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农业博士论文 >

中国西南地区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及与土壤、地质和其他

发布时间:2017-01-21 17:03

  本文关键词:中国西南地区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及与土壤、地质和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中国西南地区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及与土壤、地质和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

TOURE Dado  

【摘要】: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山区是由一群具有高生物多样性和独特植被类型的独特的小型热点地区。可是喀斯特地区同时也是一种如果管理不当极易受到损害的地质环境。然而现今,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和岩溶系统的生态脆弱性,导致了一些重要的生态系统损失和一些地区石漠化,从而使得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森林已面临逐渐退化的危险。因此,对该地区植物群落的保护提供更多的改善管理建议、保护措施和恢复策略是十分有必要。此外,管理和修复与人为景观变化有关的植物群落,可能明显取决于我们对物种如何响应环境变化的理解。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的植物物种变化(多样性,丰富度)和栖息地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除调查了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多样性)、物种多度(优势度,密度)的格局以及它们的生态相关性之外,还研究了植物群落的组成。本研究基于系统取样,并结合植物物种种类(多样性,多度)调查结果,以及岩石类型、环境和土壤因子的大量信息,并考虑这三类栖息地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筛选17个样方进行了植被代表样地调查。通过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方差分析/ANOVA、协方差分析/ANCOV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MLR)和广义线形模型/GzLM(泊松/Poisson,负二项式/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和伽马回归/Gamma Regression)的统计方法(置信区间为95%,α=0.05),检测三类因子的单一或联合效应,来检验植物物种种类。通过这两种统计分析方法发现,这些模型能够较好的根据土壤、地质和环境因子的组合来预测植物种类。结合三类因子的变量发现:被观测的最适丰富度值在多元线性回归(MLR)中当p0.001(校正R2=87.5%)时F比值为F=23.318,泊松模型中当p0.001时线性回归的似然比值为X2=91.423。被观测的多样性值在多元线性回归(MLR)中当p0.001(校正R2=79.4%)时F比值为F=13.330,在伽马模型中当p0.001时线性回归的X2值为26.497。对物种优势度,最适合的情况在多元线性回归(MLR)中当p0.05(校正R2=54.4%)时F比值为F=4.814,在伽马模型中当p0.01时线性回归的X2=19.302。同样的,被观测的最适密度值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当p0.001(校正R2=84.2%)时F为13.217,在负二项式回归(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中当p0.001时线性回归的X2值为28.828。因此,该分析结果为物种多样性和多度和与之相关的三类环境参数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显著模式提供了依据。物种多样性和多度与该地区的海拔、坡度、湿度以及高白云石比例都明显相关。物种多样性进一步与地表温度明显相关而与林冠覆盖度负相关;同时,物种多度与林冠覆盖度明显相关而与地表温度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负相关。这一发现表明,植物种类变量取决于喀斯特生态环境的土壤、环境和地质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而在这关系复杂性中,地质因子对该地区植物物种的分布和表现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在记录到的59种植物物种中,研究发现苹婆(Sterculia nobilis)、榕属某种植物(Ficus sp.)、楹树(Albizia chinensis)、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米扬(Streblus tonkinensis)和重阳木(Bischofia javanica)为最主要的优势种。它们共占所有物种重要值的43%,其中就目前来看苹婆是最为丰富的种类,其单独重要值占到这些优势物种重要值的32%,占全部物种总重要值的14%。该区记录到一些濒危植物,少数是特有种,之中的部分物种甚至被列入IUCN红色名录。尽管这些优势物种对环境因子有不同的响应,但一些物种表现出对特殊喀斯特环境的良好适应。苹婆、楹树在任何栖息地环境条件中都能很好的生长,这意味着它们能适合用于森林退化区的恢复。研究证明,不同土壤、地质和环境因子的组成会导致物种多样性或多度之间的显著不同,这暗示它们的相互作用对植物会产生影响。有证据支持这种相互作用的程度,以及在所有关联因子中没有一个单一的因素能解释植物物种种类、岩石类型、土壤或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本研究研究结果对了解这些相互作用具有指示意义,并且揭示了植物不仅可以受其影响,而且碳酸盐岩型可能是影响喀斯特地区植物物种和环境之间整体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想要有效和高效的管理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必须要有复杂的数据收集,对这种成分、物理性质以及它们与植物群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要有良好的认知,从而用来管理物种和它们的栖息地,以维持它们的功能和多样性。本研究为中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山区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石漠化预防、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性管理、保护和恢复对策的优先安排顺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8.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Do TUYET;Characteristics of Karst Ecosystems of Vietnam and Their Vulnerability to Human Impact[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1年03期

