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约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44%。稻米品质好,价值高,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食,亦是发酵工业的重要原料。水稻病害是限制水稻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瓶颈之一。水稻条纹叶枯病(Rice stirp disease)和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在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的、危害严重的病毒病害。发病严重时,感病植株死亡,最终导致水稻产量明显降低,甚至绝产;即使存活到成熟,也表现为生长严重受阻,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并且两种病毒病均是由灰飞虱持久性传播的,在田间,这两种病害可以同时发生,加重发病症状,对水稻生产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RNA沉默(RNA silencing)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线虫和真菌等真核生物中,由双链RNA(double strand RNA,dsRNA)引发的,通过序列特异性的相互作用来抑制基因表达的现象,被认为是真核生物阻止病毒、转座子等外来核酸的入侵,维持生物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防御机制。其中,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和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沉默RNA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利用RNA干扰技术培育抗病毒的转基因植物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通常称为RNA介导的病毒抗性(RNA-mediated virus resistance,RMVR)。其中,利用人工合成microRNA(artificial miRNA,amiRNA)的RNA介导病毒抗性策略培育抗病毒转基因植物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抗性表型近乎免疫、抗性持久、生物安全性高等特点,被认为是一种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植物抗病毒基因工程策略。此外,随着对RNA介导的病毒抗性的不断研究,利用RNAi策略防治病毒病已经不止局限于培育获得高病毒抗性的转基因植物。目前,有研究表明,给传毒昆虫介体饲喂dsRNA,可以使昆虫介体失去传毒能力。这种防控病毒病的方法主要是切断植物病毒的传播途径,不需要产生转基因植物就可以达到防治病毒的目的,更加具有生物安全性。本研究以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为实验材料,利用嵌合人工miRNA策略,培育获得了具有较高抗病水平且能够稳定遗传的双抗RSV和RBSDV转基因水稻新材料;以灰飞虱和RSV为实验材料,利用RNA沉默技术,对可能参与昆虫介体传播病毒的相关蛋白进行了功能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RNAi对昆虫体内的传毒相关蛋白进行基因沉默,阻断昆虫对病毒的传播,减轻病毒对作物的危害。双抗病毒转基因水稻新材料的获得,为我们进一步将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抗病毒水稻新品种奠定了基础;介体传毒相关蛋白的鉴定,为我们进一步高效地利用rna沉默技术控制病毒病的危害提供重要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amirna策略培育双抗rsv和rbsdv转基因水稻新材料基于amirna抗病毒策略,选取水稻内源的osa-mir528作为前体,利用wmd网站设计靶向于rsv及rbsdv的cp基因及其3′-utr区上的有效amirna;然后选择了分别靶向于rsv和rbsdv的cp基因中间片段、3′端、3′-utr区域的3个amirna(分别命名为amir-rsvm,amir-rsv3,amir-rsvu和amir-rbsdvm,amir-rbsdv3,amir-rbsdvu)。利用重叠pcr(overlappcr)将其替换掉osa-mir528自身的mirna有效片段;然后嵌合连入改造好的pcambia1300表达载体,获得了能同时靶向于rsv和rbsdv的3个amirna前体二聚体植物表达载体(pamir-m,pamir-3和pamir-u)。将构建好的3个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eha105,瞬时侵染本生烟验证其有效性,3d后amirna的northern分析结果表明,构建好的amirna植物表达载体在侵染的本生烟体内能有效地表达,产生成熟的amirna,并下调靶基因的表达。5′-rlm-race实验表明,amirna能精确介导靶基因序列的剪切。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方法转化临稻10愈伤组织,经除草剂ppt筛选和pcr检测,分别获得含有pamir-m,pamir-3和pamir-u的t0代转基因植株为35株、37株、48株;转基因植株内,各类改造后的pre-amirna均能被识别,并表达产生成熟的amirna。t0代转基因植株经过连续自交,结合除草剂抗性检测和pcr鉴定,获得t2代植株。t2代转基因植株病毒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各转基因株系都表现出了对rsv和rbsdv的不同程度的抗性,包含pamir-m,pamir-3和pamir-u的转基因株系对rsv的抗病率分别为29.52%,44.14%和54.17%;对rbsdv的抗病率分别为26.66%,36.04%和45.83%。对获得的转基因植株进行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分析,结果表明,外源基因以不同的拷贝数整合到了水稻基因组中。在转基因植株中靶病毒rna的下调是由初级的amirna介导所诱发的,并且沉默可以通过sirna途径向双边延长,初级的amirna和次级的sirna共同介导转基因植株对病毒的抗性。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转基因和其介导的病毒抗性能在转基因植株中稳定遗传。(2)介体传毒相关蛋白的鉴定及干扰基因的表达对介体传毒的影响以已报道的灰飞虱体内与RSV互作的蛋白基因NCuP作为候选基因,设计引物,利用RT-PCR克隆得到目的基因。利用qRT-PCR技术,研究灰飞虱NCuP在介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特性,发现其在灰飞虱的整个发育过程中均有表达,但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是存在差异的,1龄若虫的NCuP表达量最高,随着昆虫的生长其表达量逐渐降低。qRT-PCR检测RSV的侵染对不同龄期灰飞虱NCuP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带毒灰飞虱体内的NCu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毒灰飞虱体内的NCuP的表达水平,初步表明NCuP可能参与了RSV在介体内的繁殖传播。体外合成NCuP的dsRNA,饲喂带RSV的灰飞虱,利用qRT-PCR检测靶基因及病毒基因在昆虫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饲喂dsNCuP的灰飞虱体内NCuP的表达水平和RSV的积累水平均有显著降低,推测NCuP可能参与了RSV在介体内的繁殖。对饲喂dsNCuP的灰飞虱进行获毒率和传毒率的检测发现,对照组的获毒率和传毒率分别为41.44%和68.33%,而饲喂dsNCuP的灰飞虱的获毒率和传毒率分别为28.89%和23.89%。表明,干扰灰飞虱体内的NCuP的表达可以显著降低灰飞虱的获毒率和传毒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5.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春波,钟永旺,张旭东,魏春红,李毅;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第九号基因片段的克隆和表达[J];微生物学报;2003年03期
