健康报;2004年
6 记者 李学梅;[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本报记者 许琦敏;[N];文汇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许琦敏;[N];文汇报;2011年
9 记者 刘霞;[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绘;17α-炔雌醇对斑马鱼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陈浩;直观检测环境雌激素的转基因斑马鱼系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杜长青;斑马鱼胸腺苷酸合成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调控[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周胜利;沙蚕毒素类杀虫剂对斑马鱼的发育和生殖毒性[D];浙江大学;2010年
5 宋春霞;斑马鱼胸苷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竺林;激活诱导胞嘧啶脱氨酶基因在斑马鱼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殷健;重金属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普佳睿;神经调节素1在斑马鱼肠神经系统发育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燕舞;以噬菌体展示技术鉴定斑马鱼早期胚胎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10 王倩;斑马鱼抗寒模型的构建及鱼类相关基因功能探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娜;双酚A对斑马鱼的毒性以及内分泌干扰作用[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2 向霄;环境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复合效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勉丽娜;水中苯酚含量的测定及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生态毒性诊断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4 王稼农;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斑马鱼生物技术平台建设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嗣华;乙草胺和莠去津对斑马鱼的毒性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6 孙璐;斑马鱼中第二个纤连蛋白基因的识别与表达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周瑞芳;凝血因子Ⅲb在斑马鱼胚胎发育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11年
8 李淼;地塞米松磷酸钠导致斑马鱼颅面部发育异常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徐永学;高效氯氰菊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10 吴迪;林丹、β-硫丹对斑马鱼内分泌干扰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苯醚甲环唑对斑马鱼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38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