2 宫贵权;程积民;米湘成;陈声文;方腾;;古田山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与生境的相关性[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3期

3 马旭东;张苏峻;苏志尧;区余端;刘刚;;车八岭山地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与微地形条件的关系[J];生态学报;2010年19期

4 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年02期

5 章程,袁道先;IGCP448:岩溶生态系统全球对比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05年01期

6 杨小波,吴庆书;海南岛热带地区弃荒农田次生植被恢复特点[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赟;李华庆;梁厚宽;胡顺;;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措施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2 张润甲;谢世友;王峤;;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3 覃勇荣;刘旭辉;曾忠良;周春梅;蓝崇钰;;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磷含量的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4 周传艳;陈训;杨泊;彭熙;吴克华;唐金刚;;黔中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含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5 肖杰易;申明亮;易思荣;邓才富;蒲盛才;肖忠;谢世友;袁道先;李勇;;重庆市南川区石漠化山地现状调查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6 李营刚;蒋勇军;单楠;;基于RS·GIS的重庆南川市石漠化现状及敏感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7 雷丽;蔡雄飞;程星;王济;;影响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自然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8 陈坤浩;谢永贵;沈有信;余刚国;;黔西北喀斯特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9 殷洁;李秀珍;胡远满;张盼盼;肖笃宁;;喀斯特地区景观变化分析——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中下游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10 兰安军;文锡梅;吴保国;;栅格数据空间分析在喀斯特石漠化敏感性评价中的应用——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文峰;;基于GIS和BP神经网络模型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石漠化危险性评价[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范一林;张平仓;;我国岩溶地区石漠化研究综述[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3 刘锦春;;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研究进展[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4 何丙辉;苏锋;姜明;;重庆市石漠化现状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5 文锡梅;兰安军;;基于栅格数据的喀斯特石漠化敏感性评价——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2009年

6 王世杰;;有关喀斯特石漠化研究的一些认识[A];贵州省生态立省研究会论文集[C];2005年

7 胡宝清;廖赤眉;严志强;李生明;蒋树芳;;基于GIS的喀斯特土地退化态势分析与灾害风险评价——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清海;林绍霞;林昌虎;田晓琴;;贵州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土壤质量特征研究[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胡宝清;梁铭忠;曹少英;廖赤眉;;喀斯特石漠化演变胁迫变化关系及胁迫阈值模型研究——以广西都安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彭亿;李裕元;李忠武;潘春翔;叶芳毅;张嘉超;谢小立;;亚热带湿地土壤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华;喀斯特森林植被种群生态学与群落稳定性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谷风;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群落Beta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沈利娜;广西果化石漠化监测区岩溶生态环境系统安全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5 秦文展;露天铝土矿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李孝良;贵州喀斯特石漠化演替阶段土壤质量属性变化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7 裴建国;寨底地下河系统水质演化趋势及碳汇通量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8 韩维栋;雷州半岛红树林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9 冯志刚;岩溶上覆风化壳的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对物源和形成过程的指示意义[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10 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防治法律问题探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唐林琴;邵阳县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林燃烧性研究及火行为仿真[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向志勇;邵阳县石漠化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分布[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于佳音;重庆岩溶槽谷区坡改梯和利用自然地块生产的对比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5 郝秀东;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区表土孢粉与植被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任晓丽;岩溶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D];西南大学;2011年

7 田秀玲;贵州喀斯特山地森林变化与植被恢复和石漠化治理的相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晓学;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喀斯特石漠化模拟与预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杨媛媛;江西省生态公益林健康经营目标结构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10 韩清延;典型岩溶区农地石漠化预警分析与优化调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2 朱震达;中国荒漠化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地理学报;1994年S1期