2 季英华;高瑞珍;张野;程兆榜;周彤;范永坚;周益军;;一种快速同步检测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J];中国水稻科学;2011年01期
3 杨迎青;李湘民;兰波;钟玲;孟凡;张洁;;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检测及其在江西省的区域分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4 任萍;陈丹;曹克强;路银贵;苗洪芹;;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玉米组织细胞的变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周彤;吴丽娟;王英;程兆榜;季英华;范永坚;周益军;;灰飞虱从冷冻病叶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方法的研究初报[J];中国水稻科学;2010年04期
6 邓金奇;戴良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2年18期
7 李祥宇;闫德龙;郑兆阳;陈莉;刘家成;丁克坚;江彤;;安徽省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分子检测和序列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8 刘欢;倪跃群;饶黎霞;吴建祥;周雪平;;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单抗制备及其检测应用[J];植物病理学报;2013年01期
9 谢联辉;;水稻病毒与检疫问题(摘要)[J];植物检疫;1993年04期
10 宋云枝;姜雅元;毕吕杰;温孚江;朱常香;;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J];植物保护学报;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英华;高瑞珍;程兆榜;周彤;周益军;;一种快速鉴别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方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吴丽娟;周彤;王英;周益军;程兆榜;季英华;熊如意;;灰飞虱从冷冻病叶获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方法研究[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3 王英;吴丽娟;周彤;程兆榜;周益军;;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毒源保存方法的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恒木;陈剑平;;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全序列测定及其结构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方守国;李大伟;韩成贵;于嘉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片段6编码一个非结构蛋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方守国;李大伟;韩成贵;于嘉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片段6编码一个非结构蛋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植物病理学报创刊5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5年
7 朱芹芹;阴筱;许斐斐;张成玲;高瑞;袁丛阳;李向东;;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检测体系优化和玉米种质资源抗病性[A];粮食安全与植保科技创新[C];2009年
8 阴筱;许斐斐;朱芹芹;常文程;牟安丽;刘志强;李向东;;在山东玉米上检测到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永强;贾蒙骜;雷蕾;周涛;范在丰;;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编码的P9-1蛋白功能初步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孙丽英;方守国;王朝辉;李大伟;韩成贵;于嘉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3编码蛋白是一种结构蛋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谭立云;严防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流行危害[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羽;侵染玉米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遗传变异及其致病途径解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林;基于miRNA和siRNA策略抗水稻条纹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3 张恒木;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分子生物学[D];浙江大学;2001年
4 王朝辉;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玉米分离物的分子特性及其侵染体系[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羊健;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基因组S5的编码方式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6 吴斌;马铃薯Y病毒及水稻黑条矮缩病毒CP基因不同区段对发夹RNA介导的病毒抗性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震成;与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6互作的水稻寄主因子及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CP互作的白背飞虱介体因子筛选[D];浙江大学;2014年
2 谭子龙;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毒质的形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3 任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侵染玉米所致组织细胞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高瑞珍;两种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在我国的分布及其遗传多样性[D];扬州大学;2011年
5 张爱红;玉米自交系植株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积累[D];河北大学;2007年
6 羊健;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5基因组功能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7 邓慧颖;水稻黑条矮缩病毒P6蛋白与病毒编码的部分蛋白及水稻蛋白间的互作[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8 倪跃群;水稻矮缩病毒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9 张上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编码蛋白P7-2与寄主水稻蛋白互作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10 孙润泽;原核表达双链RNA抗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和水稻条纹病毒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
本文编号:
2408877