3 袁道先;全球岩溶生态系统对比:科学目标和执行计划[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4 姚长宏,杨桂芳,蒋忠诚;贵州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及其生态治理[J];地质科技情报;2001年02期

5 李锋;荒漠化监测中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J];干旱环境监测;1997年01期

6 王君厚,孙司衡;荒漠化类型划分及其数量化评价体系[J];干旱环境监测;1996年03期

7 张煜星;论荒漠与荒漠化程度评价[J];干旱区研究;1996年02期

8 袁道先;岩溶地区的地质环境和水文生态问题[J];南方国土资源;2003年01期

9 汪文富;贵州普定后寨河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与应用研究[J];贵州地质;2001年02期

10 屠玉麟;岩溶生态环境异质性特征分析──以贵州岩溶生境为例[J];贵州科学;1997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超;;浅谈环境因子对园林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2 N.AllenBinns;FredM·Eiserman;周汉书;;美国怀俄明河流中鲑、鳟鱼环境因子的定量分析[J];国外水产;1982年01期

3 方升佐;影响林木花孕育的环境因子[J];种子;1991年04期

4 刘洪谔;童再康;;柳杉人工群体的生长对环境因子的反应[J];林业科学;1992年06期

5 施建忠,王天铎;营养生长期植物冠根比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J];植物生理学报;1995年04期

6 李继泉,金幼菊;环境因子对植物他感化合物的影响[J];河北林果研究;1999年03期

7 梁利群,孙效文,曹顶臣,闫学春;转基因鲤对几种环境因子耐受能力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2期

8 孙传范;赵耕毛;唐运来;;环境因子对微藻油脂积累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9 洑香香;刘红娜;周晓东;洪雪婷;;山茱萸种子形态变异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J];生态学杂志;2013年01期

10 袁玉洁;梁婕;黄璐;龙勇;申升;彭也茹;武海鹏;曾光明;;环境因子对东洞庭湖优势冬季水鸟分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菊燕;黄鹤忠;;环境因子对海洋藻类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应用[A];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生物工程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马增岭;高坤山;;环境因子对钝顶螺旋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马晴雯;张东升;林国芳;陈纪刚;项翠琴;沈建华;;上海人群中环境化合物代谢有关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第三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崔泳琳;周忠玉;尹岭;吴效明;王式功;藤怀金;王敏珍;郑山;黎檀实;;北京地区气象与环境因子对循环系统急诊发病量影响研究[A];S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2年

5 程红伟;陶俊勇;张云安;;指数分布环境因子算法探讨[A];2010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二次全体委员大会论文集[C];2010年

6 郭房庆;Nigel Crawford;;一氧化氮调控植物叶片衰老的机理[A];2006年中国植物逆境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阎光宇;冯建祥;杨盛昌;林光辉;;秋茄冬季树干茎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初探[A];中国第五届红树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胡斌;杨战平;;基于反应论模型的指数型环境因子点估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9 卢从明;;光系统Ⅱ对环境因子交互作用的响应[A];全国植物光合作用、光生物学及其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10 张敬旺;谢骏;龚望宝;李志斐;余德光;;池塘底泥耗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河南科技学院 魏刚才 刘保国;[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TOURE Dado;中国西南地区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及与土壤、地质和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穆大刚;五种红树植物光合产量模型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3 曹加杰;非生物环境因子调控对沉水植物生态恢复的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4 李强;环境因子对沉水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浩;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快速加强的环境因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古丽孜帕·夏热浦汗;不同来源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株对不同环境因子的抗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5年

3 贾小佳;WTH-4温湿度环境因子无线监测仪的设计[D];宁夏大学;2015年

4 胡斌;基于反应论模型的环境因子确定方法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7年

5 苏倩;岭南果树生长环境建模与科普展项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6 汪益嫔;淀山湖蓝藻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分析及水质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京梅;环境因子对蓝藻的生长及其钙化速率影响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林暾;瑶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的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3年

9 林峰竹;长江口初级生产者物质输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10 蒋慧;白种人中环境因子及DBP基因多态位点与肥胖症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西南地区龙虎山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及与土壤、地质和其他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9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nykjbs/239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